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趁热打铁
合作探究借学生热烈讨论的热情,再把问题深入。这首词作中“”这一“意象”的来源是什么?在学生思考中,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视频:夫妻反目,父子相残一系列惊悚的血腥宫斗后,成千上万朵“淡定、从容、优雅”地掩盖一切恩怨情仇,与电影开头的满眼“素菊”前后呼应,仿若一切未曾发生一样,全片运用了“菊”这一意象,以其典雅暗示了人本应有的价值观。然后给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的核心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从而介绍作者和典雅的全文。指出“人淡如菊”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若以画面形式展现,这首典雅包含了几个画面?又召示出几层境界?探究后得出结论,典雅全诗里包含了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雅致,如文“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表露得势时的内敛洒脱;第二种是“孤云独去闲”的雅趣,如文所述“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尽显于无拘束中率意适情的风雅;第三种境界是“身无锦绣,心无明月”的雅德,如文所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终归恬淡脱尘的心境。
三.依本溯源
深入浅出解析了文本,再展示《台》的歌词。重点指出:典雅全文不仅本身堪称一首耐人寻味的佳诗,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评价其它诗、词乃至艺术作品的一把标尺。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说过:“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不同于西方‘分科治学’批评,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是在叙事和抒情中明理。”方文山将“菊”作为其歌词的意象,虚实相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类似于中国诗的境界。“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断肠”出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风凄,零,伊人的模样也已然在泪水中模糊。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中“的黄”与触觉下“黄的笑容”混淆一起,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化、如逝,哀婉而又揪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无论字词的斟酌,还是用典,修辞格的使用,尽得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典雅与庄重。因此这种只可意会,不尽言说的“古典美”,使得方文山的歌词在白话盛行的年代“鹤立鸡群”。
四.诗音画舞
拓展延宕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指出各类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论和批评方法都是相通的,然后快速切换画面王亚彬的《扇舞丹青》舞蹈视频。音乐背景配以《高山流水》的曲子,舞台背景配以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王亚彬一袭白衣,如“仙子天中来,飘落尘世开,随风入画里,仙境几徘徊,飘缈云烟过,悠悠六出开,苍山遮不住,丝丝墨香来。”可以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90%以上的学生都会有谈感受的主动要求,这种美的享受使人很难不用“典雅”“飘逸”来解读。经此顺理成章地将《典雅》引渡到文艺评论的标尺上,完成了教学难点的传达,而此时也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完美地付诸了实践。
二、爱国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怀,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在现代教育中,也应从小培养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树立起集体意识。《诗经》中的《载驰》通过吊唁之事来表现许穆夫人强烈的爱国之心,《黍离》则是借助黍禾的成长展示对故国的哀思。屈原做《离骚》,为了楚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明知性命堪虞,依旧忠于祖国,不惜以身殉国。蔺相如在强秦面前毫不畏惧,以大局为重,只身拜谒秦王,只为赵国尊严,期间受武将廉颇多番挤兑,始终谦恭忍让,最终不但留下“将相和”的美谈,还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苏武被困塞外十九载,餐毡饮雪,受尽折磨,从未言半个降字,此等爱国之心很值得我们学习。魏国大才子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爱国热忱十分高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在咏怀诗中写道:“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将诗人的豪迈气概及强烈的爱国情怀淋漓展示。唐朝,诗歌高度繁荣,随着大唐王朝的式微,各种问题齐齐涌现,杜甫在此环境中成长,其诗中充满了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哀戚关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诗句,将作者一腔炽热的爱国情怀尽情抒发;《三吏》、《三别》,尤为著名,因关怀现实和民生疾苦,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宋朝受周边多个国家侵袭,战争不断,此间产生了大批的爱国主义诗人,最为著名的如陆游、辛弃疾。陆游一生作诗近乎万首,以爱国诗为主,“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处可见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拳拳之心,直到临终,诗人仍心系江山社稷,祈盼祖国早日统一,留有四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等深情,感人泪下。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词人辛弃疾投笔从戎,征战沙场,只为有朝一日能够收回失地,重振大宋雄风,却众生未能遂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出了词人誓杀敌兵的豪迈气概;“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寄托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响彻千古,唱出了我中华民族的骨气,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明清时期,民族矛盾激化,文人志士的爱国之情再度高涨,陈子龙、夏完淳、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人通过诗歌、杂文、散文、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来抒发浓浓的爱国情思。
三、抵抗逆境教育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到处都隐藏着未知和挑战,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压力袭来,由于教育的不足,大多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差,承受力很是薄弱,在逆境中难以奋起,反而易堕落、颓唐,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行为。因此,必须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成长,敢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身处逆境,勾践没有轻生没有放弃,而是忍辱负重,经奋发图强,终于灭了吴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从这许多古人身上,我们都可看到,他们的成功是经过了许多历练和磨难后才取得的。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洋洋洒洒,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一页;苏轼一生与政治打交道,多次被贬,但他从未气馁,反而积极面对,其豪放旷达、乐观处世的态度使之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千百年来,更是受到人民大众的极度喜爱。曹雪芹本是富家子弟,养尊处优,然而世事无常,家道式微,清贫的逆境生活并未将他打败,历经十年贫窭,终于写出千古第一书《红楼梦》。
