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2工程项目选址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
破坏,因此应该重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以及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再生等问题,通过勘察设计人员对工程现场的实地勘察,然后通过全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慎重地选择和使用便于环境恢复与再生的最优化的项目选址。
2强化工程勘察设计,增强环境保护
2.1工程勘察设计对工程项目的优化设计
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综合性的工程,其设计应该充分协调与各个方面的关系,根据工程建设的规模与相应的技术指标,然后制定相应的工程设计。通过工程勘察设计,能够从纵面、横面、平面三个方面形成立体线形设计,勘察设计好取、弃土场等的地理位置,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治理防护措施,促使工程项目依赖于自然,符合自然,保证工程项目与周边的军事、文物、规划、不良地质、地形、地物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和谐存在,并且实现尽量少占耕地、减少拆迁等,充分发挥其在水土保持以及保护环境敏感点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2.2保护环境的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在进行工程勘察设计时,不断地采用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并对工艺以及技术进行改革,对保护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工程勘察设计中保护环境的技术主要包括:(1)工程勘察设计中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应用。工程勘察设计在考虑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在积极的采用现代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是一项融合了环境保护学、自然科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的生态理念,通过其在工程勘察设计中的推广和应用,能够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工程勘察设计中水处理措施的应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雨雪等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在工程现场产生积水的问题,并且这些积水很容易形成径流,给周边的土壤以及水源等造成污染,因此,在进行工程勘察设计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措施。工程勘察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工程周边的农业排水灌溉系统,可以在工程现场设计集水池,并将工程的排水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分开,将积水导入集水池中,进行净化处理,当达到国家或当地的相关标准后,排入污水受纳系统。(3)工程勘察设计中防噪音技术的应用。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其施工过程中的噪音不可避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工程勘察设计时,应该采用合理的防噪音技术,避免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种绿色的声音屏蔽系统,其具体的做法为:在工程现场栽种钢立柱,然后在钢立柱之间安装一层金属网格,然后将土工布蒙在金属网格上,然后再在土工布间填土,然后在墙壁周边种植一些攀援类植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填土的水分,经过一段时间,在施工现场就能形成一道绿色屏障。(4)工程勘察设计中绿化设计理念的应用。对工程项目进行绿化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工程在建设期以及应用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周边自然景观的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气、噪音等带来的各种影响,能够有效地保护工程周边的用地以及周边原有的植被,还能美化与稳定周边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工程绿化设计理念,能够充分地体现工程建设的绿化功能和特点,实现对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2.3环境保护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周边环境:其一,做好工程勘察设计,方便以后施工方案的设计;其二,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取土方式的选择,严禁乱挖乱掘状况的发生,并且当现场取土完毕后,尽量采取植树或者植草的方式保护环境,便于植被的恢复,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其三,相应的施工防护措施,限定施工机械设备的作业时间,以及其噪声的高度,如果采用爆破作业,应该在保证周边环境稳定的基础上进行。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其实环境污染包括好几个方面:噪音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有人把环境污染的范围看的很狭隘,以为不乱扔垃圾就能改善环境,的确这是一种良好的措施。但单单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又有多少人会把这种思想融入到行动中呢?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为了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我于2011年对我所住的街道社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1 调查目的
通过社区环境的调查,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自身做起,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2 调查范围
城市各街道小区,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
3 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问卷调查
4 调查情况
通过对各街道小区的调查,我发现以前的随处所见的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边角上依稀可见有少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甚者的是从商处房内扔出来的。道路两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洁工没有及时清理,而导致垃圾溢出垃圾箱,还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体废气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炎热夏天会发出一阵阵的恶臭味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能招来许多苍蝇、蚊子,从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虫媒介传染病的散发和流行。影响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经过而没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从而会造成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些建筑垃圾散落无人及时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单位引起的粉尘污染严重,造成社区空气中粉尘浓度增高,从而造成人们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影响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但提高,汽车以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在社区对还在休息的人们所产生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在中午休息期间会使一些人烦躁不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4.1 在对随机抽取的2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4.1.1 请问你平时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9人,占45%,回答不会的有4人,占2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7人,占35%。
4.1.2 平时关注关于保护环境的新闻吗?
大多数回答不会,占55%,回答会的占5%,觉得于己无关占40%。
4.1.3 你将废弃的电池怎么处理?
选择随手扔掉的占30%,选择扔进专门的垃圾箱的占17%,无所谓的占5%
4.1.4 你实行垃圾分类了吗?
选择实行的占20%,不实行的占80%
4.1.5 你赞成用塑料袋吗?
赞成占37%,不赞成占20%,无所谓占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占75%,不知道的占25%
4.1.7 你有没有随地吐痰或扔烟头的习惯?
有的占20%,没有的占50%,有其中一项的占30%
4.1.8 你有没有随时乱扔垃圾的习惯?
