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过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

篇1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篇2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城乡26所小学中进行了自然学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5年来取得明显 效果,并总结了4条基本经验。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们采取“两次目标分 解”法,形成课堂教学目标链。即:依据自然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一次分解, 确定课节教学目标;然后,以该课节要达到的最高教学目标为终点,进行第二次分解,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高 到低逐级推导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教学目标链。如,第二册第14课《 昆虫》,根据教学大纲“动物”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意义识记、理解、初步应用昆虫概 念,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观察能力)、把握物体共同特征(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的能力以及认 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分解并设计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发展的课堂环节教学目标 。(见图1)

    通过“两次目标分解”后形成的课堂教学目标链,其意义在于:

    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链,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重点、难点明确,可 以更好地选择为达标所需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

    ⒉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更清晰地反映,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调整、改进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附图 {图})

    在知能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图1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序”

    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 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 发展。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是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优化备 课,要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 、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 ,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相统一。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形成“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见图2)。对各环 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有序管理,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矫正及评价四个基本管理环节。

    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

    (附图 {图})

    图2

    如,《昆虫》一课,首先,根据课节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主线,能力与情感培 养同步发展的梯次推进式教学管理过程。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 为五层次阶梯式环节教学目标(见图1、图2)。即:观察(掌握典型昆虫个体形态特征)比较(两只以上 典型昆虫相同点、不同点)归纳(昆虫形态特征共同点)抽象(昆虫的本质特征)概括(昆虫概念)运 用(昆虫概念及识别当地常见的虫子)达到具体化。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根据上述管理进程,设计分层出示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如,蚂蚁、天牛及蜻蜓;当地常见的昆虫及非 昆虫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等。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研讨,学生自觉能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观察、 比较、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等。合理安排各环节教学时间、组织形式、反馈矫正途径方式方法及板 书。如,观察前教师讲清目的要求及观察方法(班级教学);学生个体观察、比较;组织小组相互交流、研讨 (个体到小组结构学习);小组间、学生间交流汇报、研讨观察、比较、归纳及抽象概括情况(班级教学)等 。

    三、优化反馈矫正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 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因此, 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第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建立反馈矫正链,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矫正的控制、调节闭合回路。

    首先,抓好授新课前的反馈矫正,打好学习新知识、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如,学习《昆虫》前,学生应 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细小构造、把握物体共同特征的方法,使用镊子、放大镜的技能,以及了解当地常见虫子的 生活习性。

    其次,在实施环节教学目标中,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偏差,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如,学生的情绪能反映学习兴趣、态度;观察实验操作过程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小 组讨论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提问能反映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等。

    最后,根据从课外作业,观察、考察记录,实验报告中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找到教学不足,设计矫正措 施。

    第二,优化反馈矫正形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立体闭环式多向传导反馈矫正机制。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主要途径是观察、巡视、提问、课内作业等。其信息反馈及时,但反馈信息量较少, 不能全面地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的观察、实验、研讨活动较多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小组学生成员组成,建立生生间多向 传导反馈矫正机制。即:根据学习自然的水平,参照语、数成绩及学习兴趣,把学生分为上、中上、中下、下 4类,使每小组均由四类学生构成,建立以小组学习任务结构为主的生生间相互反馈矫正形式。在小组学习任 务结构的实践和研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或协作完成观察、实验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间相互交流 ,在此过程中渗透小组间学习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间学生反馈矫正多向传导机制,努力实现生生间的最 大信息传递,提高反馈的质和量。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应以中下学生为重点,兼顾优等生。采用小组汇报、提问反馈矫正时,教师要精心设计 切中教学目标、语言简明的多层次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采用组合式提问路线 ,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反馈量,提供各类学生相互学习、矫正时间。如,上——中——下、中——下——上、下 ——中——上等提问路线。

    根据自然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自然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最佳顺序是:学生自我反馈矫正学生间反 馈矫正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反馈矫正教师个别反馈矫正。

    四、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

    ⒈通过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 键,其核心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 生观,充分认识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 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

    ⒉操纵教学变量,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情感激励主要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来实现,其中激发、培养和调节是三个主要方面:

    激发: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如,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分层展示、分层观察、分层实验;有情感地讲 述科学家故事及科学史实;提出新颖的问题;适时展示挂图、幻灯、录像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 他们已有的情感在学习情境中引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探索自然事物的新的需要,并通过不断获得成功 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情感。

篇3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小学二年级(水平一)的学生为对象,教师教授《立定跳远》教材内容的第一次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相关的图书和期刊,全面了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咨询法

通过咨询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去。

1.2.3问卷调查法

在教师教授完立定跳远的课后,分别向观摩教师和参与学生现场发放《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向教师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为95%。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主体视角中得到肯定和认可,促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和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1.2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容,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本研究主要对学生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师生对评价内容的调查评价等级均以优秀为主。

2.1.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调查结果看来,师生对评价方式的运用调查评价等级均以优秀为主。

2.2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