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物质特性汇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大部分化学品都有害、有毒,且易爆易燃,故可能会在运输、生产、保存以及使用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引发火灾爆炸、泄露,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领域当中,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属于多发、常见事故。然而,如今我国很缺乏火灾爆炸事故现场经验,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以理论为着眼点的,这不符合现场应战的需要。因此,在事故调查分析鉴定的过程当中充分挖掘科学规律,把经验概括起来转变成理论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分析鉴定工作亟待科学的方式与合理的程序去开展,一旦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应当严守程序开展事故鉴定工作,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针对细节的掌握、程序的设计以及手段的选择进行深入探索,建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为事故鉴定提供良好的条件。
1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取证和调查
要想做好事故管理工作,拥有良好的事故调查技术是前提。一般而言,事故是由危险因素的能量、性质以及感度组成的。而管理缺陷是推动危险因素发展成事故的催化剂。笔者将依靠对于事故的调查分析鉴定推论出事故发生的必要因素。
1.1 现场处理
事故发生之后,应及时救护受伤害者,按火焰热辐射牵扯的范畴或化学品泄漏扩散的情形设定警戒区,并针对前往事故现场的主干道的交通进行管制,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污染区与警戒区的闲杂人员。同时,还要仔细保护好事故现场,尽量别破坏和事故相关的东西,必要时应做好标志。
1.2 收集现场物证、绘图、摄影
针对现场情况进行录像与摄影是在现场收集物证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主要是拍摄现场的一些痕迹,在必要的时候,需绘出事故现场的流程图、收风向、示意图等。而在收集物证时则应选用良好的个人安全防护手段,按已有危化品信息挑选耐腐蚀、耐氧化的采集容器与采集袋,尽量维持物件原来的样子。同时,还需在采集容器与采集袋上贴上标签,标注好采集地点、时间、参数、采集方法等诸多信息。
1.3 搜集人证与事故事实材料
事故发生之后,必须及时搜集人证物证,充分考证人证的口述材料的真实性。同时,选用录音、笔录等手段针对有关人员与当事人进行取证,从而搜集到证人材料,并将相关材料记录在册。此外,还应如实地记录下事故发生的相关事实以备查明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
2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中的检材和分类
所谓检材,指的是在前期物证采集过程当中所获取到的检测材料。因危险化学品是引发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主导因子,故大多数检材均和此事故的有关危险化学品存在一定的联系。按对于现场的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的初步剖析,我们可把检测材料划分成和空气会发生反应生成的物质B、危险化学品原物质A、和水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C、对附近环境中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D、和危险化学物质A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F等。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可选择不一样的分析、采集手段,不一样的量程与精度,当然,也可按检材的物理性质划分成液态、气态以及固态检材,也可按照状态性质的差异挑选出不一样的收集器皿与采集手段。
3 鉴定方法的选择及其类别的划分
事故物证的分析鉴定的方法有许多,其涵盖了计算机模拟、实验模拟以及残留物分析等手段。在实践操作时,我们可按事故性质以及反映繁杂程度的差异挑选出一种或者多种鉴定方法加以综合剖析。其中,实验模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故无法以一套实验材料、器具很好地处理多种别、多状况的火灾爆炸事故;计算机模拟就可做到这一点,其依靠改变参数,能以较快的速度剖析出结果;而残留物分析这种手段的采用,可将分析结果传至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而提升其精确度,又叫物证分析,如今最为常用的残留物分析涵盖了物理分析、化学分析以及近代仪器分析等。因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之后会出现很多反应,且形成很多物种,因此,在残留物分析时会牵扯到诸多化学分析方面,故化学分析在事故鉴定的过程当中至关重要。大家度知道,化学分析方法不同,其分析条件与基本原理也会不一样。依据其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的计量学特点,大概可把化学分析方法划分成三种,即:(1)已获取到广泛认同并凭借着标准专业技术分析方法的形式出现的化学分析方法,毋庸置疑,此分析方法具备合理的测量不确定度与证明过的计量学上的溯源性;(2)得到一个特定技术领域中普遍认同且在国内外权威科技刊物上发表了的化学分析方法,此种分析方法已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并且时常被当成实验室间比对实验与实验室间合作研究的标准分析方法;(3)部分实验室中取得的重复性能较佳的且在一个范围不大的技术圈子当中复现性蛮好的化学分析方法,此种分析方法的溯源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未得到普遍认同,通常适用于实验室内部控制使用。在鉴定现实事故时,因鉴定分析的结果富有严肃的法律意义,故应尽量选择化学分析的第一种方法;而在行业间技术研究塔伦、实验室研究时,选用第二类比较前言的方法较为适宜。
4 建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
