首页 公文范文 配音课程

配音课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配音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配音课程

篇1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将《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旨在使中国的学生了解技术系统与产品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和运用直觉选择最佳方案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木材、金属、塑料、食物、纺织品、纸张等材料操作并形成三维作品的技能,以及反思和评价自己决策结果的能力;引领他们形成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热点问题的多元视角。鼓励他们在使用教材中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推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

《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培训教师使用这套全新的教材,则更具有挑战性。2012年5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专家团队和东南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共同合作,依据教材特点,举办了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师培训。在培训班上,来自全国14个省的33名科技骨干教师与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根据教材的每个主题,把参训教师编成小组,小组成员间要求相互配合,妥善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要和其他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培训过程中,大家会经常处于“教师—学生—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当中,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去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

篇2

第一,要精选音乐教材,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先决物质条件。我们现在使用的音乐新教材,无论是在图文设计上还是歌曲的选材上都下了大功夫,特别是每册都配有教学光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第二,学生都有适应集体意志的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有利因素。巧妙地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音乐的乐趣。这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3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活跃、开拓,而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则受到抑制,甚至丧失。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有了主动参加和自主活动的机会,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去探究。

在语音教学中,我一般先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或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有关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后,提出自己认为读错的地方,然后再听录音带,进行集体正音。这样使同学在自觉参与中,借助“工具”有目的地更正错误,有效地提高了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课文时,由于学生课前学习,充分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所以在教学中,我往往先让小组的值日员把在超前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后,把有疑问的问题先提出来。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我有时适当的提供一些思考材料,先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各个小组发展自己的看法,争辩或补充,我只在一旁“点拨”,升华学生的学习所得。通过评价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英语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积极的运用语言,并经历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将语言技能逐渐发展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每一节课我都尽量的创设情景,利用各种道具,如衣服、学习用品、实物模型等,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创对话,进行即景表演、游戏,使学生快速掌握语感,获得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每当看到学生个个在生动活泼,自由的氛围中,情绪饱满,踊跃发言,积极争辩,生动表演时,课堂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感到自己不是在教书,而是在与同学一同探讨、一同研究,一同感知,一同创造。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发展

质疑是创新性发展目标的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难既是学习的障碍,又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敢大胆质疑时,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创造欲,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创新质疑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课堂中给他们质疑,解疑和释疑的环节,使学生在参与之乐、思维之趣、创造之乐得到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寻找闪光点

学生在超前学习和展开充分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特的见解,对于这些闪光点,我都注意寻找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莫大的成功感和和自豪感。一次成功的喜悦,往往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同时也会使全班同学受到启发,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全班集体的智慧。

(2 ).搭桥引路

“学贵知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但是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如果我们估计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有障碍,可以搭桥引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引发他们对疑问产生更广泛的思维,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发现,使思维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只有这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有了土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