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10:1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士临床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落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升华整体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于2010年4月起我院护理部根据广东省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1]要求,在全院各护理单元中以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作为推行责任到人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把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制、“护士床边工作制”、“护士床边记录制”等“五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优化和深化,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我科经过1年多的运行取得良好效果,护理质量大幅度提高,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6月入住神经内二科的患者2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2例,女108例;年龄45~95岁,平均(72.06±2.16)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2例,脑梗塞93例,高血压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糖尿病10例,其他10例。2011年7月~2012年10月入院治疗的同病区患者28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170例,女110例;年龄44~94岁,平均(71.93±2.30)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0例,脑梗塞95例,高血压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糖尿病11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情等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护理制度
2.1.1对照组:采用分组护理工作制模式。科内设护士长、副护士长、护士三种职位,护士长负责全面,副护士长协助管理,护士分为两组,每组护士一起负责各自病区患者,组内不设组长,护士管床不固定,工作不作细分工。
2.1.2实验组:采用优化“五制”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是在管床责任制、小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制、“护士床边工作制”、“护士床边记录制”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深化护士分层级管理,实行APN连续性排班制度的基础上,开展床边工作、实时护理记录,全面实行责任制包干护理,推行“我的病人我负责”的全新护理管理制度。
2.1.1.1改革护士管理模式 完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设立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三个岗位。实行双人制排班,所有护士按A,a、P,p、N,n排班模式,日班护士分别由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A)、初级责任护士(a1、a2)、助理护士等组成,夜班护士新老搭配,上级护士(P、N)指导下级护士(p、n),实行层级帮带。
2.1.1.2落实包干责任 实行管床责任制 实行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责任制”(如同医生值班模式),即将病区的病人分管到人,每位病人都有各自的固定责任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分管负责12~15名患者。在A班工作时间内责任护士必须全面负责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且实施连续性即责任护士每天8h在岗、24h负责的包干管理制度。对所管的患者24h负责,P、N班护士只负责本班次内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不需具体分管患者,P、N班护士有问题可随时联系责任护士。
2.1.2.3 常态情况下护士床边工作制 各责任护士均配备1台多功能治疗车,车内配置各种护理用具、治疗用品,车停放在所负责患者的床边,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负责所管病人的所有治疗、护理、健康教育、饮食与用药指导、功能锻炼等。
2.1.2.4简化不必要的护理记录 实施护士床边即时记录制 根据卫生部和我省《临床护理文书规范》[2]的要求,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本放在治疗车内,护士随做随记,简化繁琐的护理记录,避免回顾性记录,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和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即时和动态,确保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工作安全。
2.1.2.5根据岗位责任制 设立护理小组责任制 根据专业性岗位、层级岗位和绩效岗位的要求,设立护理组长岗位和职责。病区分为两个责任小组,每个小组内设立一名组长。组长由经验丰富、年资高者担任,各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护理工作的协调和统筹安排,负责危重病人的护理、查房会诊、病人安全、质控,实施前瞻性质量管理和监控。
2.2 评价方法
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反映护理质量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科学动态地反映护理质量的基础、过程与结果[3]。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涉及护理专业范畴的基础和专科,本研究只统计基础护理质量指标部分,内容包括误食与错用药物的发生例数、高危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例数等项。根据“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粤卫函〔2010〕244号),用FMEA和RCA等方法计算科室某项指标的本底数据,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频率、严重程度,建立高危监测目标,建立本底数据和危急值,及时采取前瞻性的防范和干预措施,保证安全和质量。
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组间采用 检验,P
3. 结果
两组基础护理质量指标评价对比 见表1。
4.讨论
从表1可见,实验组误食与错用药、药物外渗、护士锐器伤、非计划拔管、深静脉血栓和跌倒等评价指标比率明显减少,基础护理质量水平提高。
对照组的护理工作模式是护士长按照工作职责对护士进行排班,每位护士按照各班次的工作内容完成当日的护理工作,护士注重的是当天患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的落实情况,对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缺乏整体的认识,完成的是既定的工作内容,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以连续、均衡、层级、责任为原则,调整护士排班模式,进一步落实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责任制”,原则上护士每班管理病人(床)数不超过15人。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由责任护士负责,增进了护士对患者的了解,使护士每天24小时心中有患者,心中记挂着患者,实现了“我的患者我负责,我拥有了患者”,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减少错用药物发生率,加强危重患者的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非计划拔管等发生。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责任护士进一步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逐步实现护士常态情况下在病房或病人身边工作的临床护理工作方式。护士流动护理工作车上携带有其所管病人所需要的所有治疗护理用具和记录本,需要的物品伸手可得,治疗及记录均及时,护士只需要在所管床位范围内走动,减少护士在病房与治疗室内的走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患者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减少跌倒发生率、药物渗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障患者安全,又减少护士劳动强度。
优化“五制”临床护理模式后,完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和护理小组责任制,高年资、高职称、高学历护士留在临床一线岗位,各班次老中青护士形成梯队,充分发挥高职级护士在应急和危重病护理、质控、临床带教的经验和优势,如分析潜在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增强年轻护士的锐器刺伤的意识,降低护士锐器伤的比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4.
