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环境污染及处理

环境污染及处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26 11:24: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污染及处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087-01

引言:现阶段,全国各地的建筑建设正在有声有色地进行,建筑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城市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经济腾飞的象征,然而在建筑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建筑企业以利益为中心,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增加工程建设数量,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降低成本,加剧了环境危机,使得城市建设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些污染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已经构成了威胁。

第一,空气污染,这一污染是整个建筑施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粉尘污染。这些粉尘大多数来自于在旧的建筑物摧毁或者爆破中出现的,或者在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粉尘,以及在对土地地基开发中产生的粉尘-----特别是在气候条件相对干燥的北方地区,如果遇到大风天气,粉尘的危害会变得更加猖獗,这些粉尘对大气以及城市的空气质量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影响人们的出行,人们的正常生活,更严重的是会造成人们的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呼吸困难,这一污染是城市大气污染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水体污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本身需要大量的水体供应,而且也会出现大量的废水,主要来自于挖沟渠时的地水泥浆,以及建筑建设中排放的污水,与对管道进行清洗的废水--------这些水一旦渗入地下,没有得到优化处理就会影响周边人们的生活,例如:堵塞地下排水管道、对城市附近河流产生污染,污染居民生活等等。

第三,噪声污染。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最具有不良影响的污染源头,正是来自于建设施工中的噪声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噪音,而且噪音贯穿在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例如:运输车辆的启动声,推土机的声音,以及混凝土搅拌的声音等等,其中噪音最大的当属打桩的声音,可达到九十分贝,这些巨大的噪声已经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第四,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一污染主要涵盖了建筑施工中的垃圾,以及建筑在摧毁中出现的碎石块、风化的塑料以及木头------这些垃圾占据城市垃圾的一半之多。对城市污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第五,其他污染。城市建筑施工建设本身就是对城市绿地的占据,是对自然环境的牺牲,这些都必然导致城市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出现荒漠化的迹象,在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建筑打桩就是对绿色自然生态的一大破坏,如果自然环境大量丧失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自然自我修复能力。

二、如何坚强对建筑施工中的污染的防治

首先,噪声污染的治理措施。一般来说,如果建筑施工的噪声能够控制在85分贝范围内就能够被人们接受,在晚上则要在55分贝以下,要想控制好噪声,应该在下面方面进行:首先,对施工设施进行改革与更新,例如:最好采用最新型号的施工设备,如:推土机、挖掘机-------要想有效减少噪音危害最佳的方法就是在居民休息的时候,停止作业,在工程建设的增设隔音设备,对于一些木板或者钢板的切割可以将地点转移到郊外地区,等到切割完成以后再将其运回施工现场,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对施工的威胁,对于混凝土施工设施最好使用商品混凝土,不使用搅拌设备,也可以通过使用隔震板以及其他隔音技术对混凝土加工产生的噪音进行清理。

其次,废气污染的治理。首先,运用先进施工设施,来保证建筑施工效率,将工程建设期限缩短,这样在客观上也减少了废气的排放;其次,在高层建筑物里面开辟专业的施工材料运输通道,减少在空中空抛的行为,有效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再次,对运输车辆要加强要求,审查运输车辆的质量,如果其尾气排放超过了一定标准要禁止其使用,而且也要对车辆在一定时间内加以清洗,还要对一些建筑材料的位置进行科学布局,预防强风或者干燥气候带来的环境污染;最后,使用新技术,增进施工地面的硬度,减少地面尘土的扬起,控制粉尘污染。

第三,废水污染的防治。在建筑施工前可以增设一个污水沉淀池,将废弃物与及废水或者废泥浆扔进这个池子里,要严格控制这些废物外流入河内,减少对居民排水设施的堵塞;对于建筑施工人员日常废弃物的排放要科学安置,要严格禁止将这些废弃物排入周围的河流中;要设置污水处理设备,确保污水排放后,经过处理能够再次被利用;要尽量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在建设材料与建设施工中要严格禁止垃圾的倾倒,而且在施工完成后要对这些垃圾加以处理,能够回收的尽量回收使用,例如一些比较具有再利用价值的钢铁、木头以及塑料-------这些表面看起来是废弃物,但是如果将其当成废品进行回收,就能够实现循环使用,如: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渣与废砖头可以被做成填料,用于填补一些坑洼。这样不仅减少了建筑施工成本,而且也保证了环境不受污染。

