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教师教学经验分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充实自己,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底气都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深刻地指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为人师者的发展所需,更是教师的职业尊严所系。
教师读书,首先对学生是一种引领、一种示范。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教学活动。阅读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经典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
二、教研――充实专业内涵
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钻研精神充实自己的专业内涵。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能以流畅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写作是语文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阶梯,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语文教师写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札记、教育反思、教育博客等。另外,教师写作时,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写身边的教育实例,这样的写作才有生命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但是教学的实施者,还是教学的研究者,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规律一脉相承,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众所周知,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研究”。教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方面,我校因地制宜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让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师沙龙”上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成长心得、细节处理等,鼓励年轻的教师认真学习,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反思――夯实专业素质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教师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理想途径,也可使广大教师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一、一个调查
最近,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语文教师,合计200人,调查方法为开放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所读论著、已发表的专业论著或论文、掌握的最新教学技术及拥有的教学经验等20项,每项要求列举三个例子,比如“总结自己最好的三条教学经验”等。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
二、两点发现
(一)理念滞后,科研能力薄弱。
问卷中有这样三个问题:1.对你影响最大的论著有哪三本?2.你最满意的教学论文或论著有哪三篇?3.你经常采用的教学技术有哪三项?这三个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仅有39%回答完整,且答案模糊;问卷中所列论著及论文很少与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相关,基本为习题集或习题指导。对于第三个问题,竟有12%的教师对“教学技术”的含义不清楚,答非所问或空白。
(二)知识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在回答“你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三条”一题时,仅有31%的问卷中写出了诸如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活体验等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其中还不排除仅知道名词并未实际执行者。在回答“你经常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种”一题时,能够完整地答出三条诸如“提问艺术”、“组织艺术”等教学艺术者不超过半数,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答非所问的答案,充分说明了教学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缺失,更不用谈教学智慧了。
三、四个维度
(一)专业素养的制高点:人格素养。
1.热爱自己的职业。语文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教师的德行:善、公正和责任感。这是教育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一般动机,使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视学生的成长为自己的责任。
2.优秀的意志品质
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知识修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断学习、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格的自我养成,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实践出思想,实践出文化精神,实践出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二)专业素养的落脚点:知识素养。
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皆涵盖其中,容量极大。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凡是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其次是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
(三)专业素养的基本点:教学素养。
1.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是反映语文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学科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开放课堂,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相互启发和分享。真正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平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作用于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课程意识。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成长承担本课程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责任,并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语言文字能力。从学习文字到学文章写文章,继而到学文学、文化,形成语文能力。在课程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元素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面对问题或现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自由表达出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对话,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智慧成果,从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课程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进行。这三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目标分类学中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有知识、能力这样可测量的显性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目标中的要求及要求的难易程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课程的存在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智慧地生存”。教师要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现状,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无意义的。
(四)专业素养的着力点:能力素养。
1.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都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素养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
2.语文教师还应有很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会写、擅写应该是分内事,不仅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育案例,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还要写杂感、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语文教师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应、领悟和阐释教学生活和人生;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语文教师写文章,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那就是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影响自己讲课时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等。
3.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要在选择中,提高甄别和应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在表达中,强化美听、美读、美讲、美写的能力;在交往中,学会倾听和评价、沟通与合作、批判与重建,增进理解、欣赏、激励学生的能力;在管理中,完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艺术,推动学生自我管理;在反思中,让经验升华为理论;在创新中,让理念转化为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促进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6月4日下午,全镇数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首先听评研讨了王文龙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周德花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两位教师很好的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请回来,和全体教师一起分享。高报、臧守金、周德花和王文龙四位教师的讲座,思想前沿,理念先进,让广大教师享受了精神大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