四、情感教育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其感情真挚。人是情感动物,一生都被各种情感包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应该处理好多种情感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学生来讲,自我主义比较严重,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变得孤独,从而催生出心理上的疾病。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认真对待,学会感恩,有知己朋友,收获一份美好忠贞的爱情是许多人的梦想,古代文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同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从诗经中的《寥羲》到孟郊的《游子吟》,其中父母对子女的深情挚爱感动天下;从蔡琰的《悲愤诗》到左思的《娇女诗》更是将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因战乱而离散的兄弟之情。伯牙、子期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未衰,两人的友谊之深如高山、如流水,长久不绝;李白、杜甫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两位大诗人,虽然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二人友谊颇深,李白与汪伦同样情谊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千尺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虽是夸张,但足以看到诗人与朋友间的情谊之深。现代的爱情大都功利化,而且许多学生都出现早恋现象,由于缺乏对爱情的正确认识,不少人会走向极端,自杀或杀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有必要从古代文学中吸取经验教训,《诗经》中的淳朴无邪是爱情的经典,值得背诵学习。
商丘地方文献看似范围狭窄,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时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时而展现的满目疮痍,时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风流.时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无论是嬉笑怒骂,还是呜咽悲鸣,都真切地展现了文人们的心灵图景和时代烙印。要想了解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图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学人为了追述商丘久远的历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认为就是现在的商丘;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发源地,把阏伯和契视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说成是旅游,进而得出商丘是中国旅游的发源地。显然,这与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家族文人群与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可以说是商丘地域文学(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即便有些关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原因就是对商丘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不够,造成视野不广、“文献无征”。这与地域文学传统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协调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学中挖掘地方文献、充实地域文学(文化)知识,能够发挥文学(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献中有着丰富的文学与文化图景。比如,张巡、许远的忠贞之情与睢阳保卫战的激昂慷慨,明末吕坤、沈鲤的忧国忧民与鲠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东林党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诠释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用世精神,这些与爱国精神培育、中国梦的诠释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整理地方文献、充实古代商丘地域文学
文化知识的探索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相适应的地方文献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著作者着眼。即凡乡人著作,不论其内容是否涉及乡土史地,不论其为经史子集,均属于地方文献之列;另一大部分从著作内容着眼,即内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旧志、史载、诗文、疏奏、家谱(以及碑版、题刻等虽不以书籍形式传流者)等等,均为地方文献之类。”Ⅲ位于黄淮海平原的豫东商丘,地域文化资源丰厚,历史上虽然经历多次黄河水患,一些文化遗迹尘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献仍十分丰富。从本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目前收集的情况来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谱、金石拓片、古旧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记载者共计680人,著作近2000余种。存世者约600余种:家谱已有350余部1800余册;金石拓片共计5大系列、11类、1430余种,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鲁苏皖交界区(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隶属于商丘)汉画像石拓片、商丘地区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国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汉金文集萃》《汉画像砖拓片》、《秦汉瓦当》、《历代铜镜》、秦汉砖铭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国及西汉梁国的各种文献、出土简牍、汉代陵墓、汉画像石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约2000余种、3500余册。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为商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献,完成《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商丘古代文人著述总目提要》等书稿多部。同时,指导学生研习商丘地方文化,多次为学生宣讲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
