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如何学好地理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理知识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从天气预报到地形地貌,从地图的应用到气压的形成,每时每刻都在利用着地理知识。因此,学好地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地理思维模式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学生在学习时要积极主动,用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堂地理课。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成为了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发展地理思维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新课程改革而言,注重学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和综合性使得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对刚进入高三的文科生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地理学科,很多人认为“学好地理就是学好了文科”。地理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与历史和政治相似,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因此,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地理学习成绩的高低,在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差异化,降低地理课的难度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学生走进地理学科的学习误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生活即是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不能忽视生活中地理现象和地理常识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结合
横向思维就是指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相似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为实际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讲到地形雨、锋面雨和对流雨时,教师可运用横向思维、告诉学生虽然降水的形式不同,但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水汽凝结所致。
纵向思维就是指顺着某一知识点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思考,探究根源,这样就成为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梯。纵向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讲到地中海气候时,教师可运用纵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哪个区域?地中海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什么样的植被适合在地中海气候下生长?
(二)结合地理与实际的联系进行思维
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对于地理的学习过程就是从分析地理现象到探究其成因再到进行推广验证的过程。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能够用地理知识解答,关键在于有没有用心去观察。例如,在讲到华北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通过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属于认为因素的影响有哪些,在进一步分析出引起这些影响的原因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等等。通过环环相扣的思考,不但将问题分析的十分透彻,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让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通过地理现象发展规律进行思维
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就如同政治学原理中提到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道理。因此,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寻找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进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到北大荒在五六十年代的开发一节时,我们对如何理解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过程,如何理解“北大仓”的发展过程,可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由于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改善湿地条件,退耕还林等措施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条件恶化的“北大荒”彻底改变了面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四)利用教辅工具进行提高思维深度
一、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我们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
1.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心辞典》《幸运52》《环球》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自然环境等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三、联系生活,解释其中的地理现象
1.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3.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与地理关系密切,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四、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1.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图较少,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地图没有什么用。教学中,可以使用当地比较详细的地图,就是学生到过的知道的地方,在图中找出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地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
2.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五、开展活动,发掘课外乡土内容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18-01
大多数的高中生都反映地理知识的学习非常困难,且缺乏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知识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探究,掌握地理知识,提升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缺乏的表现
1.1 不能够给予高中地理学科准确的认识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正是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的原因所在。由于学科自身的特性,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其他学科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需要将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考虑。然而,在实际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学科是文科,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够将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学生往往比较注重地理理论的相关学习,而不能够对地理理论进行探究,掌握其本质,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地方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地理教材中对于地方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简单说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是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分钟,就不得而知。因此,大多数学生往往仅局限于计算时间。
1.2 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均不够
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具有宽度和广度的思维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全面,理解得更深刻。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仅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光和热的概念时就常常混淆,认为有光的地方一定存在热量,但是热量如何体现呢,学生又不知如何回答,这就是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在分析问题时也不能深入,不能探究出地理知识的本质。
1.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待一个比较简单的地理问题时,学生本来可以解决出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分析问题的思路不清,最后导致可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错误的答案。例如,在对热力环流进行分析时,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顺序,从而在分析高低气压时不能正确解决有关气压的问题。
2 灵活运用实际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逐步得到提升。另外,在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苛责或者公布答案,而是要将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原则,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的知识会在大脑中重现,学生可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且能够了解自己的观点需要地理知识的支持,从而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提升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地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对于全球地貌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全面,因此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分析地貌,必须要帮助学生解决地貌知识的相关问题。
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能根据事物的本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地理知识,学生对解决问题时的思考点和入手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2.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
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对地理的学习,在进行高三复习阶段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
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在他们遇到地理问题时,就能达到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为了完善和系统整理学生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高一到高三地理教材中的标题进行重点记忆,使他们脑海中的地理知识从零散的记忆变成为体统的知识体,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能及时调出有用的知识,快速准确地完成问题的解决。
2.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在生活中观察地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合重组,在脑海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理知识体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活现象,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看待地理知识的本质。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轻松完成课堂目标,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时间问题时,由于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了,教师就可以点到为止,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练习来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3 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课堂上,消除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畏惧心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