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CGB/T188942002)中对电子文件的界定是: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办公白动化系统中产生、运转的文档,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拍摄的照片、视频,录音笔录制的音频,扫描仪扫描后的图像等都是电子文件。电子文件还包括对其生成、运转的环境信息的记录,产生、修改的过程记录、修改内容及操作者的记录等信息。因为每一份电子文件在生成、运转的过程中都会生成元数据和背景信息。
2 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职责
想要切实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充分保障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相关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形成部门、职责部门等有关部门之间要进行良好的协调合作,并将各项指责俄进行明确的划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与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对本区域内的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并且,由于电子文件的发展时间不长,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也正处于摸索中的阶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指导,通过与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合作,对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档案归档工作的效率。
2.2 电子文件形成单位
在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无论是从系统设计阶段,还是最终电子文件的形成,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都要实施全程的管理,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各个相关单位也要将自身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制定出完善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共同将电子文件归档文化归档工作做好。
2.2.1 档案部门的职责档案部门
该部门主要是与信息化工作部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一同商议之后,建立出相应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了电子文件归档要求、保管期限、内容、形式等等。其次,还要加强与本单位信息化工作部门的协调交流,从而确保办公系统与业务系统真正满足于档案管理需求。另外,档案部门要结合当前本单位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情况,充分了解系统的开发程度,积极与信息化部门沟通,同时从确保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性以及有效管理的方面提出具体的功能要求。
2.2.2 信息化工作部门的职责
要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具体包括:成为档案部门与系统开发公司之问的桥梁,将档案部门提出的功能需求转为技术语言,并与系统开发的公司进行沟通,使其理解这些需求并在系统中得以实施;在系统日常运行中进行维护,确保安全;对系统内的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在系统软硬件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电子文件进行迁移,并记录电子文件的格式,其所依赖的硬件环境、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信息。
2.3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的职责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本单位档案部门的规定要求,要对电子文件的积累、归档等工作进行完成。
实际上,电子文件有效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做好的,这需要每一个相关部门的参与,只有真正意识到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会为日后电子文件形成、保管、累积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
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要实行前端和全程的控制,即要遵循“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并对电子文件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电子文件归档的质量”这一管理原则。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即不论电子文件是由业务部门管理,还是由档案人员管理,它白身的文件内容和相应的元数据、背景信息都要与刚办结时的情况完全一致(管理时形成的新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除外),内容上没有被非法修改,形式上也没有发生改变。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的基础。
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是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电子文件的完整性涉及:完整地收集、归档记录社会活动真实面貌所产生的全部电子文件;完整地收集每一份电子文件内容全部信息及相关元数据、背景信息。
电子文件的有效性是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有效性是电子文件存在和保存的基础,若保存的电子文件无法还原输出,不能被识别和读取,文件中的信息便成为了“死信息”,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的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推进,部分高效档案管理也走上了科技化管理的道路,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
一、电子档案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电子档案是指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及网络进行档案管理,用数码的形式通过磁带、磁盘、光盘或硬盘等载体,应用电子计算机系统进行读取、处理,并通过网络技术传输文件、储存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的档案管理系统。其具有如下特点:
1、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
首先,电子档案管理具有高效、快捷的档案整理速度。电子档案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减少了纸质档案整理过程中繁琐的程序,同时完成了档案资料的收集、汇总、浏览、统计、储存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速度,降低了劳动量,在管理效率上发挥出了明显的优势;其次,电子档案管理高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电子档案管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形成档案管理体系,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档案资料的翻阅、搜索,通过网络进行快速传输,实现了资源共享;再次,电子档案管理的储存量大,信息稳定。电子档案管理用数码的形式通过磁带、磁盘、光盘或移动硬盘等载体,储存档案资料,传输文件,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小,信息稳定、信息量大、储存时间长。
2、电子档案管理的缺陷
首先,电子档案管理完全依赖于科技,电子档案的处理、汇总、存储等管理程序必须依靠电子管理系统完成,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才能实现,可能因为计算机硬件更新或计算机的不兼容性等原因,在信息传输、处理过程中遇到操作性困难,所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必须及时进行新系统转换或更新,甚至根据需要保留原来的旧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永久性;其次,电子档案保存的安全性也有待考虑。纸质档案制定中出错影响面较小,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若病毒侵入导致系统出现故障,被盗取或恶意破坏,影响面则较大,并且网络传输过程中也存在被修改或盗用的风险。电子档案管理应用统一的系统程序,不具备手写档案材料的特点,不易于真伪的鉴别,造成档案信息被侵害却无从发现。高校档案资料是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真实资料,是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见证了高校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安全性不容忽视。
二、电子档案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影响
1、档案管理程序的转变
