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反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反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堂教学反馈

篇1

一、注重学前预习性反馈

学前预习性反馈的目的在于从大体上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并给予矫正,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心理、智能、物质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可以采用“学情调查表”,内容上大致可涉及自荐学法,自评效果,学习该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摸查等。

对于摸查的内容可包括:①对化学基本术语的了解:如“你知道了多少种日常生活中像小苏打中含有碳酸氢钠这样的化学物质?”②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列出一段关于某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请学生指出哪些是性质的叙述,哪些是变化的叙述。③实验技能的调查:如让学生说出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并说出每一种仪器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二、强调反馈的适时性

适时反馈是针对某单元、章节,或相似知识的对比,或联系紧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所进行的检测,从中可及时获知学生对单元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排除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学习中期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①方法障碍。初中化学虽有明晰的规律,但初学者对知识的识记、归纳、总结还有相当的难度,且对教师所指导的方法不能熟练运用,以致解决问题时惯用思维定势。②知识障碍。对旧知识不能及时温习,欠账太多,知新困难。③心理障碍。对于学习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按规律行事,乱了学习的步伐,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适时性的反馈活动要求教师注意教学信息组合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果,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发展,达到“人人体验成功”的目的。实践证明,在课末五分钟排查,可及时获得学生对本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课前五分钟预警则可检测学生复习、消化的情况。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反馈形式的灵活性

按教学反馈的转移规律,应该转移刺激与该点相关的另外多个点,而不是多次重复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同一点。刺激相关点的转移律与重复刺激同一点的重复论,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后者则会助长学生的机械模仿,禁锢其想象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反馈形式应灵活多变,遍及思想、知识、审题求解、思维方法,等等。

实验的动手动脑结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指导可让学生先破译“茶庄定点收利息”的隐喻,在学生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再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论文的形式比较分析,为什么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为最佳组合,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教师给予评定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还可得出制备物质在选材上的注意事项,以供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参考。

1.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如:学生识别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后,就会总结规律:“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

2.巧妙编撰,灵活记忆。可引导学生用语法中的缩句子,把上述规律浓缩为“金少失,非多得,稀有气体较懒惰”。还可编成顺口溜,如取用固体药品可记忆为“一横二放三竖”;取用液体为: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口,顺壁向下流,眼把量来瞅。编成谜语,如“辞别孩儿”,谜底为离子。

3.学用术语,表情达意。让学生使用化学术语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人生感言,不仅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还可反映出其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思维情绪。

四、有效反馈,能够激发教与学的平衡与和谐

篇2

教学反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活动的传递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反应或是教学结果的把握来进行相应的总结、改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能够作为教学反馈的内容比较多,不但包括学生完成的作业、上课的表现,还包括测试的试卷、思维方式等,只有牢牢抓住学生进行好教学反馈工作,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反馈的效果,笔者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反馈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取得小学数学教学反馈效果,就需要对当前反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改善策略,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反馈信息采集滞后

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往往并不是直接呈现给教师,而需要教师去主动收集,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控制,若是教师在这个环节存在疏失的话,教学的质量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一般是根据作业,课堂练习时间教师并不深入学生,去观察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直接等待结果,这样得到的仅仅是做题的信息,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反馈信息,也难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反馈信息流于表面

为了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采取的较多的就是全班齐答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使反馈信息流于表面,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获悉:其一,全体学生一起回答的话,难免学生会“随大流”,这样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反馈信息难以获得,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往往是在教师的权威下被迫提出来的,这样也使得反馈信息不真实;其二,每个班级都存在反应快、能力强的学生,若是教师提出问题想要得到反馈的时候,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要快,从而使其他学生的反馈积极性下降,这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反馈的信息往往具有片面性,不能充分体现全体学生的反馈信息的状况,难以调整教学形式、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