按事故鉴定类别的划分,可从三大角度来配置有关仪表、仪器。在实验模拟方面,可按高频事故案例制作器具模型将实验平台组装起来;计算机模拟平台的搭设的中心在于开发软件;在建设残留物分析平台上,因化学分析环节与危化品种类繁杂、多十分则需很多样仪器设备,这就让化学分析仪器仪表的配置工作转变成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按照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事故的相关特征,化学实验室在建设时需谨记下面几点。
4.1 危险化学品的基础数据
针对危险化学品基础数据的获取,一般来说,将介质的相态作为着手点是比较适宜的。气态危险化学品大致涵盖了液化气体与压缩气体,而在常温常压的实验室条件下获取到的危险特性数据与基本物性主要有溶解度、临界温度等。液态危险化学品涵盖了腐蚀品、自燃液体等。其危险特性与物性数据主要涵盖了沸点、相变温度、电导率等。而固态危险化学品主要有过氧化物、易燃固体等,其危险特性与基本物性数据主要有溶解度、沸点、粉尘特性等。为此,在挑选实验仪器时,一定得严格按照实际状况进行选择。
4.2 便携式检测、检验仪器
站在现场采集数据的角度搭配一定种别与数理的便携式检测检验仪器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
4.3 大型实验仪器
为了促使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能稳居危化品物性分析、检测与分类方面的主导地位,提升公众可信度,应自科研的角度出发选择高精密实验仪器获取精确的危险特性数据与物性数据。
4.4 辅助或配套设施
自火灾爆炸的危险性与危险化学品的有毒害性着手,重视实验与物证采集时的安全防护工作,尽量配备有关的实验室辅助或配套设施。
5 结语
从事故分析、调查、鉴定过程中挖掘出科学规律,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并指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避免重蹈覆辙。为此,研究并鉴定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建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不仅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以之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自然地科学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国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事实说话使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甘油),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在学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及有关知识点时,用三个等大的钟罩做了如下对比实验:在前两个罩内充入等量的二氧化碳,第一个内放有一盆绿叶的小草,第三个罩内只是空气。三个罩内都放有温度计并放在水泥地面上,观察罩内温度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多次实验,得出了第二个比第三个罩温度变化的幅度大、而第一个罩内温度出现了由低高、又有所降低的波动这一结论。为了说明木炭吸附有色有味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我们增设了将已吸入红棕色二氧化氮的木炭连同广口瓶放入热水中,缓缓加热到一定程度时,观察到木炭“冒出红棕色的烟”。使得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俗话说,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到了,我理解了。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二、 联系生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活源泉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一节内容时,提前安排学生挖掘身边的“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与防治、水资源危机等。在课上,学生的唇枪舌战,令我受益匪浅。
如水的存在学生居然还想到了“存在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行人复杂的心境” ;“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水还存在于艺术界——我国魅力无穷的冰雕……等等。同时也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了不少节约水的方法; “南水北调工程牵动我们每一位天津市民的心……”;最令师生触目惊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带来危害的照片,让大家感悟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在课后的学习心得中,大多数同学都提及立志以后学好化学,为治理我国的污水源作贡献。除此以外,我在讲授“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篇课文时,也以交流的形式展示化学与生活关系,挖掘化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提升了环保意识,树立了保护家园、保护自然的信念,达到了将化学意识与化学品质的有机结合、化学意识与实际生活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转贴于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生活、感受情景,激发兴趣、事半功倍。神秘的金刚石在玻璃刀上看似渺小却轻轻一划将玻璃一分为二,而在项链上静静的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平时貌似温柔的写写画画的铅笔芯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了它作为变阻器的神秘的一面。生动的事例将性质与用途、性质与结构刻画的一目了然。化学面对的是无限的资源,而我们处在有限的资源生活中。