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7 10:39: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口腔医学技术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注重实践操作,全面提升动手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能力对于口腔医师尤为重要。基层官兵平时训练任务较重,请假就诊时间有限,口腔医师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治疗,这对口腔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建议学员在学习理论课期间,加大头颅仿真模型的操作训练;在实习期间,全面协调好复习考研与实习锻炼的关系,配备精锐师资进行标准化带教示范,增加实习成绩在毕业考核中所占比重,切实增强学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紧迫感;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员到基层部队、基层医院进行短期实习,使其切身感受到基层官兵的口腔医疗需求,从而帮助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
3重视素质培养,提高健康宣教能力
健康教育是医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预防和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官兵不知晓如何正确地刷牙和使用牙线,部分官兵仍认为“牙疼不是病”,能忍则忍,从而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提示我军基层部队官兵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有待提高。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队官兵对于了解和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就诊时大都会咨询口腔卫生相关知识。为此,我们在所保障的体系部队中开展了多次口腔保健讲座,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开展口腔健康宣教是基层口腔医师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建议在本科学员培养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利用演讲、辩论、登台讲课等形式提高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每名学员在毕业前能够生动地讲授1或2项口腔健康宣教内容,并作为毕业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从中挑选优秀者到基层部队巡讲,为其毕业后顺利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科研训练,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源泉。在开展教学、临床工作的同时,口腔医学院还承担艰巨的科研任务。对于基层部队,虽然尚无条件开展基础实验研究,但可结合驻地实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只有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够更加了解基层官兵的需求,更有力地推动我军口腔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须纠正学员“到基层工作就是混日子、不用搞研究”的错误观点,加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如有条件,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流行病学》课程,对学员进行科研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要求学员在毕业前完成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实验设计,并纳入考评。同时,还应发挥口腔医学院的科研优势,对于毕业学员在基层部队开展口腔医学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课题得以顺利完成。
口腔医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和实用的学科,既专业又实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以假牙技术教育为基础,需要更多的实用外科和技术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因为实践对口腔医学技术的学习非常重要。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仍然遇到诸如“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知识转移和技术培训”以及强调理论的教育计划等问题,改变原始培训模式是口腔医学技术教育者的共识。在当前的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改革中,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技能差的现象,是当前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特点
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仿真性:在现实教育中有许多环节,学生在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因为学生必须在模拟工作场景中表现。只有活跃、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学生才能与行业成为“零距离”,并拥有职业竞争优势。②任务导向:多数的学习障碍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在于学习的兴趣和态度。③教学、学习和行为的整合: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密切协商,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性,教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尽力而为。这使学生可以在动手过程中组织自学、讨论和完成类型的指导,以利用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校企合作的应用意义如下:(1)口腔医学技术新的职业能力界定(相关考核指标构建)。(2)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3)实现职业环境与行业需求,课程体系建设和标准与职业标准,教育与生产课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用性。(4)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的共同发展,开辟和扩大培育和发展技术工人的道路,促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选择。(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口腔医学技术学科的认识和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在专业化领域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加强。成立了由行业和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专家到校园讲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发展计划、生产和科研成果等。使学生了解以后工作中不仅要会制作义齿,而且还可以学习诸如商业管理等社会学知识,加深对口头主题的理解,并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创造条件。只有经验丰富的员工才能快速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运营。
(二)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改革(1)从牙科义齿制造有限公司的职位开始,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根据企业和专业人士的实际生产过程对教师进行操作,避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讨论并就合作伙伴公司的课程提纲和培训内容做出决策。课程内容以任务为导向,并基于操作过程。此外,通过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的能力重新组织教科书,如“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课程,将各类固定修复体的制作流程为主线,设计4个典型工作任务:制作铸造金属嵌体,铸造金属分别根据模型制作、蜡型模型制作、包埋和铸造、磨削和抛光的过程对立柱和型芯生产;自熔金属冠的生产和后部金属固定桥的生产、全瓷冠的生产进行培训。通过根据过程驱动型培训的需求创建动手培训材料,并教给学生常见的任务,业务流程和标准,学生可以建立质量意识并提高技能意识,同时精通企业技能。学生完成程序以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相关知识。通过将学习与实践整合到学习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目标,并最终适应了工作要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训练(例如,与“口腔正畸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5)。我们聘请兼职企业教师来加强我们的培训和实习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2)通过校级专业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为平台,与省级示范、国家级示范、国际示范等企业进行教学标准接轨。
二、优化措施
(一)改革传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采用工序化教学模式这意味着首先要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并且将课堂时间分配给实际操作,以便学生入学后就可以获取专门知识。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鼓励学生参观义齿加工工厂,以便学生将来可以确立牙科技术专家角色的概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全面引入了教育,将基于教科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课程的教学方法。该课程的内容分为作业和用于完成作业的过程,每个过程的完成均用作判断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选择与教育工作相对应的知识点,以确保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保持一致,提高学生的技能并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一体化教学强调口腔医学技术教育中的高职教育特色,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感兴趣,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学习与实践的整合。首先,介绍学生可以想到的示例,使用多媒体进行说明,使用教育模型并在生产线上直接观察,以便学生可以自己练习。最后,教师们倡导“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同时根据企业标准指导、修改和解释学生的工作。同时,根据企业要求,加强牙科雕刻技能培训,以义齿为载体,以义齿生产工艺为模块,以临床案例模型积极开展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设计一个实验项目。
(三)构建实训环境建立具有模拟工作环境的综合培训测试台和“三合一”培训教室。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同时进行理论培训,视听实践课程和生产实践课程,任何人都可以在综合培训测试台上完成三项教育任务:理论学习、课堂实验室培训和生产实践操作。通过完成将理论与生产和学校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和实践技能。同时,高职院校为合作医院义齿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高效的生产培训和实践基地,以增加投资。除了在“三一”教育课堂上学习,根据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将学生带到医院的技术中心,在那里他们进入实验室的制造过程,还按照教学安排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到附属医院技工中心进入实践生产环节见习[1-3]。高职院校在基础教育、模拟教育和生产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集教育、生产、社会实践、实习和技能发展功能于一体的三级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教育服务。建立实践研讨会,并成为面向生产的社会实践的基础。通过生产推动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动手实践,以降低教育成本,并有效地实现生产与教育、工作与学习的整合。