1.深入学生,全面观察

为了能够通过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矫正,对教学进行调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立足学生的特点,善于发现学生在能力、知识结构、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找出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能够捕捉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课堂上的态度、学习表现等,对学生的优劣进行整体的把握,进而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循序渐进,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具体的矫正方案,争取让学生尽快改正自己的缺陷,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学习的韧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精心备课,循循善诱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发展,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是非常成熟,学习的稳定性较差。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认真分析,并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精心备课,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可变性、特殊性正是教师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只有得到这些信息,才能从宏观上处理课堂的教学方案,才能针对全体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喜爱上数学学习,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诸如在讲授“除以”和“除”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不理解、好奇等问题,为此就需要精心备课,让学生掌握这个重点内容,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除以”看做是“除以之”的缩写,它代表的是“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而“除”则相反,代表的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特殊性,若是学生提问的话,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引导、计算、观察等来更好地加深对这个区分的认识,掌握这个重点内容。

3.师生互动,寓学于乐

以往的小学数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一方面这和教学内容繁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学传统的制约,使得教师采取了这种最为“稳妥”的办法,而这种办法使得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反馈,会暴露出诸多问题,诸如学生对概念理解错误、法则运用不当、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让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同时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感受学习当中的乐趣,从而加强对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为学生解决问题树立信心和决心。

除了知识的预习、授课、考核之外,反馈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反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活动的传递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反应或是教学结果的把握来进行相应的总结、改善、提升,优化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能够作为教学反馈的内容比较多,不但包括学生完成的作业、上课的表现,还包括学生测试的试卷、思维方式等,只有牢牢抓住学生进行好教学反馈工作,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教学要面向全体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则,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使收到的反馈信息准确、有效,能真实反映各层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水平及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否则,不真实、不具代表性的信息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干扰正常教学,使信息反馈失去意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十分宝贵,容不得半点迟疑。要使获得反馈信息能准确、迅速、具体地反映出各层次学生学习系统状态,同时也为了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在课前必须制订合理的收集反馈信息的计划。根据反馈信息,对于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什么困惑,会出现哪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由此要进行哪些提问,该提问哪一层次学生,要做哪些练习,该重点深入了解哪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内容要板书,该请谁板书等,都要一一设计妥善,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迅速、真实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反馈信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教授学生在几何证明时,虽然学生有思路和方法,但往往不能合理规范地表达,逻辑推理欠严密的前馈信息,在几何证明教学中就要特别加以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板书过程,将严谨、富有逻辑性(或合情推理)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熏陶,从中把握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演算的准确性,要让教学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目的。同时每节课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两名中等生板书,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全班学生作典型纠正,不断强化书写格式规范化意识,逐步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做效果良好。

2.获取数学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

(1)通过课堂观察捕捉学生的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的细节。特别要注意学生眼神的变化,要从学生眼神的变化中听到他们无声的语言,并通过它不断调节课堂教学。

(2)通过课堂提问捕捉学生的反馈

适当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教师在提问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①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关心学习困难学生,达到共同提高。②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难过深。③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知不知道”、“对不对”等,应当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某教师在课堂练习评讲后,问道:“全部做对的同学请举手。”在统计学生完成情况后,教师接着询问做错的同学:“你是怎么做的?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

(3)通过课堂练习捕捉学生的反馈

为了能及时全面地捕捉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代表中巡查解题情况,从而了解全班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样的道理,对学生板演也要控制这三者的比例。通过这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了解全班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案。教师在获取课堂教学反馈时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而应当将几种反馈的方法综合运用,这样获得的反馈才是有效的。

3.收集课后信息反馈促进教和学中失误的转化

(1)作业里逐一分析

作业时教学反馈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对不同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就越来越多,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馈。

(2)阅卷中仔细归类

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为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3)讲课后及时小节

讲课后小节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刻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4.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力

(1)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反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善于捕捉反馈信息,他们不仅能通过提问、板演、练习获取反馈信息,还能察言观色,即从表情、语言、活动等多方面,以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外部表现准确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