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用品行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引言
在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处于优良的发展环境。第一,政策对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形成有利支撑。该行业是一个容易受到政策影响的行业,积极有力的政策环境能够加快行业的前行。第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有助于生物制药行业稳定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消费起价格相对较高的生物药品。然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存在较多问题,如研发资金投入比重不足、科研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产能过剩竞争过度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评价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经营绩效,有利于促进该行业稳定健康以及提升其竞争力。
目前,国内缺乏专门对生物制药行业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行业的其他子类,而非生物制药行业,大多数使用了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尹学慧(2009)研究发现:因为没有达到相对较高的生产规模,以及公司的现金流量相对较低,小规模的医药公司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资源配置效率较差。许晶,等人(2011)通过DEA方法对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的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存在于制药专用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中;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但规模收益递增;卫生材料、化学药品及中药饮片、医药用品规模效率都相对较低并且规模收益递减。
二、研究方法
效率度量模型
(一)BCC 模型
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在1978年提出了DEA方法最早的形式CCR模型,但该模型存在着仅能处理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特征的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估缺点。在此之后,Banker等人在1984年提出了BCC模型,在评价可变规模收益的生产技术能够使用DEA方法,并在前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
对于任一决策单元,其对偶形式的BCC模型可表示为:
由于本文的决策单元(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产出中存在负值,所以利用Charnes等人(1985)提出较为客观的处理方法即所谓additive BCC模型,“转换不变性”是该模型突出的特点,即对每个投入产出数据加上一个充分大的正数。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为了能够客观衡量技术变动、技术效率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Fare等人(1992)定义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表示如下: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设定和数据来源
投入指标:总资产、主营业务成本和各项费用作为;产出指标: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投入产出指标选用的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东方财富网统计数据及各家上市公司公布年报)。
(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1.静态效率评价
选择投入导向BCC模型,利用Deap2.1软件对2008—2012年年度的我国生物制药行业25家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25家上市企业的静态效率和分解项的平均值情况以及相应的规模报酬状况我们可以从表1得到。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分别有10家和12家样本位于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前沿和纯技术效率水平前沿,占样本的40%和48%,这么高的百分比使得很难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政策建议。从规模报酬情况来看,大多数上市生物公司处于规模报酬的递增阶段。显然,以上分析结果和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整体科研创新能力薄弱、规模偏小有关。
可以看到,静态效率评估反应出的信息有限,很难给出有效、明确的政策建议。但是,通过得到的规模效率水平相对较低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给出25家公司基本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判断。
2.动态效率评价
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通过Deap2.1软件计算,得出25家生物制药行业企业2008—2012年间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及各部分构成变化情况。
动态效率评价结果显示(限于篇幅,备索),从总体上看,2008—2012年间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降速年均为2.7%。其中,年均降速2.3%的技术进步是引致全要素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技术效率呈现年均0.4%的下降态势也是推动全要素效率下降的原因。
从单个样本来看,2008—2012年我国25家生物制药上市企业有9家保持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它们分别是长春高新、达安基因、中牧股份、交大昂立、四环生物、四环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以及沃森生物。其余企业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下降,均发生了退步。
四、结论
本文运用BCC模型对我国25家生物制药行业主要上市公司2008—2012年间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结合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样本期间内生物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变换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利用静态评价得出由于规模效率明显偏低,样本期间内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相对不高,需要改善;其次,利用动态评价得出技术水平下降呈现变化是全要素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尹学慧.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医药上市企业经营绩效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9(574).
[2]许晶,李野,于艳艳.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1(18).
[3]A.Charnes,W.W.Cooper and E.Rh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02).