第五,光污染的防治。从目前的污染治理措施来看,光污染是一个难以治理的项目,而且还没有找到最佳方法,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处理:首先,墙体的反光,通过运用最新材料来替代以前的材料;在钢铁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弧光能够通过围栏拦截的方式进行;在晚上需要的照明设备可以尽量使用最新的灯光处理技术,减少灯光电力资源的浪费。要严格依照施工程序与相关的施工方案来作业,以此来控制火灾的出现,这在某些方面也会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篇2

作者简介:刘友勋(1976―),男,湖北鄂州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生命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染料是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可以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介绍了染料污染的特点、危害及处理方法,指出了生物处理染料废水技术的优越性,着重探讨了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问题。

关键词:染料;处理方法;环境污染;白腐菌

目前,生产用的染料绝大部分为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它们是芳香族化合物,结构复杂、难降解、具有潜在毒性。而染料废水则由于染料的特殊性质不仅有机物含量高,生化性差,COD高,BOD/COD低,而且色度高,成分复杂,有毒性,因此,这种废水如直接排放,则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可能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有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其中,物理化学法主要有吸附法、混凝法、化学氧化法、湿式空气氧化法等;生物法有表面加速曝气法等好氧或厌氧处理法。虽然这些方法通过长期的应用和实验证明对染料废水的处理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们各有利弊,均不是最佳方法。如物理法的费用太高,且存在二次污染;化学法的COD去除率低等。与之相比,生物法则是不仅价廉,而且无二次污染,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的经济有效、可被广泛接受的环保处理方法。其中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技术是新兴的有效处理方法,它能通过白腐菌所分泌的特殊的降解酶系或其他机制将各种人工合成的染料彻底降解为CO2和H2O,对脱色具有良好的效果。

1 染料污染和危害

随着染料与印染工业的发展,其生产废水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水体污染源之一。染料对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污染量大。目前世界染料年产量约为8×105-9×105t,我国染料年产量达1.5×105t,位居世界前列,在染料的生产和使用中约有10%-15%的染料随废水排入环境;因我国染料工业、纺织印染业发达,染料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

第二是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染料种类多、结构复杂。全世界使用的合成染料达3万多种,80%以上的染料为含偶氮键、多聚芳香环的复杂有机化合物。

第三是染料产品标准本身要求其产品具较高光稳定性及水洗稳定性,故多数染料具有耐光、耐热、耐化学氧化等特点,它们在水环境或光照和有氯化剂的条件下都能保持其稳定性,因而难以去除。

第四是大量的染料进入水域后造成水的色度升高,影响入射光线的量,从而影响水底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生动物的生长,使水质变差,破环水体生态系统。

第五是多数染料为有毒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染料的降解产物多为联苯胺等一些致癌的芳香类化合物,医学科学已经证明:80%-90%的癌症与环境因子有关,而已发现的致癌物中绝大多数是有毒有机化合物。

2 目前处理染料污染常用手段

治理染料污染常用的方法有物化法和生物法。其中常用的物化法有絮凝沉淀(气浮)、电化学、吸附等方法。

絮凝沉淀(气浮)法是指在染料废水中投加铝、铁盐等絮凝剂,使其水解形成带高电荷的羟基化合物,它们对水中僧水性染料分子如硫化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如直接耐晒翠蓝GL等)的混凝效果较好,而对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特别是对小分子量、单偶氮键、含数个磺酸基的水溶性染料(如酸性红3B、活性艳红X-B)的混凝脱色效率较差。