在无法用生动的身边事例说明问题时,图片情景不失为说明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讲授酸雨带来的危害时,展示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腐蚀的伤痕累累,一排排黑烟滚滚的烟囱使树木枯死、满天乌烟瘴气;讲授水危机时罗布泊的消失使得楼兰古国最终在版图上消失的照片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潜意识的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具体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教学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的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原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展示一幅拖拉机冒黑烟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并谈如何才能避免以后发生的措施等感想。引导分析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水平,为全面培养化学素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三、 信息交流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加油站
中图分类号 Q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26-04
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一大类群,因其适应性强而广布世界各地,常被称为自然界的拓荒者[1-4]。已有研究表明,苔藓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和活性成分,其中苔类植物主要以脂类、萜类、甾醇和芳香族化合物为主[5],藓类植物体内则以挥发油、生物素以及香豆素、黄酮及苷类物质为主[6],且很多都具有类似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苔藓植物化感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8-25]。本文阐述了开展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介绍了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就苔藓植物化感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研究的不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苔藓植物化感研究开展的基础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化学物质,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可分为有害或有益2种情况[7,21]。笔者认为,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能够满足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首先,苔藓植物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且苔藓植物自群落演替早期作为必要结构组分出现后,一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发挥功能,并与其他植物竞争共存。已有研究表明,在林下地表分布的苔藓植物,对上层植被的种子萌发及林木更新具有重要影响[9]。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苔藓植物与同一群落中的其他植物的确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此为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
其次,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无真正的维管组织,系非维管植物类群。其配子体系拟茎叶体,在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同时,苔藓植物体内含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且很多为其特征成分。在很多生态系统中,苔藓植物常形成面积较大的纯群落,群落内部或周边其他植被如草本植物、灌木等植物物种较少。同时,很多研究人员的调查发现,苔藓植物对于很多病原微生物和草食类昆虫具有趋避作用。除不同植物物种间对资源的竞争利用外,很有可能在苔藓植物与其他物种间存在类似化感作用的机制,使得作为地被层组分的苔藓植物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产生影响。
综上,根据苔藓植物特性以及与其他植物(或微生物)间相互关系来看,苔藓植物的化感效应真实存在,开展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是可行的。
2 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现有文献资料表明,国内外学者对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晚期,截至目前已对100余种苔藓植物开展了化感作用方面的初步研究[8-25]。
2.1 研究方法与生测材料 与其他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类似,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其他植物作为受试材料,以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作为化感效应的主要依据,主要有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等。就目前已开展的研究来看,所用生测材料(受试植物种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8-25]:一类为化感作用常用指示植物种子,如莴苣、黄瓜种子;另有一类为农作物(含牧草类作物)种子,如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黑麦草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以所采集苔藓植物原生境中生长的植物种子作为试验对象,如某些蓼科植物种子以及针叶树种的种子等。但苔藓植物对不同受试植物种子影响是不一致的,同一苔藓植物对不同受试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也有差异,甚至对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影响也不尽相同[18];同时苔藓提取液对受试植物种子萌发还具有浓度效应。