[2] 广东省卫生厅编. 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1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3-0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引导学生满足护理服务对象身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展示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基本技能与原理。而实训教学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现状
首先,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尽管近年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操作步骤还是过于烦琐,并不能完全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能做到与临床的操作“零距离”接轨。此外,长期以来,护理教师多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护患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解释过于机械化、程式化。
其次,实训方法陈旧。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学生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也提出了“边教边学边做”和“教、学、做、评”一体化模式,但实施中却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最后,实训教学评价标准落后,实训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一方面,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落后,教学中一直沿用教科书上的评价标准,与临床护理发展不相适应,不能做到护理教学中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零距离”。另一方面,实训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后从十几项操作中抽签选出一项或几项进行实训考核,考核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实训能力的高低,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取得较差的成绩,因而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不易调动学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把评估、沟通、交流和操作都列入评价当中,可降低成绩评定的误差。
二、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的重要性
首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它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学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相接轨、相一致才能使学校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其次,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一直以来是护理质量控制的瓶颈,只有提高护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临床护理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在严要求、严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和慎独的精神,为环节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和保障。
最后,现行医院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实行分病人到护士,病人从入院开始,他的责任护士就对他住院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全面负责,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过去那种“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三段式的传统教学法和落后的评价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现在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所以,改变现行的实训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先进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培养适应临床护理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由上述可知,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和临床护理“零距离”接轨,既可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又可提高护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质量,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应用
首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操作的兴趣,使实训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新思路迈进。先进的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有一个完整的评判,学生可以一出校门就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也契合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将4~5人分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护理操作项目,让小组学生扮演临床工作场景,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进行操作,一个学生扮演病人,与扮演护士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依据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让小组成员对组内同学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选择较为权威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评分标准。通过实训小组组内护理质量相互评价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评”的乐趣,既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应变能力,又可集中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学习中的注意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让学生在操作后马上得到反馈,了解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正,教师则根据组员相互评定的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和学不仅有标准可依,而且和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
从实践中可知,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具有如下成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了以往的实训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训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校制定、调整、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依据;对积极探索护生教、学、做相结合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二是实现了学院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和林. 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6(2)
[2]朱海利,任小红.我国《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2)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a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which is suitable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supplying a tool for our country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level evaluation.Method: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questionnaire of each dimension and the item pool,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finally determined by Delphi method.Result:The degree of positive two rounds of consultation experts (two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table recovery rate were respectively 93.33% and 100%,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100%),degree of expert authority (authority coefficient Cr=0.90),concentration of expert opin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higher (the dimensions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were