电化学法采用石墨、钛板等作极板,以NaCl、NaSO4或水中原有盐类作导电介质,对染料废水通电电解,阳极产生O2或CL2,阴极产生H2。新生态氧或NaClO的氧化作用及H2的还原作用破坏了染料分子结构而脱色,此法属于电解法。以Fe、Al作阳极,由电极反应产生Fe2+及Al3+,其水解产物形成凝絮,通过对染料分子的氧化还原及粘附作用而脱色,絮体由阴极产生的H2浮上,此法属于电气浮法.这两种方法对含-SO3-基团及N=N双键的可溶性酸性染料,活性染料均有良好的脱色作用,但该法消耗的电能较大。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硅聚物、高岭土、工业炉渣等吸附废水中染料的方法。不同的吸附剂对染料吸附有选择性。活性炭吸附效果好,但费用较高。

生物法能将染料废水中大部分染料降解掉。生物处理法可采用厌氧法和好氧法。厌氧法对染料中的偶氮基、蒽醌基、三苯甲烷基都可降解。好氧法如传统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射流曝气法、氧化沟法均有相当的脱色效果。对难降解的染料废水,A/O法及以生物吸附法为基础的A/B法,均可取得较好的脱色效果。

物理化学法对废水色度去除率较高,但存在处理费用高、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生物化学处理具有投资省,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点.所以印染废水处理中大多采用生物氧化法。

但生物氧化法合格率不足60%,其主要原因在于废水中的染料多为人工合成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毒性,对生物菌种的生长造成抑制作用。另外,从基因学角度来说,目前自然界中尚缺乏能对这类化合物有效降解的生物菌种,解决的办法主要是采用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是指在原有生物处理体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或者添加特定的物质来提高处理体系对难降解物质的去除率。

通常生物强化技术主要有两种作用:

(l)直接作用:即通过驯化、筛选、诱变、基因重组等技术得到以目标降解物质为主要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向处理体系中投入一定量的该菌种,就会达到对目标化合物去除效果的增强作用。

(2)共代谢作用:就是对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微生物不能以这些物质为碳源和能源生长,但在其他基质存在下能过改变这种有害物的降解性能,从而提高该化合物的去除效果。

3 白腐菌处理染料污染特点及机理

自然界中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多为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腐生在树木或木材上,因引起木质白色腐烂而得此名。白腐真菌的分布很广,无论山林、储木场,凡有木材存放和使用的地方,几乎都有木材腐朽菌的发生。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是其典型种,中文名黄孢原毛平革菌,普遍分布于北美,我国尚未发现。

白腐真菌最早是因降解木质纤维素而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目前白腐真菌已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白腐真菌当营养物质如碳、氮、硫限制的时候就会触发进入次生代谢阶段,白腐菌应答形成一套酶系统,主要包括漆酶、木质素过氧化酶、锰依赖过氧化酶等一系列过氧化酶,这些过氧化酶具有很强的催化降解木质素大分子的能力,降解过程包括木质素-碳水化合物结合体的分解、苯基丙烷的分解、侧链分解以及芳香环的开裂。例如;常见的彩绒革盖菌(Corious Versicolor)能够分解90%以上的木质素。白腐菌降解木素有三个特点。第一,能彻底降解木素生成CO2,而细菌至多将20%木素碳转化成CO2;第二,木素降解主要是氧化反应,产物中不出现木素单体;第三,木素降解本身不提供菌生长和维持所需的碳源和能源,需要提供另外的碳源和能源供菌降解木素。

除了能降解木质素外,白腐真菌对异生物质有很强的分解能力,这决定了其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异生物质(xenobiotics),即非生物系统的物质,指人工合成的、非自然界固有的和生物体所必需的一类物质。其异生性意味着它们的结构不易被现存的生物降解性酶所识别,导致在生物体及环境中的积累。白腐真菌能降解多环芳族化合物、氯化芳族化合物、农药、染料、军火等其他异生物质。

染料的结构共性是以苯环为核心的稠环、杂环分子,与白腐真菌天然降解底物木质素在结构上相似,因此白腐菌对染料具有潜在的高降解率。白腐菌能够降解多种染料,见表1:

白腐菌降解染料具有其他生物特别是细菌所不具备的优点:

(1)不需要经过特定污染物的预条件化:用细菌进行染料脱色,细菌必须先置于一定有效浓度的染料溶液中才能诱导合成所需的降解酶。这将导致细菌只能将染料降解到有效水平。而白腐菌的降解酶合成是靠营养限制来启动的,与降解底物的多少无关,所以可以降解低浓度的染料废水。

