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纺织行业研究

纺织行业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纺织行业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纺织行业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3

1 引言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崛起,浙江省绍兴市作为全国纺织行业的交易中心和制造中心的领头地位越来越凸现。绍兴的纺织从上游的PTA、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其纺织产业链已经相当完整。绍兴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贸易市场,对纺织外贸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幅增长,这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已经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开发纺织行业的(ESP)课程设计研究是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 1996)。从我校过去几年纺织外贸行业的ESP课程实践教学来看,要提高ESP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除了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进行分析以外,还要在职业背景下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实施测试与评价。课程设计就是对教与学这个程序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设计(夏纪梅 2003:2)。因此,本文选取课程设计中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为切入点进行详细探讨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2 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

2.1存在问题

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交际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或工作技能以及相关学科或职业领域知识等,而专业英语只是综合能力中偏向知识性的一个方面(Canale & Swain 1980)。笔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侧重的是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专业英语侧重的是知识性的掌握和应用,后者更为重要,由此,两者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的选择上,编撰的体例上,还是服务的对象上均侧重点不同。

从目前国外ESP的原版教材的现状来看,缺少与国内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ESP对应的可直接引进的材料。从国内出版的ESP教材来看,以纺织英语为例,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纺织英语》,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纺织专业英语》等大体都是用英文介绍了纺织原料、纺纱、织造(机织、针织)、非织造、染整、服装等内容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针对本科以上的专业英语课程,属学科研究的范畴,直接采用作为高职院校的ESP教材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我国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定位就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的交际能力。E S P课程的性质体现在:(1)课程设计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2)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3)注重语言、词汇、技巧、语篇和体裁与特定活动的适应性(Stevens,Dudley—Evens & St. John 1988,1998)。因此,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材与专业英语教材的功能不同,前者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有效运用语言技能来实现人际交流、专业学习和职场工作服务的,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的需求。

2.2编写原则

纺织外贸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编写首先要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基础,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S w ale s,1989)。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不仅要依托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要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设置真实的语境和场景。因此,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是基于工作过程流程性知识为主,各个教学单元设计与纺织外贸流程的商务活动紧密相关,主题涵盖纺织产品外贸销售的各个方面。以外贸实战经验和应对策略技能性知识为主。各个教学单元设置真实的商务交际情景,在外贸产品销售过程中设置真实的听力材料,让“真实性”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形式单一,又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

以绍兴纺织行业为例,教材要增加应对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客商的非正统的英文发音书面或录音材料,介绍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等真实生活题材。教材内容还要生动有趣,紧贴生活,有助于课程学习者提高其见习、实习和就业后的职场应对能力,适当删除一些如《英美概况》的文化选修课程内容。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围绕“怎么做”和“是什么”,少管“为什么”。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教材的难易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导致既不能全方位从国外引进ESP教材,又不能照搬国内的专业英语教材,因此,在引进ESP教材的基础上自编或是完全按照中国现实情况来编写ESP教材,这种情况势必成为今后国内高职院校ESP教材的主导趋势。

篇2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纺织产业 指标 评价

纺织业是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进入后配额时代,企业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针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热点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

在本文,行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纺织行业或者纺织企业能够比其他国家同行业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技术长时间生产让消费者接受的纺织产品,并因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纺织业现状分析

1.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纺织产业生产速度的加快,2010年前11个月,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28.1%和25.2%。在盈利与方面,2010年较2009年增长55.60%。

2.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以及服装制品累计出口总额为423.9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72个百分点;出口最主要的市场为东盟市场,超过了20%。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为:

Mi=Xit / Xir×100%

上述公式中:Mi表示国内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Xit代表的是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Xir代表国际市场上纺织产品的总进口额。

3.国际竞争力方面

根据WTO数据显示,在1995年~2007年期间,中国纺织产品的RCA数都高于2.5,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多因素评价法

1.1多因素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化。第二步,首先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建立其多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判断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以及数值是否适用于多因素评价方法,可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或者使用KMO and Bartlett’s测度,KMO(Kaiser—Meyer—Olkin)来比较和观察相关的系数值和偏相关数值的指标。

1.2 确定各因素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贡献率指的是特征值占整个方差的百分数,特征值是对因素方差贡献的表征,它的值越大,贡献也就越大。

