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会心理学认为,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过于的依赖网络,最终达到影响心理机制发育的程度,对外表现出来便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失调,出现网瘾症状。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网瘾人群当中,青少年的比例达到了14%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可见在我国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已经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多方的关注。
一、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矫正
我国学者对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解决网瘾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种层面进行分析。即精神分析学、生物医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从中可以得知,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非常之多,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分析诊治。如,我国著名学者杨昕就从临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防治防治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梳理。从临床医学上进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药物应用,让网络成瘾者使用抑郁药和精神稳定药物;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在我国应用,如陶宏开的素质教育法、杜鹏俊的苦难教育法等;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的矫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治疗法,如厌恶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二是,心理干预法,如采取的奖励或惩罚等强化干预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转移注意力法等。
二、 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必要性
(一)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在矫正青少年的网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够仅关注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还要关注其心理的状况。因为即便在行为上避免了青少年上网的可能,其心理还存在网瘾的话,最终还是会在行为上释放出来,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正在逐渐的成形,其心理、生理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生理上其身体的所有器官都会开始迅速的发育,身体趋于成熟。而在心理上,其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虚荣心,对一切事物都抱着尝试的态度,性格中隐藏着一丝叛逆,追求刺激是他们的标签。他们受到外界的影响会冲动,他们渴望自由与独立。不过由于其缺乏了相关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在认识事物时会较为片面。正是由于身体、心理共同表现出青少年时期的不成熟与不确定,因此,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极容易误入歧途。
利用团体干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网瘾依据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既将人放在第一位置,关注其内心状况,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根据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所确定的矫正策略,能够时刻并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故而这种矫正策略也能够得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认同与接受。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方法的缺乏
根据当前对青少年网瘾进行矫正的现状来看,主要还是集中于对青少年行为的控制,即在特定的场所开展矫正措施来限制其行为,最终达到短期内的矫正目标,这样的方法存在部分的缺陷,主要有:首先,在矫正的过程当中对于青少年网瘾的治疗认识的不够清楚、明确,管理上出现了极大的混乱,最终导致矫正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且效率低下。甚至有些研究的学者提出了通过行政管理的模式来促进矫正工作的开展,直接的将这一行为蒙上行政色彩,只为达到目标,过程在所不问,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在所不顾。这样的方式注定不会有较大的成效。其次,在矫正过程中实施的对象过于单一,人们只关注从青少年的行为上对其进行限制和改正,较常见的就是在学校或者是家庭等特定的地点或者场所接受一些简单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辅导。类似于国外的专业性矫正机构在我国的数量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正需要的就是专业的矫正方式和策略,因为它们的缺乏导致青少年网瘾的矫正工作无法进入到少年们内心的深处,即便短时期内戒掉了所谓的网瘾,但受到某一特定因素的影响,极易再次发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没有办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此外,由于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工作是在传统的行政框架下进行的传统式矫正方法,大大降低了矫正的效果,也就影响了青少年网络矫正的效果。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一种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且又适合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专业性方法,而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恰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三、 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可行性
(一) 团体干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理念
基于团体干预的工作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各自的关系、特点来看,之所以团体干预的工作理念与方法能够运用于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工作中,是因为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理念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在功能和目标上拥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尤其是团体干预的工作性质以及其服务宗旨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结合最为密切。
1、 从性质上看,团体干预工作有着多重性质
从性质上看,团体干预工作存在着了多重的性质,具体分为工作实务中的团体干预工作和实践中的团体干预工作,不过二者的所有理念都是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团体干预根据开展措施的不同分为专业性质的团体干预以及制度式的团体干预。前者主要是依据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自身具备的技能来达到助人的目标。而后者则主要是将社会的福利制度、的各项法规政策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来助人。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助人,基于此,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便逐渐的延伸除了很多工作的方法,例如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特殊的个案工作法以及社区行政工作法。除此之外,还创新的扩展了实务的工作领域,其中包括健康、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教育、商业与工业、司法体系、收入维持和就业等。其服务的人口范围也有所扩宽,成年人、老人以及儿童都成为其服务的对象。另外其介入了多项领域的问题,有针对地区家庭贫困的,家庭暴力的,还有种族歧视,残疾问题等非常的宽泛。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其视野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矫正方法以及矫正策略可选择性的多重性,故而其能够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切合实际需求的矫正策略。
2、从服务理念上看,团体干预将人的意义放在首位
从服务的角度上看,不论是进行团体干预还是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进行矫正,都需要以人为本,将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上。不过进行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为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能够矫正掉青少年的网瘾,而不是短期的戒除,值得注意的是还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感化,让其真正的回归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就笔者观点来看,感化的作用与意义远远高于行为上的网瘾矫正。这与团体社会干预工作的核心出发点不谋而合,将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助人解决问题。而以宏观的视角进行扩大分析,则是使社会更加的和谐,让人得到生存、发展、进步。
(二) 团体干预的实务探讨
在进行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即助人与自助并行,将解决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作为根本的目标。团体干预社会工作是具有社会性的,由于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便会对社会问题本身介入。而团体干预的社会工作不仅仅要强调对人治疗与发展并重,而且还要将这些团体干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并协助案主共同解决问题。基于此,将以“自助”为主要目标的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用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能够从微观层面拟定出科学实用,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工作计划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正工作中。
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是一项复杂且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因此具体的矫正工作中,要求以广阔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为基础,在运用团体干预社会工作的理念下,运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而促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81-83.
[2] 欧居湖.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3] 吴贤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际关系特征及其综合干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A Comparison Study of Teenager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MENG Wei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