(2)竞争优势。白腐真菌能产生自由基,氧化其他微生物的蛋白质、DNA,致使它们死亡;还能利用质膜上的氧化还原系统,调节所处环境到酸性pH值,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保持竞争优势。

(3)细胞外降解。白腐真菌降解酶系统存在于细胞外,产生非常强的高效氧化剂(如藜芦醇阳离子自由基VA+•和•OH),有毒污染物也不必先进入细胞再代谢,从而避免对细胞的毒害。绝大多数染料都是有毒物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废水处理系统内的微生物生长,但白腐真菌的细胞外系统使其能忍受较高浓度的染料废水。

(4)降解底物的非专一性。染料废水多为分子结构和特征不确定的混合物,化学组成差异很大。而白腐真菌与被降解对象的关系并非是酶与底物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与一类乃至于多类底物的关系,使得白腐真菌技术恰好具有适用于降解组分复杂的混合染料废水的优点。

(5)适应固、液两种体系。染料废水不仅造成了水污染,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白腐真菌能在固体、液体基质中生长,能利用不溶于水的基质,可应用于土壤修复与水污染治理。

(6)主要营养物用量少:白腐菌合成木质素降解系统的活动只有在主要营养物(碳、氮、硫)受到限制时才能得以启动。因此利用白腐菌降解染料对营养物的要求不高,利用廉价的营养源就可以有效地建立降解体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

一般认为生物法脱色主要有两种机理在起作用:吸附和降解,以降解为主。生物降解又分为两步,一是染料分子吸附到菌体上,部分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体内;二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催化氧化还原染料分子,破坏不饱和共轭体系,达到脱色的目的。

生物对染料进行降解,首先是将染料吸附。有研究表明,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有明显的“初期快速降解”现象,即在反应初期,有机物去除较快,但这种现象只是生物吸附的结果。溶解性有机物通过吸附、吸收而被消除,非降解性有机物则是通过机械捕获、混凝和吸附等物理作用聚集在真菌絮体的表面。

目前对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机理有所研究外,其他染料的降解机理和代谢过程上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在厌氧或兼氧条件下,偶氮染料降解的第一步是偶氮键的断裂生成芳香胺类化合物,通过偶氮还原酶的还原作用将偶氮双键打开,然后才能进行脱色产物的开环等微生物降解代谢,直到达到完全的矿化,形成二氧化碳、氨等无机物。

白腐菌为丝状真菌,不但可进行液态发酵,还可进行固态发酵,从而使其应用面更广,不仅可处理液态废水,还可处理木质纤维固态垃圾、农作废弃物甚至进行土壤修复。另外,由于其所产生酶系的特殊性能(主要是非专一性),对许多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均有一定作用,可用于处理造纸污水、TNT废水和重金属废水等,因此,使其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可以增加它在其他生物修复中的应用。但是,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这一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已有菌株的基础代谢和实际应用反应器都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找到产酶稳定并对多种结构染料都能有效脱色的优良白腐菌,加强白腐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克隆出有表达活性的有关酶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效果更好的工程菌,从而克服当前白腐菌在处理染料废水过程中存在的菌体生长慢、需加入营养物质等缺点。

参考文献

[1]成文,曾宝强.孔雀绿染料的微生物脱色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6).

[2]林刚,文湘华,钱易.应用白腐真菌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

[3]徐成勇,郭波,周莲,诸葛健.白腐菌对染料脱色和降解作用的研究进展[R].生物工程进展,2002,(3).

[4]詹汉英.溴酸钾氧化溴酣蓝催化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5]潘竞军,韩布兴.亚甲基蓝在钠和铝蒙脱土上的吸附研究[J].新疆石油科技,1997,(2).

[6]李慧蓉等.黄孢原毛平革菌对6种染料的脱色降解[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

[7]李惠蓉.白腐真菌在碳素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J].微生物学报,1996,(23).