2.2 国内研究进展 杜桂森[8]等较早进行了苔藓植物化感作用方面的试验,后来许多学者开展了类似研究。从国内苔藓化感作用研究现状来看,采用的指标参数基本上为以下3类:(1)受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或活力指数;(2)幼苗苗高、根长及生物量;(3)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等[17,21]。从现有结果来看,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以玉米、小麦及黄瓜等作物和蔬菜种子为生测材料的基础性试验,另一类是以特定苔藓植物存在共生或竞争关系的植物种子开展的探索性试验,后者的研究目标更为具体,目的性更强。但国内学者已开展的工作,一方面缺乏对代表性苔藓物种化感作用主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同时也鲜有优势化感苔藓物种对受试植物种子或幼苗作用机理的研究。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基本信息见表1。
2.3 国外研究进展 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对苔藓植物的研究起步早,涉及苔藓物种多,且研究较为深入,具体表现在既能够通过利用生物测定具体苔藓种类的化感作用,又能进一步分离鉴定出主要的化感成分,较之国内同类研究目的性更强。
Steijlen等发现赤茎藓对欧洲赤松种子萌发存在明显抑制作用,且认为是一种化学影响[21];Asakawa也曾指出大多数苔鲜的粗提物,特别是含有芳香族化合物的都表现出抑制发芽、根伸长以及抑制葛首、水稻、萝卜、小麦等胚芽鞘的生长[12]。Huneck和Meinunger等[8]研究了81种苔藓对独行菜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表明,卵叶青藓、对叶藓、鳞叶风尾藓、地钱等促进独行菜茎的生长,梳藓、灰藓、蛇苔、羽苔促进独行菜根的生长,而有些种类则对独行菜根和茎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如短茎小曲尾藓、白发藓、细裂瓣苔、大萼苔等。
Pascale等[22]以18种苔藓植物(其中藓类11种、苔类7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其配子体水提取液,对位于新西兰南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3个树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配子体水提液对林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表现出强的化感作用,尤其表现在对树木幼苗生长的抑制方面。Hisashi等[23-24]先后研究大灰藓及淡叶长喙藓的配子体对水芹、莴苣、紫花苜蓿、黑麦草、梯牧草等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灰藓和淡叶长喙藓对水芹等植物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表现出强的化感效应。Hisashi等并且分离鉴定了大灰藓化感活性物质―Momilactone A and B以及淡叶长喙藓的主效化感物质―3-羟基-β-紫罗酮。
3 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问题探讨
3.1 研究材料
3.1.1 主体植物的选择 主体植物的选择至少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1)通过对前期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可能具有较强化感作用或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具有重要影响的苔藓种类;(2)对于典型的农林生态系统中苔藓植物应重点关注;(3)立足研究者的实际条件,选取方便易得的苔藓植物用于化感作用研究;(4)应考虑苔藓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材料的采收季节。
3.1.2 客体(目标)植物的选择 不同受试植物,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所受影响因素不同,对化感物质的敏感程度也存在差异,而且很多植物的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所以,受试植物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笔者认为,受试植物选择宜遵循以下原则:(1)参照其他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表现较优的受试植物作为备选的目标植物;(2)从实际出发,选取生长于主体苔藓植物群落内或周边区域的植物作为目标植物,以验证主体植物的化感效应;(3)充分考虑受试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如种子的萌发特性,并确定是采用种子萌发试验还是利用幼苗生长作为化感作用的测定依据。
3.2 研究方法
3.2.1 苔藓配子体提取液的制备 自然状态下,植物向外界环境释放化感物质主要有4种途径:(1)植物向体外释放挥发物质;(2)雨雾从植物表面淋溶;(3)植物从根部分泌;(4)植物残株或凋落物分解。苔藓植物不具有真正的根,且个体矮小、结构简单,故苔藓植物向外界释放化感物质最可能的途径是雨雾淋溶和残株分解。因此,在开展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时,所用提取液应是水的粗提液,而不能为了提高提取液浓度使用有机溶剂或添加活性剂等物质。而且,自然状态下,苔藓植物向外界释放的化感物质量是有限的,在研究中所用的苔藓植物提取液,不宜设定很高的浓度水平,一般控制在10~100mg/mL。
3.2.2 试验周期的确定 对于化感作用研究,在试验开始前,研究者关于主体植物对客体植物的化感作用的认识是有限的,对主体植物化感作用的时间是不可预知的,因此,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周期应基本覆盖受试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直至植株成熟与繁殖完成的整个过程。
3.2.3 测定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分析 研究开展之前,应围绕研究目标科学设计试验方案、技术路线,同时认真筛选测定指标。而在试验阶段完成后,最重要的任务是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数据的汇总及统计分析关系到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完整性,而采用何种指标或参数、应用何种统计方法与检验方式,对最终试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恰当的统计方法或不合理的统计过程,均会使整个研究的质量与意义大打折扣,甚至得出错误结论。因此,研究者应对测定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分析加以特别对待。