[4]Banker R.D.,A.Charnes and W.W.Cooper.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
经过分析近期国美的一些动作,坊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3月22日,国美电器(0493.HK)了2005年经营业绩和2006年的扩张计划,国美电器2006年将着力点放在了百货、电视购物以及药品和个人护理领域,具体操盘的是黄光裕夫人杜鹃旗下的鹏泰投资。
而在此前,鹏泰投资就已经在有关网站打出招聘广告搜罗相关人才。招聘广告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现诚聘电视购物行业、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行业及高档百货行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有关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职位包括: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公司总经理、美容护肤及生活用品采购主管、保健品及药品采购主管、药剂师等,工作地点均在北京市。通过对招聘岗位的分析,业内人士认为,国美此番进入药品零售,定位在利润率相对较高的药妆领域。
据悉,北京已有大型药品零售连锁公司的高管投奔国美。
记者致电国美总部负责新闻宣传的品牌管理部门询问有关事宜时,该部门工作人员称,他们并不了解情况,不能发表任何评论。
业内人士指出,或许国美认为对外公布的时机尚未成熟。但种种迹象表明,国美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进军药品零售做最后的准备。
资本逐利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国美进军药品和个人护理领域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曾在家电连锁企业任职多年,现为力诺医药商业集团总经理的郝登伟对国美此举表示赞赏。郝介绍,家电零售领域的利润现在已经探到谷底,而激烈的竞争又很难给予家电零售以更大的利润预期。国美掌握了大量的现金流,特别是黄光裕几次资本运作套现几十亿港元之后,资金充裕的国美肯定会寻求利润较高的领域,以增加其自身的赢利能力。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3月22日国美电器公布的2005年年报,其营业额达到人民币179.59亿元,同比上升42%,但净利润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仅上升2.7%。此外,2005年国美电器毛利率也由9.63%下降到9.2%。
在刚刚出炉的“2005年度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上,百联集团再次蝉联冠军,国美紧随其后,但数据的真实性受到专家怀疑。汉彬洲咨询顾问王吉吉撰文指出,从排行榜上看2005年国美426家门店实现的销售总额为498亿元,而国美公布的年报则显示,2005年国美参与上市的259家店的销售总额为179.6亿元,按照这样的数据简单推算后会发现,占国美门店总数61%的上市门店仅产生了36%的销售额,平均单店销售额0.7亿元。而其余167家门店(即未上市部分)2005年创造的销售额高达318.4亿元,平均单店销售额为1.9亿元。也就是说国美参与上市的门店的效益要远远低于未上市部分。业绩数字有注水嫌疑,这样的反差也折射出了以国美为代表的连锁企业对自身真实赢利能力的无奈甚至怀疑。
而国美的老对手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百货行业的毛利率在18%-25%,电器连锁行业则一般不足10%,如果有条件有资源,电器连锁商尝试进入百货业也是很好的做法。
药品零售行业的利润虽然也在一路走低,但还是远远超过家电零售领域。据业内营销专家李从选估计,目前连锁药店通过各种手段的运作,整体毛利率还能超过20%,比如一般连锁药店主推产品毛利率界定是:一般产品在毛利率在50%左右,名牌产品毛利率也要求达到40%。而药妆这一领域的毛利率还要略微高些。
近年来,迫于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药店搞多种经营已经不再是新闻,但专门的药妆店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一位连锁药店的高管表示,药妆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潜力已经爆发出来,可以预见,药妆是连锁药店企业差异化经营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据医药流通领域营销专家詹永珞分析,药店引进药妆经营,将最大程度地利用店面面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聚集人气带动销售。另外,有药用功效的化妆品按药品的模式来销售,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专业感。所以药妆看起来就像是连锁药店从“零利润”中突围的一根“救命稻草”,很多连锁药店都在打药妆的算盘,以期转型,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
药妆看起来像块巨大的奶酪,自然也引起国美这样的资本巨头的注意。
狼来了?
几年的时间里,许多连锁药店还在做着药品零售的“国美”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过上像国美一样在家电领域呼风唤雨的日子。但现在,国美来了。
郝登伟对国美进入医药零售保持了一定的乐观态度。他认为,除了资金充裕之外,国美还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国美已经形成了零售连锁的独特的商业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上讲,这种模式和竞争力可以复制到其他任何具有商品属性的零售领域。
詹永珞指出,国美已经在全国开了400多家规模较大的店,在店里拿出一块地方来做药品零售的方式最为可行。这样会省却不少成本,提高了卖场的利用率。产品搭配得好的话,还可以产生附带购买行为。可以说,国美已经具备了在医药零售市场大展身手的一些基本条件。关键是看国美对药品零售市场如何把握,如何迅速地建立自己的管理人才队伍。
而李从选则着重强调,毕竟医药零售和家电零售存在很大的不同,国美也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的劣势。一是国美不熟悉药品连锁零售,家电营业额可以做到几百亿,而去年全国连锁药店最大的老百姓大药房,也才21亿元的销售规模。想大量占压供应商资金是不现实的;二是药妆店国内也就是屈臣氏、万宁和康是美,这个业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接受过程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亏损是免不了的;三是管理经验和人力贮备问题,药妆店管理肯定与家电不一样,电视机不怕偷,可是小小的高档化妆品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至于国美进军药妆将对现有的市场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业内人士都比较谨慎。李从选、詹永珞等人均认为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冲击,反而会对药妆店的概念被消费者接受有好处。如果国美携巨资进入,大张旗鼓推广传播,就可能形成一些影响,但在没有弄清运作规律以前,资本一般不会贸然大规模介入。当然,由于国内药妆店还未被广泛接受,国美全方位传播介入,正好可以树立第一概念,抢占消费者的心理空间。
而深圳一致医药市场营销部经理薛敏表示,目前传统的医药零售连锁基本上以专业化药店为主,药店的服务除了销售还有专业化的咨询和用药指导等,消费者在购买药品等保健、治疗性商品时,首先考虑的还是专业性,而药妆店主要定位健康、时尚和日常护理,针对的目标顾客只有少部分重叠,所以在销售上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整合升级
郝登伟认为,国美看中的不仅仅是比家电零售要高的毛利率。更重要的是,医药零售领域现在的市场格局就像未经整合前的家电市场。厂家众多、品牌无序、流通领域中的地方零售寡头正在形成……国美作为“过来人”,自然会很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医药零售领域的市场特征。如果把国美在家电销售领域中的商业模式复制到医药行业,那么国美有希望在医药零售领域形成自己的“垄断”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