三、教学标准
(一)口腔医学技术教学考评体系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育质量,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加大了实践评价的权重,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评价。评估标准基于义齿产品的检查标准,除理论评估外,还增加了技术操作程序的评估和参加实习的表现评估。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实践评估,主题包括有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验工作评分阶段的随机问题。以上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实践技能,施行站点式考核。①岗位胜任力评分:由考核人员进行实践能力评分,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则实践能力越强;考核最后由考核人员随机抽取模型修整、蜡型制作、上瓷、型修、抛光、质检发放6个方面共100道选择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②患者满意度调查:自制评分表对患者使用满意度调研,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③口腔医师满意度调查:自制评分表对口腔医师操作满意度调研,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二)教学师资水平为了使口腔科学技术人员跟上新知识的快速发展,建立了合理、持续的口腔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完整的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系统要求对教师具有必要知识结构和合格专业技能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培训和生产线学习机会,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多元化设计标准教育评估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教学质量。制定将职业与口腔技术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应强调过程评估和自我评估。在强调实践的同时,要考虑理论、行业特征和职业能力评估要求,重点是评估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并改进几种评估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课程采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考核,包括知识考核、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通过作业、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知识,占35%;通过实训过程、实训作品及考试考核学生技能,占50%;通过分组合作、质量检验、返工率、材料消耗率等考核学生职业素质,占15%。这三种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中技能考核以项目为节点进行考核,而且考核标准就是企业的质检标准。另外,通过企业里面的口腔数字化的发展现状,CAM、CAD在口腔义齿制作有限公司的发展空间大,完成多元化设计,通过将学生派到义齿制作行业及相关企业进行阶段性实践教学,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完成口腔义齿制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弥补其在校实践教学欠缺项目,完善操作能力的训练[4-5]。
(四)“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在建立课程标准时,我们与企业和行业紧密合作,以改革不适合学生专业和相关行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及行业技术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新地整合课程内容,分项目进行教学。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被纳入课程内容,该项目是组织的主线。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结合相关专业资格准入标准,培训内容分为“基础项目”和“扩展项目”。“基础项目”是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扩展项目”是指具备专业岗位资格所需的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分析得到: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新知识等现状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技术能力不匹配的情况”,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到企业实践学习过程的项目转化为校内的实训课程标准建设,制定出新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标准”。从专业学生能力教学出发,做到校企无缝对接、与时俱进的培养专业学生。紧跟行业、企业新的职业技术能力需求,构建社会适应性强、就业核心力强的新一套实验实训课程标准。最终使专业学生学到新的设备操作、新的技术能力、新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芳,郭晓莎,蒋春梅,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2):1891-1893.
[2]杨洪涛,常维巍.新历史条件下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办学模式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1).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78-01
医学专科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现阶段一个不可缺少的层次,培养目标应遵循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基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高等医学人才。专科类口腔医学专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就业形势良好。专科层次的口腔医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社区,具有从事口腔医疗保健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口腔人才,更明确地说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人才。口腔医学专业是实践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完成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学校及系部一直在教学工作中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为顺利完成专业教学任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所从事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熟练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业教师。医疗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具有本学科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能力,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学科专业与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医学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简单相加, 而是应该既具备教师教学素质, 又具备临床专业操作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2多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
2.1入校以来,系部通过国际活泉基金会定期邀请港台知名口腔医学专家来我校开展多项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安排临床病例指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活动,通过各类培训,我们的实践操作理论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及时了解到先进的口腔治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2.2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在省立新安医院马鞍山路门诊部及芙蓉路门诊部口腔科的专业实践, 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此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经验带到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医学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出跟上时展、符合社会学要的人才。我们也将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更新观念, 掌握新技术与方法。
2.3学校及系部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鼓励开展新项目,促进教师整体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 如果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在课程讲解中只会将书中的内容生搬硬套,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讲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来验证书本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模拟临床工作情境,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由此产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3.2有利于开拓学生临床视野,培养临床思维。 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学生常感到十分困难。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即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特殊个例加以总结,开拓学生的临床视野,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启发学生,共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系部教师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专业实践点不足、教师缺乏医院脱产进修机会等,这也是系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总之,鉴于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双师型”教师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多加临床实践锻炼,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才能培养出符合医学岗位需求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映芬,刘红.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双师”型人才[J ] . 高教论坛,2003 (1) :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