3.3 作用机理研究 多数苔藓植物种类都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4],高等和低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各个种类在苔藓植物中均有分布[14]。而苔藓植物体内所含有的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类型不仅与苔藓植物种类有关,也与苔藓植物的发育阶段、生境条件以及采收季节和植物体雌雄株有关[15]。已有研究工作仅有少数开展了化感物质分离鉴定[23],导致研究整体水平较低,故后续工作应加强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至少应做好2个方面:(1)苔藓植物化感作用主效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2)受试植物哪些生理指标对化感物质最为敏感,从而受到正向或负向影响。
4 结语
科学研究,其本质在于从自然现象入手逐步揭示事物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对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来讲,其机制研究应当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国拥有丰富的苔藓植物资源,相信苔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一定会不断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Asakawa Y.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from bryophytes[J].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7,79(4):557-580.
[2]吴鹏程.苔藓植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刘俊华,段代祥,许卉,等.苔藓植物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6,22(6):57-61.
[4]汪庆,罗宣.苔藓植物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与有害生物防治[J].贵州科学,2001,19(4):93-100.
[5]周江煜.苔藓植物的化学活性成分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学报,2002,5(4):84-87.
[6]娄红祥.苔藓植物化学与生物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孔垂华.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1998,9(3):332-336.
[8]杜桂森,魏连昊,刘静,等.苔藓植物提取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8):1 497-1 501.
[9]蔺菲,郝占庆,叶吉,等.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对三种针叶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 398-1 402.
[10]俞英,郭水良,陈建华,等.四种苔藓植物提取液对二种蓼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9,29(4):518-521.
[11]刘莹,陈娟,刘永英,等.两种藓类植物提取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 800-11 801.
[12]沙伟,韩继臣.7种苔藓植物水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08,27(11):37-40.
[13]陈圆圆,郭水良,娄玉霞,等.大金发藓和小蛇苔化学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J].植物研究,2009,29(1):108-112.
[14]朱灵红,刘俊华,许杰.4种苔藓植物水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0,29(4):83-86.
[15]刘俊华,张兰.三种苔藓植物水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4):22-23.
[16]王书平,刘俊华.3种苔藓植物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9):51-53.
[17]孙悦,张莉娜,杨好伟,等.5种苔藓植物水提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25-28.
[18]孙悦,姚广龙,张莉娜,等.南亚瓦鳞苔水提液对柱花草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5):785-788.
[19]邓云锋,熊源新,马建鹏,等.2种苔藓植物提取液对玉米及小麦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36-39.
[20]徐燕云,吴晓梅,沈秋仙,等.白发藓和大灰藓提取液对作物种子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1,38(2):46-50.
[21]谢天,江安娜,王曼君,等.模拟酸雨及苔藓植物化感条件下紫苏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23):5 336-5 339.
[22]Pascale M,David J B and William G L. Bryophytes display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s with tree species in native forest ecosystems [J].Oikos,2011,120(8):1 272-1 280.
[23]Kato-Noguchi H,Kobayashi K and Shtgemort H. Allelopathy of the moss Hypnum plumaeforme by the production of momilactone A and B[J].Weed Research Society Weed Research,2009,49(6):62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