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课堂导入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只能记住地名、气候名称、四大洲五大洋的分布。但是如果将知识点进行细分,他们就很难理解了。比如在学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章节知识时,教师提问:我国的云南盛产香蕉,而与云南临近的重庆、贵州等地却不能产出香蕉,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多高中生只能回答出皮毛。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怎么做呢?
1.制造情境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与其让他们枯燥地看课本,不如给他们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面对上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让学生观看有关云南、重庆等地关于特色种植的宣传片。学生看了宣传片中的内容,就会对云南和重庆的风土人情和种植业产生疑问。为什么云南的西双版纳盛产香蕉,还有大象也可以在那儿生长,而重庆、贵州与其如此临近,却不能产出香蕉呢?这些问题,他们都会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2.亲临其境
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想要探知答案的冲动。这时候教师可以找去过这三个省市旅游或对这三个省市比较了解的学生,让他们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幻灯片相比,学生会更相信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学生的探知欲,在聆听同学的描述中急速增长。
3.提出问题
在学生看了宣传片,听了同学讲解后,心中肯定已经不止是刚刚的那几个问题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如他们也许会问:“重庆市一个山城,云南相对于要平坦一些,是不是因为地形的原因呢?”“在云南有云贵高原啊,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为什么只有西双版纳是最盛产香蕉的呢?”这时教师应该做出适当的引导,将学生慢慢地引到今天所要传授的知识点中。
二、引入课本,讲解新知识点
上面所述的第一步做完,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的教学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课堂。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将学生引入课本。前面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将学生导入到课本的知识点中。这对于教师讲解新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是有很大的联系的,二者紧密结合。例如云南西双版纳,是亚热带雨林气候,它天气潮湿、雨水足等因素使香蕉适宜在那里生长。再结合自己的教案,为学生深入讲解“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知识点。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三、成功引导,深入学习
导入设计教学是一个很有用的教学方法。导入设计教学,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理解,这样既轻松地学习了知识,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高中地理中,“人口与地理环境”“从圈成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城市与地理环境”“产业环境与地理环境”“多姿多态的地标形态”等知识都是必修的知识点。面对这些生硬的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导入设计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法宝。以“城市与地理环境”这一课为例:学习这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ppt制作与之相关的幻灯片,用图片来导入课文,在图片中展示一个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观看幻灯片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现当代社会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看完图片之后,学生会根据图片上的场景进行思考:“城市的地理环境对于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会发展出怎样结构的城市呢?”通过这些疑问,来深入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教师成功地“导”,学生才能成功地“入”。很多教师不懂得如何将学生顺利地引入课堂中,而是开门见山地说:“请同学们翻到××页,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样的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因此,导入设计的运用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迫切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虽然不是中考的考试科目,但是对于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具有重要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成为了在课堂上导入新课的关键。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产生新鲜感,从而达到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复习好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好下一节课的知识
我们要以简练的文字来复习学过的知识,为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打好基础,然后进入所要讲的新课题。例如讲“地理坐标”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使用这样地方法引入到课程里:同学们都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这个点所在平面的位置,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类似于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所在的位置的方法,它就是“地理坐标”。
二、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深度思考
依据新课标的问题轻重程度,来设计几个不同的、幽默有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答案的渴求,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来听课。譬如讲“大陆漂移说”时,老师可以现提出“为什么只有在具备温暖湿热的环境下形成繁多的煤层会在非常寒冷且不易存活植物的南极大陆被发现?”“为什么古代冰川遗迹的地方是属于炎热干燥并靠近赤道的非洲一?”归根究底,这到底是为什么?经过设置疑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
三、设置悬念、吸引注意力
