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课外阅读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讲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喜欢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事故、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根据小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我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介绍读物激趣
介绍书中人物、大概内容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愿望。
3.谈感受激趣
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
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靠默读来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我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
助于记忆精彩句段的内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2.抓意境想象读
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的描写。因此,阅读作品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性,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三、运用五步训练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读,即读书读报
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多朗读精彩句段。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积累于孩子心中。
2.说,复述读物内容
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巩固消化读物内容。我们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新书介绍员等活动,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利于把读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写,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读完书后,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两种:一是摘录,摘录好词句好(段);二是心得体会,着重写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想体会。
4.评,评点、评价
引导学生对读物进行文学欣赏性品评,提高学生审美情操。我让学生同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这样做的阅读效果非常好。
5.演,表演
一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为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述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达不到目的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4.摘录批注法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45-01
阅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获取信息,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目前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广泛阅读,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领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读书欲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读书活动周,鼓励学生阅读;可以在教室挂一些与阅读有关的标语,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书香气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阅读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在阅读中的心得,将阅读中的经验和喜欢的书与同学分享;等等。
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外部的阅读环境只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不足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因此,老师必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被迫阅读、跟风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从内心爱上阅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到阅读的诸多益处,才能对读书持之以恒。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制造悬念。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虎门硝烟》时,可以提问学生:林则徐的生平事迹都有哪些?这些事迹都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时,可以问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其文学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学生便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查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融入阅读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增强阅读兴趣。老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成就感。老师要不吝表扬学生,肯定学生在阅读上的成绩,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充满信心,产生继续阅读的愿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阅读,选择一些有助身心健康的文章阅读,能提高文学修养。在课外阅读中,老师不仅起指导作用,还应该起到督促作用。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切不可拖泥带水。
三、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界提倡百花齐放,书籍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因此,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格外重要。苏教版新课标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老师要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给予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内容浅显的记叙类文章,将这一类文章的特点、阅读技巧教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中心思想较为深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