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9 14:52: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经验,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106-02
1 日本积极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 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
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 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一)实施战略
1.针对生产者采取的补贴政策。以德国和美国为例,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中实施关于对生产者的补贴政策。德国政府为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针对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形式进行制衡,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由于德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除水电外)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且成本较高,电力传输网络也没有单独的渠道,无法传送给用户。针对这一问题,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的颁布实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入网措施和能够为发电企业赢得收益的收购价格进行确定。同时以天然气优先为原则,获得管道运营商优先天然气的输送权,而后根据天然气的价值标准进行市场定价,以明确补贴的金额。美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一些风电项目也实施了投资补贴政策。但这一政策却使投资者过于看重补贴的获得和设备的安装,而忽视了项目的性能。因此美国自1993年根据相关能源的政策法规将联邦政府对风电的投资扶持改为对风电的生产过程进行扶持。其补贴时间自项目投产起长达十年,并随着通货膨胀率作及时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是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一种策略,其对生产税收优惠的表现形式为价格补贴,主要还是意在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税收返还。2.针对消费者采取的补贴政策。在汽车、房地产和家电领域实施关于对消费者的低碳补贴政策。美国曾对使用柴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在2007~2011年返还了最高达3500美元的税收金额。同时在实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并明确规定新建筑如能达到国际节能标准的46%以上,便可获得3000美元以内的单套房低税奖励。同时减免使用住宅节能设备的居民税收,甚至于居民在住宅中对室温调控设备、节能窗、冷热设施等进行更换也能享受减免10%以内的税收优惠。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已开始实施了对太阳能热水器用户提供的不低于30%的补贴政策。法国也自2006年起,可再生能源或热泵能源设备的减免税收提高了5个百分点。
(二)实施背景
低碳补贴作为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不但可以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扩张的形式刺激低迷时期的经济。所以各国在遭遇经济危机时,或传统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影响其优势地位时,通过低碳补贴的形式来推动以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低碳产业的发展。
(三)实际成果
低碳补贴的考察标准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新能源的领域里主要针对生产者的低碳补贴,从各国新能源的发展状况即可说明一切。通过各国风力发电的发展情况进行如下阐明:美国十年间的风力发电量增加达33000MW,年复合率平均增长了30%;德国十年间的风力发电量也增加达17000MW,年复合率平均增长了13%。在汽车、家电和房地产的节能建材领域里主要针对消费者的低碳补贴。美国自2007开始鼓励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由于扶持的力度较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虽然轻型汽车的销量在最近几年呈下滑之势,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2009年之前却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可见,低碳补贴的实施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总结
通过分析各国低碳补贴情况的实施,总结如下:1.低碳补贴以扩张的形式,刺激低迷时期的经济,尤其在传统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时,政府通过低碳补贴的举措,推动了低碳产业的发展,避免了经济衰退的发生,重新获得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此举的扩张性,在经济成熟时期却不宜应用。2.中下游产业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对象。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其下游产业的兴衰成败由最终需求直接决定,所以一般采取补贴消费者的方式;而中游产业因具有相同质量的产品,进行补贴的对象以生产者为主,以鼓励对其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的应用。
二、发达国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
政府是否给予低碳技术的政策扶持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的效用如下:(1)有益发展能源使用高效,能源消费低效。(2)有益于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增加低碳能源的消费比例。二者都有效地抑制了碳的排放量。
(一)实施战略
日本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日本各届政府始终致力于节能减排的宣传推广,呼吁低碳社会的创建。终于2007年6月,一部有关新能源的发展战略基于法律的强硬手段,使节能减排的预期措施得以全面施行。此外,日本还成就于化学能源的减排技术,如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技术创新,成为国际环保的领先行业。同年9月,德国也实施了高新技术战略,鼓励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以期成为世界未来科技市场的领头军。次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又实施了基于高新技术战略的气候保护技术战略。鉴于此,联邦教研部倾注大量资金进行气候保护技术的钻研,同时工业界也对此作了大量的投入。2002年末,英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可再生能源的高新技术发展进行了政策扶持,对于近海风能、能源作物、光伏以及新一代新能源技术的全面研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政府在规划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时经历了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展示两个不同的时期:(1)开发时期,研发新技术的初期都必须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性较高。(2)展示时期,大量资金的有效投入,可以加快工业活动的发展,其公共资金的投入对于这两个时期来说相当重要。
(二)实施基础
发达国家早就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技术力量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但具体的实施基础与碳税和低碳补贴有所区别,并没有紧密联系外部的经济环境。由于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展是一项长效工程,发达国家大都采取持续的大量投入来普遍实施。其实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1)确保财政收入。一般只有发达国家实施低碳技术的补贴政策,因而对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他们是具备充足的财政实力的。(2)灵活筹资举措。低碳技术的研发可利用碳基金的形式进行相应的扶持。
(三)实际成果
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在能源、建筑、汽车等行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减缓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低碳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如英国,突破了低碳技术瓶颈,实现了经济环保,随着低碳技术的深入推广,经济效益也收获颇丰,又实现了环保经济,最终使低碳科技发展达成“双赢”。英国政府二百年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仅在过去十年间就得以实现,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所实现的产值达上千亿英镑,圆了上百万人的就业梦,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也降低了10个百分点。英国最终实现环保经济主要通过低碳技术出口,以这样的低碳技术输出模式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增强沟通协调,出台贯彻定见。市委、当局指导非常注重《告诉》的贯彻落实,黄跃副市长指示市发改委和移民部分牵头研讨提出贯彻落实定见。市扶贫移民局局长自动带队到市发改委沟通联接,征得市发改委对此项任务的支撑,还亲身组织贯彻文稿的草拟和核定,寻求有关部分的定见,构成共识。3月17日,市发改委结合财务、疆土资本、情况维护、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教育、人力资本社会保证等14个市级部分,以眉市发改农[2001]57号文件出台了贯彻落实《告诉》的文件,对全市贯彻落实《告诉》、进一步增强库区和移民安顿区经济社会开展提出了明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