目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册,主要是按历史顺序的方式排列知识点,朝代之内按文体、作家(群)等结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识点往往很难与地域文化因素结合。近二十年来,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相继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学史、历史著作,这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这一大潮影响之下,有关商丘地域文学、历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学研究》、《商丘文学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继出版,为人们进行地方文学(文化)教学提供了较系统的参考资料。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古代文学课堂,必须注意把握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知识,课堂教学时须把握这一主线,保证“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任务的完成,地域文学知识则只能作为其中的点缀和补充。比如,《商颂》是《诗经》教学较少关注的部分,就可以结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鸟》、《长发》诸诗,将商丘与商族、商人、商文化的关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学的形成探讨中。“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21。在刘武身边形成的梁园辞赋作家群是汉赋发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体,在讲授汉赋时,不妨将梁园的兴废、梁园文学意象的形成与影响以及芒砀山梁王墓群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汉梁文学与文化的感悟和认知。而在学习《桃花扇》时,不妨将介绍侯方域与雪苑社、明清时期商丘的家族文学等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灵活的穿插和补充.使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与身边的地域文学紧密结合.以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可亲可近。另外,还可以开设古代文学的专题选修课,专门系统地介绍商丘地域文学,如《明清归德府望族与文学研究》课,分为归德府地域文学传统、明清归德府望族文学群体的形成机制与特点、明清归德府家族性书塾书院与文社、园林宅邸与明清归德家族文学、商丘侯氏家族文学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等六讲,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综合政治、文学、文化与地域的多重关系。
(二)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与实践教学结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丰富的商丘地方文献.虽然已经引起广大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兴趣和重视.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广大学者还是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没有系统、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我们现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称的。改变这一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就是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献,无论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还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写、记载商丘人情风物的作品.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集中体现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统资料.是我们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文献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将地方文学知识嵌入教学中,而且应将商丘地方文献整理引入课堂,优化实践教学。首先,带动学生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商丘师范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区为多,这就为开展商丘地方文献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灵活安排,开展地方文献的实践调查,这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内容可以是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家族家谱编纂、收藏情况,也可以是商丘地区寺庙建筑保存状况及庙会资料,甚至学生身边的碑刻文献资料、家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调查、收集的地方文献形式。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就曾发动学生对商丘市区重要历史文化景点如八关斋、商丘古城、火神台、燧皇陵、张巡祠等,开展碑刻文献资料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和整理,不仅使学生对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以碑刻文献为题还获得了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校勘古籍和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实践训练。作为地方院校,商丘师范学院的古籍收藏相对较少,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少能见到或者触摸到古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不仅以图片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讲解,更应当引入实践训练,将整理古籍与教学及学生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古籍文献的句读、标点等方面的训练。笔者在地域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相继获批“宋荦研究”、“沈鲤集辑校”等多项社科或古籍整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以课题带动读书,又以读书带动毕业论文的撰写。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期中考试、作业与古代文学的日常学习.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为期中考试或者日常作业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还运用了古典文献、古代汉语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每年暑假进行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或者成立兴趣小组,教师选择若干个商丘古代文学课题,指导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学的研究工作.以此带动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这不仅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和有益实践,也将为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将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结合
在将商丘地域文学嵌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应该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带领学生作实地考察,在实地再现文学作品的场景,力图实现古代文学作品的“可触性”。比如讲授孔子《论语》,可带领学生参观夏邑孔子还乡祠:讲授庄子散文,可带领学生考察庄子墓;讲授汉赋,可带领学生参观清泠池、平台以及芒砀山梁孝王墓;讲授杜甫的《遣怀》与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可带领学生参观商丘古城,慨想汉唐时睢阳城的繁华与安史之乱惨烈背后睢阳城的破坏;讲授范仲淹诗文,可带领学生参观应天书院;学习《桃花扇》,可以参观壮悔堂、香君墓。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广阔的社会中,结合所学知识,与文物遗迹、名胜古迹接触,在实地考察中夯实书本知识,这也是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