【Key words】 Non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emergency abi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First-author’s address: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27
2003年12月我教育部、卫生部办公厅在联合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核心能力[1],并明确要求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急救能力。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给予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并利用熟练的技能、技巧,做出沉着、果断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2-4]。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与患者的最终结局及安全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5],如医疗差错、死亡率等。在临床工作中,急诊科护士的急救任务较多,管理者更为注重对其急救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急救能力水平要高于非急诊科护士。而非急诊科护士参与急救的机会相对较少,有些非急诊科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发生各种紧急事件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给医院、科室和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护理缺陷或引起纠纷。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过对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定位以及评价,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因此,如何客观地测量并评价非急诊科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将非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作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切入点,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研制一份适合我国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的测评问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由8名成员组成,其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研究生4名,主要任务为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初拟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维度及条目、选取专家、编制专家咨询表等。
1.2 专家咨询表的形成 课题研究小组结合文献查阅法、开放性问卷调查法及半结构式访谈法,多次讨论后初步拟定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测评的初始问卷。(1)开放性问卷调查: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士30名,护士长20名,医生10名,60例被试者均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现场收回问卷,问卷的内容除一般资料外共包含3个问题:①您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哪些“急救能力”是一名非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呢?请列举。②在工作中,您身边“急救能力强”的人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列举。③您对上述内容是否还有补充?如有,请将补充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访谈提纲(如您认为目前病区护士的急救能力水平如何?能否满足其日常工作的需要?)及前期查阅文献、开放性问卷已收集的问卷条目池,结合护士核心能力理论,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30名护理管理者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3)对访谈对象的建议进行整理,结合已收集的条目池,删除语义重复及语意含糊的条目,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知识储备(3个次级维度)、危急病情观察能力(3个次级维度)、急救反应能力(2个次级维度)、急救处置能力(3个次级维度)、急救管理能力(4个次级维度)5个一级维度,15个次级维度及33个备选条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1.3 德尔菲专家咨询内容 本研究于2015年10月9日-2015年12月9日共进行了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选取来自北京、天津、广州、河北、山西、武汉、吉林、黑龙江8个省市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的28位专家,通过E-mail、函询等方式,每一轮专家咨询时间为3~4周,两轮专家保持一致。专家咨询表主要包括一级维度咨询表、次级维度咨询表、条目咨询表及专家基本信息共4部分,其中前三部分均采用Likert 5级分类法,按照“很必要、必要、一般必要、不太必要、不必要”分别赋值“5、4、3、2、1”进行打分,并在每个部分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以增加专家认为相关的维度或条目。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双人录入法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咨询表的回收率来表示专家的积极性,用专家权威系数来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变异系数来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专家28名,专家入选条件:40岁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涵盖6个护理专业领域,在该领域工作20年以上;护理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自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且具有积极性,见表1。
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分别为93.33%、100%,有效回收率均为100%,可见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见表2。
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用专家权威系数(Cr)来表示[6],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判断依据(Ca)及专家熟悉程度(Cs)构成[7],其计算公式为:Cr=(Ca+Cs)/2=(0.89+0.91)/2=0.90。
2.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标准差来表示[7]。(1)均数:第一轮咨询表中5个一级维度的均数为4.54~4.93,15个次级维度均数为4.18~4.96,33个条目均数为3.00~4.96,说明专家认为5个一级维度、15个次级维度均比较重要,而33个条目中只有31个条目比较重要,其中条目19及26均数小于4.0,专家认为其重要程度一般。对于修改后的第二轮咨询表中,28个条目均数为4.39~4.93,均大于4.0,说明专家认为这28个条目均比较重要。(2)标准差:第一轮各条目的标准差为0.19~1.39,第二轮为0.26~0.51,标准差越小说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越高。
2.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来表示[7],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各维度的变异系数为0.04~0.09,各条目的变异系数为0.05~0.11。
2.6 专家修改意见
2.6.1 第一轮筛选结果 对于专家提出的增加或删减的条目,根据文献[7]筛选标准,即删除重要性赋值均数0.25、总认可率
2.6.2 第二轮筛选结果 第二轮专家意见基本趋于稳定且相对集中,根据上述筛选标准,所有维度及条目均入选。
3 讨论
从表3得知,专家权威系数Cr=0.90,一般认为Cr>0.70已具有很好的专家权威性[8],可见专家权威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好[9],本研究中各维度及条目的变异系数均
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运用到非急诊科护士临床急救能力问卷的研制过程中,使问卷的研制过程更加科学、客观、全面,为评估我国非急诊科护士的临床急救能力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化量化的测评工具,为促进我国非急诊科护士急救能力规范化培养提供了理论及参考依据。
评价工具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所以本问卷仍需在今后的实践应用中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使维度更加合理、条目更加细化、完整、准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EB/OL].[2008-06-05]/low/-view.asp?id=99448.
[2]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3]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4]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5(4):171-172.
[5] WHO.Summary of the evidence on patient safety: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M].Geneva:Publication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13-15.
[6]平卫伟,谭红专.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J].疾病控制杂志,2003,7(3):243-246.
[7]陈梅,尚少梅,王志稳.应用德尔菲法研制化疗患者舒适量表[J].护理学杂志,2010,11(11):77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