在新课开讲时,老师想出几个比较新颖奇怪的并与新知识相互联系的问题,把学生的心理好奇给紧紧抓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中国的疆域”这个问题时:为什么在冬季的时节,北方的哈尔滨温度在-28℃以下,人们不畏惧寒冷地观看“冰灯游园会”,与之反差甚大的南方广州却在开展“迎春花展”。又如“为什么当夏季来临时,我国东部温婉的乌苏里江的湖面上到处是波光粼粼、晨辉闪闪、渔歌阵阵”,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然而在遥远的西部空旷的帕米尔高原上夜幕的尾巴却还在照临着高原,迟迟不肯离去,人们依然陷入沉睡之中,不愿醒来。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开始窃窃私语地讨论真正的答案,此时的老师就是学生们眼中的在世“诸葛亮”,学生们就会把积极性动到最,课堂上的氛围会非常活跃。再举一个例子,高原和山脉是由于地壳的运动、抬升的原因所造成的,时期,西安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中心,当时的人们所居住的窑洞在寒冬时节是御寒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黄土高原上会有窑洞的存在?――黄土高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将悬念巧妙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还可以勾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于直接进入这节课的最理想的求知状态。
四、加入诗词,创造学习意境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句诗是说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大,在二月份时,江南的鲜花开满枝头,而北方的气候十分寒冷,这说明了地域对气候有所影响的地理规律,将这句诗贯穿“地形对气候有哪些影响”中,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在讲授“天气与气候”时,引领学生们诵读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学生们畅游在诗情画意中时,由老师提问出这句诗属于描写气候还是天气的,这时再引入气候和天气的名词解释。之后再领学生们诵读一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诗会把学生们入那茫茫无边的平原之中。以这种课前诵读一句诗词的形式,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地理的氛围环境,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学心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加入数字,提高危机意识
善于运用统计数据资料,当做新课的开端。例如讲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前,老师举例:目前大量的天然气、石油、煤等常规能源被开采使用,因为它们的特点为不可再生,它们的储量在逐日减少。根据专家估算,全球的石油只能维持人们生活40年;全球的煤100年后即将告罄,能源危机的警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响起,因此,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问题就是开发并更好地利用新能源。在进行“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增长”的课程时,老师可以把下面的资料作为开头:“1987年7月,伴随着一名婴儿的诞生,联合国通过较为繁杂的计算,正式的确定地球上的第五十亿个居民为这个新出生的婴儿,他的到来也标志了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五十亿”。“现在每经过24小时,在世界上的人口就会多出11万个已经迫不及待来到人世的新生婴儿”,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如此之快,这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难题。把数字资料运用到新课,更能增加学生们的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们在完成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增加强烈的责任感。
科学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因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以加强对旧知识的巩固。教师在讲新课前,如果学生学习基础较好也可不必教师总结或学生回答,只要在讲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想前课所讲的几个问题,学生经过回忆思索,在头脑中再现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即可讲授新课,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回顾复习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复习的内容和新课之间要有很好的衔接关系,否则仅仅为了强化旧知识,便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内容不能太多、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为宜。
二、悬念导入法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地听。悬念法因其可激发学生思维可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所以教师适当可以多使用,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
三、联系实际导入法
联系实际导入是指教师将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设计到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以引发学生共鸣,引起他们关注。
在讲到地转偏向力时,笔者曾经这样来导入:同学们都有去在汉江河畔玩过的经历,那么你们注意到汉江南北两岸有什么不同没,”学生争先回答,笔者最后提示“同学们从沙滩和河堤方面来思考”,很快学生想到,一起回答汉江南岸沙滩少、河堤陡,而北岸沙滩分布广、河堤缓。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新组块的学习。再如高中必修第一册中地球在宇宙中一单元教学时,可以联系授课那段时间的昼夜长短变化、日出日落方向及时问变化等学生可以容易发现的现象进行课堂导入。讲述旅游资源的种类时可以联系笔者所在地汉中地区的旅游资源来讲述。这样既可以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四、演示导入法
演示是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观察分析为信息传播方式,教师边操作边讲解以使学生感知表象,建立概念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示,或请学生共同参与演示,也可同时做一些活动和练习。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地理景观图、幻灯片和地理电视片等,做些启发性的演使学生在观察、演示和活动中集中注意力,产生兴趣,尤其是一些地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如洋流的流动、月相的变化、大气环流、锋面运动、气旋和反气旋带来的天气,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宜多采用过程演示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谚语、成语、古诗词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