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91-02
2002—2011年,江苏农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 064.8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2%。农业实现总产值2 640.95亿元,比2002年(1 165.49亿元)增长126.6%,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保证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但总体来看,江苏农业发展还存在质量、结构和效益不统一的问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失调,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步伐缓慢[1]。该文将农业生产要素分为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传统要素包括农业从业人员、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动力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指标,现代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水平、农户生产性资本和固定资产拥有量及农村用电量等指标;将分析对象区域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的3个区域分析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动规律。
1 农业产出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2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2个变量因素的相关密切程度。表1是江苏三大区域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
1.1 苏南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从业人员数、化肥施用量等传统要素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用电量等现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苏南地区农业的生产更加依赖于电力、科技和资本要素,农业发展模式进入较高水平。此外,与苏中和苏北相比,苏南的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更高,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是最低的,基本上已经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1.2 苏中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苏中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苏中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和化肥等要素已不是主导因素,但是还尚未摆脱机器化操作阶段,机械化的普及正在取代劳动力,这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农业生产正在经历的过程。从农业产值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看,苏中地区农业生产对土地要素投入存在依赖,但依赖程度偏低。
1.3 苏北地区要素投入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苏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仅与农业从业人员投入这一要素呈负相关关系,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及农村用电量都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处于较低级阶段,虽然摆脱了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但对其他传统要素依赖性比较高,与机械投入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8,与化肥施用量的投入相关性也超过了0.7。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正在经历的过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必然阶段。从农业产值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相关系数(系数值为0.95)看,苏北地区农业生产对土地要素投入存在高度的依赖。
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变动趋势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要素投入的转变规律存在差异,下面分区域对其要素投入的变动进行分析。
2.1 三大区域农业生产土地的投入情况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2002—2011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动情况显示(图1),土地供给总量几乎不可调整,只能通过集约化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尤其是苏南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苏中和苏北地区近10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2.2 三大区域农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一般来说,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的作业会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这是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传统农业生产更多地是依赖劳动力的投入,现在农业更多地依赖劳动力以外的要素,劳动力投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的农业发展都表现出这种下降的趋势(图2)。
2.3 三大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情况
2002—201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动力投入变动情况显示(图3),3个区域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从不足1 500万kW上升到超过2 500万kW。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增长则保持稳定,投入的后续动力不足。
2.4 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用电量变动情况
农村用电量最能体现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情况。2002—201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村用电量变动情况显示(图4),3个区域在过去10年间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苏南地区增速要明显高于其他2个区域,从2002年的300亿kW·h上升到2011年的接近1 150亿kW·h,增长了约2.8倍。苏中和苏北的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在电量使用上远低于苏南地区。
3 结论与建议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是以电力、科技和资本等现代要素为主导,较为接近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苏中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是以农业机械投入为主导,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一种发展方式;苏北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是以土地、化肥等传统要素为主导,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三大区域要素投入的变动趋势分析表明,苏南地区在现代要素投入增长上要高于传统要素,农业生产基本上摆脱了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限制,科技、电力、资本等现代要素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因此,苏南地区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为苏中和苏北提供借鉴。对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具体路径有如下建议:首先构建与农业生产总量相匹配的要素投入机制,在农业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时,适当增加现代要素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对苏北地区要提升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低是目前制约其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苏中而言,要提高农业种植的信息化水平;再次三大区域都要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水平,采用现代农业培育和生产技术,摆脱对化肥等有污染性要素的投入,发展绿色农业,既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又能保证美丽的生态环境[3-4]。
4 参考文献
[1] 王程,王武魁,刘宇,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10(5):51-53.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然而,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却很严重,农业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有效资源创造无限的经济利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农业效益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
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环境资源,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并最终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组合成综合效益最佳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高效农业中效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反映出来,经济效益要求企业最大限度节省劳动成本而带来同量的产能,或者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力成本而带来最大的有效产能。效益的提高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追求更高的利润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因此,生产商通常会有意识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各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非经济效果和影响,诸如对社会文化、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称之为社会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以市场作为切入点,关注市场需求。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关注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应满足社会基本的生存需要,生产较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的安全需求,关注产品的质量,生产出安全的绿色产品;满足社会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让农民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在参与中提高积极性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各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效果和影响,称之为生态效益。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过程中,应该保持生态平衡,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效益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注重产业的长远发展,要以不牺牲生态效益为前提条件下去追求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效农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应该重点把经济发展方略放在利用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上。在众多的农业生产区域因素中,抓住关键的区域因素至关重要。总的说来,区域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市场和交通等因素通常是高效农业在区域选择中所考虑的重点。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O~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得河南的农业经济繁荣丰富。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千亿斤、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2年居全国的首位河南省用占全国1门6的耕地,生产了总产量占全国1/4的小麦、1门O的粮食。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外,河南省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