纸质材料是传统档案工作的主要对象,然而普及计算机应用之后,电子档案就取代了过去的纸质档案,信息归档之后,一切档案信息的读取、修改都要由档案管理员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完成。改变了以往纸质档案管理过程中一贯遵循的档案收集与整理、文件立卷与归档等流程、方法和思路,取消了一年归档一次的管理程序。电子档案则具有及时性,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补充、保存,当然,也体现出电子档案管理对计算机的依赖性。
2、电子档案分类方式的转变
电子档案实现了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分离,所以,档案的分类方式也由原来的实体分类转化为程序分类,改变了过去那种属性排列式的手工操作档案管理流程。电子档案管理则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高效分类、整合、汇总、统计,减少了实体分类中繁重的工作程序,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3、电子档案管理内容与形式的转变
档案首先要体现其原始性,是原始记录,档案内容要真实,档案来源要可靠,是由档案人亲笔书写或亲笔签名,这也是档案区别于其它信息资料的主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应。电子档案管理则在计算机应用程序上进行,方便、快捷,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失去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电子档案依据系统处理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原始稿,所以,档案的凭证作用很难确定,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有待考究,这也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策略
1、重视高校电子档案存储设备的检测
电子档案在网络传输中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要保证电子档案存储设备的安全检测,培训专职电子档案技术检测员,做到定期对档案管理程序进行检测、更新与维修,对系统网络进行安全检测与维护,对那些重要档案要定期进行复制、更新、备份、保密储存,防止档案信息的丢失,以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2、做好高校电子档案原始性保护
高校电子档案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必须做好电子档案信息技术处理工作,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原始性。新型档案资料归档后,档案管理员要及时进行接收、整理、储存等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将电子档案资料设为只读文件,表明此档案资料不可修改,以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可靠性。
3、加强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员的技术指导
要想做好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档案管理员进行技术指导,优化档案管理员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保证档案管理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档案管理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以适应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提高档案管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安全操作能力,使档案管理员明确责任,具备熟练的电子档案系统操作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推进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档案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敢于创新,充分认识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优势,正确认识并克服电子档案管理的缺陷,优化管理方式,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
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的基本原理共通,以传统档案管理原理为基础,电子档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将之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优化,即使电子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方式都明显高于传统档案管理,但这并不排斥两者在基本原理上的共通性,总的来说,电子档案是传统档案管理发展的成果;二是电子档案的存在与传统档案不可分离,传统档案所管理的信息属于社会实践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极大的真实性,对电子档案管理来说,同样需要保障信息的可靠与真实,此时,传统档案资料就是其真实性的重要保证;三是电子档案的出现使传统档案的信息量得以扩大,建立在信息技术上的电子档案具有大容量优势,不仅可以存储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进行资料调用时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同时,如果想要查看实体的传统档案,还可以直接通过电子档案的记录将其调出,进而实现直接获取。
(二)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上的差异
1.管理方式不同
电子档案就其本质特性来说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它能够实现档案一级管理,也就是说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到文件后,可以及时的给档案提供一个档案号,这个档案号具有唯一性,并且对档案类型采用相应的主题进行标注;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填写档案日期、类型,之后才能给予一个位置进行储存。
2.保管方式不同
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存储的载体往往会老化,在现代技术与计算机的更新过程中,其载体的老化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档案的可靠性;传统的档案管理具有信息纸质备份,通常不会出现档案信息丢失情况,也不会面临病毒入侵等网络风险。
3.归档方式不同
电子档案具有可逆性与可重复性,管理人员进行信息修改不会留下修改痕迹,这种特性的优点在于消除了最初档案归类时出现错误的担忧,还能将错误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正,但是这也使得电子档案内容存在一定的失真性;传统档案管理在进行归档时,通常是依照科学的顺序进行分类摆放,同类档案之间存在相关的联系,管理人员进行归档时还必须根据相应的程序进行,留有操作痕迹,能有效弥补电子档案管理上的不足,更能确保档案的原始与真实性。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利与弊
(一)电子档案管理的优点
1.电子档案管理的出现,有利于绿色环保事业的开展
电子档案管理实行无纸化办公模式,对纸质文件的使用数量大大降低。纸张的节省不仅减少了资金的投入,还使树木砍伐状况得以改善,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同时,纸质文件使用数量的降低,还使得曲别针、订书钉、笔墨、印刷等工具的使用量减少。
2.电子档案管理提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归档、档案存储、档案查询等方面的工作时间缩短,使得档案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电子档案采用数据传输方式进行资料的共享与传递,不再具有文件打印、文件张贴需要,档案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弊端
1.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载体面临变质与老化危机
如果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资料无法读取现象,因此,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下,应该做好相关的安全备份工作,保护手段可以采用云技术等。
2.企事业单位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
由于其操作程序相对复杂,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配备以高技术人才,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充分保证电子档案可靠性。
3.电子档案在进行数据共享与传输时,面临复杂的网络风险
例如病毒、黑客攻击等,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可以采取建立网络防火墙、档案加密的方式对电子档案资料加以防护。
4.虽然我国的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法规,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细则仍不够完善,电子档案管理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制约,相关部门应该退出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为档案管理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