篇3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根据程度分为: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的伤残后果;

3、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4、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5、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危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

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方针

坚持常备不懈、统一指挥、上通下达、环保部门和企业及有关部门相结合的原则,协调联动,联合处理。

四、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组织及职责

(一)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组织

*县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主管县长担任,副组长由政府办主管主任和县环境保护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具有环境保护管理职责的其它部门组成(具体名单附后)

(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负责本辖区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决策,进行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救援,制定控制措施;

2、负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及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等工作。

3、负责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4、负责向县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情况;

5、在应急事故发生期间和应急事故终止后,负责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的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事故性质的认定工作;

6、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的损失测算工作;

(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环保部门

主要职责:指导应急监测分析,确定污染类别、程度、范围;进行现场调查、取证、评估及上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及专家意见,确定应急处置的技术措施;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开展突发事件处理的业务和咨询;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2、公安、武警、消防、司法部门主要职责:

负责落实事故现场的各项强制隔离措施;组织事故现场可能受到污染伤害群众的及时安全撤离;维护事故现场秩序;实施事故现场的抢险救灾,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负责协助环保部门做好污染事故调查,搜集和保护事故有关的物证、资料等证据,对构成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交警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污染区的交通管制工作,维护事故现场秩序;优先安排伤亡急救、应急物资运送和人员疏散;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4、卫生、医疗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事故现场受到污染伤害人员的紧急救治和安排救治医院,减少人员伤亡;负责污染疏散区人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指导和协调污染事故善后处理工作;事故中遇难人员遗体遗物的处理。

5、水利、农业、畜牧、林业、土地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环境污染事故区域范围内流域、水源流量控制与监测,开展土壤、农作物、家禽及动植物受污染情况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参与污染事故的调查与损害评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6、安全监管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研究制定并实施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危害扩大的安全防范措施;参与污染事故的调查与损害评估;协调现场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7、监察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调查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期间和违规违纪、失职、渎职案件,严肃立案和行政监察对象的责任。

8、财政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保证必要的经费支付,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所需的装备、器材等物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

9、民政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社会捐助用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经费和物资管理使用工作以及救济物资发放、污染区域内人员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等。

10、新闻宣传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环境污染防控科普栏目,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宣传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突发事件期间新闻报告的规范管理,营造有利于处置工作深入开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11、科技部门

主要职责: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及时组织科技力量协作攻关,支持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控工作的科学研究。

五、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一)接报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立即采取减轻和消除污染的措施,并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使他们及时撤出危害地带,同时迅速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并保证通讯联系渠道畅通。在接报后,应清楚记录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性质、经济损失和人员受伤害情况,并及时传达到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时向县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二)出动

接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指令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迅速出动,县主城区范围在接报1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其他地区在接报1个小时内到大事故现场。

(三)现场处理

应急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按职责分工,立即开展工作。对于环境违法事件和行为,首先予以纠正和制止。并根据事故发展情况,结合事故责任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采取紧急的防护措施,控制污染危害的扩大和蔓延。同时,迅速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使他们及时、安全、有序撤出危险地带,并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实施区域隔离、交通管制和人员急救。然后开展污染事故限产勘察、采样监测、声像取证等工作,依法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最后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情节、危害后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并提出拒绝和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和要求。

(五)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终止

1、应急终止的条件

(1)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得到控制,紧急情况解除;

(2)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基本消除,无再发可能;

(3)已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证公众健康与环境再次遭受危害、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后果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4)环境污染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理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2、应急终止的程序

(1)事件现场经专家咨询论证调查,确认突发事件已具备应急终止条件后,结论以书面形式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报告;

(2)接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急终止通知后,现场应急人员及设备有序撤离;

(3)组织专家进行应急行动后的评估,编制应急评估报告,存档备案,并上报有关部门。

(五)、报告

环境污染事故查清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作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措施、处理结果以及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情况的详细书面报告,并附有关证明文件,向县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环境污染事故的详细情况。

六、后勤保障

(一)物资储备

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提出的计划,建立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物资,储备分为日常和战时两级。

(二)装备保障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需要,加强可靠的通讯、交通、监测、检验、鉴定、调查取证、现场处理等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消除污染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能有效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