1.3 初始因素载荷矩阵分析

共同度即初期共同度和提取因素以后的再生共同度。对因素进行共同度分析,再根据因素的各自贡献率来确定其权重,并利用判定公示得出因素总得分。

2.进出口数据评价法

纺织产品出口情况是反映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指标是非常多的,且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以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家国际竞争力情况。

2.1国家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力=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该指标指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整体国际竞争力情况。此外,还应考虑:①出口贡献率,即纺织产品占国内总出口的比例,指标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贡献越大。②国家产品出口在总进口中占有的比例,即国际市场渗透率。③纺织产品进口占国家总进口的比例,即产品的进口份额。

2.2 净出口指标

净出口指的是贸易收支差额,直接反映了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净收入,净出口额为正说明竞争力较强。此外,还应考虑①在某一时段,如果出口量增加利润却降低导致亏损,则此增加的出口量不能反映国际竞争力提升。②长时间处于净出口盈余状态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

2.3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某一产业净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该项指标的优点是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可比性。

2.4显示性优势指数

“显示性优势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它可以用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全球贸易中该产业占的总贸易的比例的比值来反映。

2.5 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

为了将国内生产和消费与国际贸易情况联系在一起,以综合指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考量,即产品国内生产与消费只比,与该国所有产品的生产之和与消费之和的比值,该项指标进行显性优势比较是更具准确性。

3.生产率法

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较为有效,这种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的增加值与从事劳动的全部人员的平均数相比所得到的结果,是考核企业的经济活动最主要的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实质问题。

4.利润率法

利润是一个企业产生和经营的最终目标,利润的计算就是收入和成本之差,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商品销售单价-商品单位成本)×销售数量×汇率水平

此外,还应考虑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前者是利润总额与本产业的资产投入之比,后者是利润总额与本产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之比,都直观地反应了投资回报率和销售获利能力的高低。

篇3

1 合作教学与协作学习

合作教学(team teaching 或 joint teaching)是指语言教师与行业专业人员共同担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也叫协同教学。合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协助语言教师更好地进行其教学。国外一直在采用这样形式,笔者认为,可以将合作教学融入到纺织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课程主讲教师通过语言技能的讲解,采用现场模拟,情景教学、交际法教学来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企业行业专家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介绍不同案例,实战技能;也可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参观、顶岗、咨询)开展基地现场教学。实现“学校+行业+企业”三元制培养模式。

协作学习不但为英语学习者赢得了高度互动和互助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制造有意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机会(Kagan 1995 & Kessler 1992)。协作学习目的是为了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组成员不但要共同讨论内容、协调分工,更要配合默契,还要将有关内容形成书面报告,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学习是一种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方法。协作学习与合作教学,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尝试。

2 真实任务和项目教学法

真实任务和项目(authentic tasks or projects)无论是课堂开展的还是企业实践开展的,都是纺织外贸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项目任务。教材主要内容需与纺?行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和真实情景相关,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都体现在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真实的案例、真实的语篇与情境、真实的社会文化情景。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一种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以绍兴纺织业务为例,从事贸易往来的进口商有来自中东,非洲,南美等国家,他们英文表达有着浓厚的本土发音和本土思维,通过采用录制这些商人的真实材料来训练学习者听力,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听力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真实听力中所碰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最终胜任职场工作服务,使学习者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的需求。

3 跨文化交际法

纺织外贸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要深入到职业特点,语言特点,还要将文化特点与交际技巧融入到教学中去。这里的跨文化包括专业知识与职业特点融合,专业知识与文化特点融合。最终有效实现提高学生包括跨文化能力在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纺织外贸行业的语言教学内容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跨文化能力不能只当成是语言习得的一部分来讲解,必须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处理文化问题的实用性技能。

4 经典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

经典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运用于纺织行业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法中来,实际上是一种以纺织行业中经典的成功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当然,这些案例是基于工作过程中纺织外贸行业的真实个案。案例逆向解剖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呈现纺织外贸行业案例中的种种问题;(2)将所有实践中可能想得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供学生讨论;(3)进行学习小组讨论;(4)学习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发言代表;(5)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并找出最佳解决办法的能力;(6)最后将现实经典成功案例的实际做法公布。

5 发挥纺织行业ESP语料库的功能,更好的服务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