有40%人说不太在意,25%说偶尔,25%说不乱扔垃圾。
4.1.9 你认为环境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没有明确的概念,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有些人认为环境就是简单的不乱扔垃圾,少数人认为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
5 结果分析
5.1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5.1.1 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多数人对环境问题并不关注,认为与己无关,不自觉的乱扔垃圾、吐痰,对于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更是熟视无睹,对于保护环境的活动也未能身体力行地参加,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无关。
5.1.2 小区规划不力,管理不严格不科学,任意倒垃圾造成严重污染,处理不及时致使臭气熏天,有些部门对房地产建设用地管理不到位,致使粉尘污染严重,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未能达到各阶层,环境保护部门整体能力欠缺,不能进行有力及具体的规范,出现政策方面的漏洞是环境保护工作陷入瘫痪,阻碍工作的整体进度。
5..1.3 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不一,素质有差距,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不一,所采取措施不同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也不同,增加了环境工作的难度。
5.2 社区的环境问题,对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5.2.1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随地乱扔垃圾滋生了大量细菌,冬季尚好,尤其是夏季大量的苍蝇,蚊虫等,传播疾病,污染空气,工厂排放废气混合着大量的木屑和有毒气体,使得很多的居民患有呼吸道疾病。
5.2.2 使土壤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袋及其难以降解的物质,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流动,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
5.2.3 垃圾填满,降低了垃圾填埋厂处理垃圾的能力,垃圾中有细菌,病毒等物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害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
5.2.4 垃圾焚烧对环境造成的严重二次污染,焚烧时产生大量黑烟,有毒气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6解决措施及建议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6.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居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多种活动,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6.2 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 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垃圾焚烧。
6.3 环境部门应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及体系,加强对环境监督力度,各阶层要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6.4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6.5 实行环保奖罚制度,奖励对环保有突出贡献的人,对工厂任意排放行为进行治理管制。
6.6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机构,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变的日益恶劣,同时也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热点话题。我们急迫需要解决环境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参与的途径和渠道还不完善,这也制约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国应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制度,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的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以便更好的保护环境。由于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因此,笔者在此对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做出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内涵
所谓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就是指在环境保护方面,公众有权利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当然,关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概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人都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都有平等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的权利。还有的学者认为,公众都有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各级的政府部门和环境保护单位应该听取公众的意见,同时倡导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总之,不论哪一种说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就是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公众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1]。
二、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也设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并没有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还比较抽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公众参与。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参与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这使得信息并不能充分的分布到人们的视野中,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使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很了解,而问卷调查这种方法太局限,公众只是通过单一的问题形式来进行回答,并不能真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直接影响了公众和政府的双向交流[2]。
2.立法缺乏可实施性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着抽象性,缺乏可操作性,不能使公众参与其中。例如:美国的环境法律规定,美国公众有了解环境决策、内容的权利,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向人们展示,使公众能够得到全面的了解,并且规定了详细的参与方式和内容,真正的实现了公开性。而我国不论是在组织活动方面,还是宣传力度方面基本上都是空白,虽然相关法律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无法实行,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不能完善的根本原因。
3.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地方越加重要,他们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他们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非政府组织,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还很薄弱,无法发挥他应起到的作用,其根本上还受到政府的操控,无法实现自己的独立性。在环境保护中,主要还是由政府进行主导,致使非政府组织在实际操控中受到约束,而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从而无法获得公众的知名度和关注度,这样也不会起到影响作用。
三、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我们迫切的需要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结合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下几点完善建议: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首先,要充分的利用新闻媒体的渠道进行宣传,使公众的视野中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氛围。其次,政府应该增设一些公共演讲,对保护环境的活动和法律要及时的进行宣传,不能只以单一的形式进行宣传,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有效的宣传。另外,要充分的利用活动纪念日的价值,在环境纪念日期间举行关于保护环境的活动,让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充斥着保护环境,以便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能增强我国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应该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习惯。总之,保护环境需要整个社会行动起来,为改善环境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3]。
2.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性
每一个公民都有获得环境信息的知情权,这是法律赋予每一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赋予每一个人的义务。如果公众无法获得这一权利,那更无从谈及环境保护的参与。因此,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确保环境信息的公开性,要求相关的部门要履行职责,确保环境信息能够及时的传播给公众,如果相关部门没有履行职责,那么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3.保证非政府组织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要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相关制度,赋予非政府组织相对独立的权利,使其在政府不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这也是实现公众参与最有效的途径。同时,政府应该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大力的宣传,以增加其社会的知名度,使其逐渐的渗透到公众的视野之中。另外,政府还要给予非政府组织大力的帮助,增加其开展活动的经费,促进其快速的发展,使非政府组织真正的成为辅助国家保护环境的机构,以便更好的动员全民的参与。
总之,保护环境公众参与制度是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制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这是实现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4]。
结论: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仍然还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缺乏实际的操作性,这严重的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所以,我国必须要尽快的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整性,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流通性,这是实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喜燕.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J]. 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9, 1032-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