河南在中部六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以及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京广与陇海两大铁路干线通往全国,贯穿全省的京珠与连霍两大高速公路干线都在郑州交会,河南逐渐形成了非常实用方便的交通运输网。随着河南到西安、武汉、北京、广州等地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行,河南逐步成为全国的高速铁路枢纽。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是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巨大区域优势。这使得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便捷,为河南区域农业的高效市场化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特殊的区域使得河南省具有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足够的市场规模、较小的市场半径和较低的物流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高效农业发展的区域模式
(一)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利用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技术、独特的市场掌握所形成的特色产业。
1.典型经验。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
特色种植业。原阳大米是新乡地区原阳县一带的特色农作物,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不仅建立了以水稻农作物为主的种植基地,还采用市场化运作,进行品牌化运作。目前,原阳大米不仅是当地人购买大米的首选,而且正逐步走向省内外其他区域,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一些区域还有以大棚蔬菜种植业带动当地农业高效发展,光山县十里庙、中牟县老八庄、卫辉县焦庄、杞县王堂村、襄城县尚庄村等都是大棚蔬菜种植业的典型村庄。这些村统一规划,走市场化道路,进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大发展。还有一些村以种植花木业带动区域农业高效发展,如潢川县吴楼村、光山县天赐城村等农业村。
特色养殖业。一些农村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养殖业基地,比如养鸡场、养猪场等,比较典型的有光山县仙居乡杨竹园村。该村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养鸡业,采用现代化管理,引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化养殖,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民的收入翻倍,扩大了就业,打造了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该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注重沼气建设,维持生态平衡,追求高效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2.经验与启示。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拥有特定的自然资源,以突出特色和优势;其次,在特色产业的建设中,注重塑造龙头产业,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规模优势;第三,注重品牌的塑造,加强营销宣传,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以品牌带动农业从注重量的发展转向追求质的提高。
(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引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借鉴工业发展的经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引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的高效发展。
1.典型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面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河南省大多数地方处平原地带,加上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特别适合种植小麦。2012年,河南省小麦年产量超过300亿公斤。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是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优势。以小麦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河南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麦制品加工省份,有2000多家的小麦农产品加工业,每年有3000多万吨的粮食转化能力。二是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一些品牌农产品加工业逐步为人所知。目前,河南省有近万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一些企业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如双汇、、华英、三全、思念等一大批品牌食品享誉国内外,这些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且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就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了区域的知名度。三是形成了相对品种多样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种相对比较齐全,涉及的领域包括粮食、肉制品、预制品、果蔬等行业。总体说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小麦加工业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同时注重多样化全面发展。
2.经验与启示。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响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做大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发展区域高效农业的目标,引用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竞争策略,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影响力。
(三)与第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结合区域优势资源,树立“发展高效农业与第三产融合”的理念,设立专项基金、捆绑涉农资金、加快土地流转、出台扶持政策、加大特色宣传。引导休闲观光、花卉产业为主导的高效农业形成特色和品牌。
1.典型经验。古荥镇充分借鉴吸收,并借助“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招牌,深入挖掘古汉文化及剪纸、烙画等民间艺术,引入战略投资方,全力把古荥大街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汉风街”;开发好“黄河文化”,打造沿黄旅游特色村,串联沿黄旅游资源,发展以农家体验游、黄河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餐饮游为特色的沿黄休闲生态文化游产业带。地处焦作云台山风景区内的修武县北部太行山区的岸上村,结合区域优势,把发展农村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带动了区域农业的高效发展。结合旅游景点的资源,该村积极打造“农家乐”,集“吃饭、居住、娱乐、购物”一体化,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店,感受农家的文化,购买农家游特色的产品。
2.经验与启示。与第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区域优势,引入民俗文化的理念,通过绘画、音乐、文学、工艺品等了解民族习俗、特征,以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科技设施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形成了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的格局。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小家小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经营的农作物种类多而分散,不利于农业科技人员对生产进行分类指导,不利于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二是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三是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农民大都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经济势力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费用高,在市场上又处于弱势地位,往往是低价卖出(农产品)、高价买进(生产资料),农民利益直接受损。不可否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会不断提高。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小规模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解决规模经济效益问题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二、国内外实践表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办法
在发达国家,农户一般都参加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业行业性协会。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以供销为主的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在丹麦95%以上的养殖加工企业为农民合作组织所有。这些合作组织由股东选举董事会,再由董事会聘请管理人员和销售队伍,成为股东的农民接受合作社的信息、技术指导,在合作社采购所需生产资料,所产农产品运往合作社的加工企业。一系列的联合,使丹麦农民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附加值,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