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1 09:12: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走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一、浦阳江概述
浦阳江又称浣江,位于浙江省中部,东南三江之一,其发源于浦江县西部岭脚,自东北流经诸暨后往北流入萧山,至闻堰小砾山后汇入钱塘江。浦阳江河流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3452平方公里,河流水量丰富,洪涝灾害频发,有“小黄河”之称。在萧山境内的浦阳江流段长28.2公里,流域面积为351.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7立方米/秒。浦阳江自南而北偏西贯穿萧山南部,主要流经浦阳镇、临浦镇和义桥镇等镇,其支流数量繁多,主要包括径游江、凰桐河和永兴河等支流。由于浦阳江水量较大,特别是在萧山境内,故建造了临浦峙山闸、新坝闸和茅山闸等,合理的使用其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
可以说,浦阳江是浦江、萧山、诸暨的母亲河,孕育了流域周边的无数生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人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我们的母亲河也因此遭到毒手,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河水逐渐受到污染,使得浦阳江整体的水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当然,在以前,浦阳江也存在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只不过以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小,靠其自身净化能力足以解决。而到了现在,随着工业的不断大规模发展,大量排污企业的开工,使得浦阳江自身水环境的容纳能力面临着无限的挑战,水环境的恶化速度和程度远远快于其自身净化速度和能力,因此在目前来说浦阳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人地矛盾尖锐。
水无孔不入,受到污染的河流水会通过两岸周边渗透到土壤中,散发的臭味弥漫在空中随着风的吹动使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由于每个环境系统都是相通的,没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并且任意流通,所以当水环境出现了污染问题就会影响着其他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地球的现象,这是非常可怕。同时也说明了应对水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只靠一个地区或国家,而是要靠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当然这需要每个地区的政府和人民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去制定治理计划并付诸实践。
浦阳江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河,萧山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浦阳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浦阳江水,特别是浦阳江两岸的污染企业,不仅滥用水资源,还将污染随意排放到浦阳江中,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农药的残留物进入水体,使得江水部分区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水又是循环的,上游夹杂着污染的水流到下游,又会使下游的生态系统遭到损害。目前浦阳江(萧山段)水环境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包括(1)生物多样性减少,鱼类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基本上能钓上来的很少,而在我小时候,走在岸边,时不时还能看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有鱼一跃而起,在落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2)污染严重,河流浑浊,从这一岸向对岸望过去,宽阔的江面并不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感受到的只是一江黄河,浑浊不堪;(3)滩涂资源锐减,江水两边都有或大或小的滩涂面积,这里曾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地方,那时候总是去抓小螃蟹什么的,而在大的滩涂上还有大树,可是现在呢,看不到了,只剩一片土了;(4)洪涝灾害次数在不断增加,梅雨时节绵绵不断的雨使得浦阳江水位上涨,当然堤坝修建稳固,最危险的一次是江水已基本与堤坝在同一水平线上了,当时看到运来很多麻袋啊准备抗洪,而这样高的水位则淹没周边全部的农田,事实上,只要江水稍微上涨一下,就会有水进入农田。浦阳江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了,我们都意识到治理浦阳江已经有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了。
二、浦阳江“五水共治”治理过程回顾
2013年,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以及“菲特”台风强势来袭致使浙江多地发生城市内涝,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国家和省政府十分重视治水,提出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而最重要的就是“五水共治”工程。“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水这五项。[1]该政策的实施是浙江省进一步发展的首要一步,走好这一步,才能使得浙江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才能使得浙江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攀升。
“五水共治”是一项有策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针对不同的流域、不同问题的严重性制定对应的治理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保护周边环境,达到全面保护环境的目标。面对浦阳江复杂的水环境污染,政府成立专项小组,在各地开展调研活动,实地勘察,向群众宣传保护水环境的必要性,以群众为基础,只有与群众一道才能落实各项政策的实时开展。政府对于浦阳江的治理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只靠一种方法来治理,而是需要通过采用复合方法进行组合治理,才会得到较好的治理成果。
政府在治理水环境中是起到主导作用的,针对上文所述的浦阳江水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1.保护生物多样性
河水环境由于人类排放大量污染后产生了问题,使得水中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损害,而生态系统对于生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会导致该系统中的生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导致生物死亡,又回过来污染水环境。因此维持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很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投入各种类的鱼苗而已,更多的是要整治江水整体环境后才能更好地恢复生态,在治理过程中应该要确保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整治沿岸污染企业
上游植树造林,利用树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来减少上游地区沙土流入水中的数量,一方面减少了浦阳江含沙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上游地区土壤的肥力。关停沿岸重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淘汰落后的企业,促进企业在“五水共治”的浪潮中转型升级,加强对企业上下人员的环保教育。
3.清理垃圾和废物
清理滩涂上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固体污染物,并利用技术手段对滩涂进行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使滩涂恢复其对江水的保障作用。
4.采取措施巩固堤坝
浦阳江水量较大,每逢连续降雨水位就会上涨,轻则淹没周边农田,重则可能越过堤坝威胁人民安全。因此要在适当的位置建立闸门,调蓄洪水,并在沿江岸边种植树木,既美化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洪水,当然最重要的是巩固堤坝,实行“堤塘堤标”措施。
通过对浦阳江的持续大力度治理,成果颇丰。截至去年9月底,浦阳江流域内7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或以上,且均达到功能区要求,实现了全流域水质达标的总体目标。萧山区也完成了“清三河”任务,并在浦阳江许家后塘进行2.3公里的试验段项目建设,如今这片地区两岸绿树葱葱,水中白鹭嬉戏,江水两岸堤坝稳固,实行车人分道,沿岸道路作为市民闲暇散步,欣赏江面的景观道路,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的地方,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幸福感上升。
治理过后的浦阳江(萧山段)江面不再像以前那么浑浊了,含沙量明显减少,水中垃圾甚少,基本实现了河道清理的目标,滩涂生态也在逐渐的恢复,调蓄洪水能力不断加强,整个浦阳江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周边环境经过治理后在慢慢恢复。总的来说,萧山境内浦阳江的治理成果颇丰,目前一期工程19.7公里已完工,通过“堤塘堤标,滩地整治利用,水环境治理”三大措施,已初显“一江秀水,两岸青山”的好风光。
三、浦阳江治理后的遗留问题
经过4年左右时间的治理,浦阳江的水环境问题由突出转为缓和,并在逐渐的恢复。“五水共治”的成果十分丰富,效果很好。但是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现在,现在江水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长效机制的话,那么在将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考虑周到,只有找出问题根源所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就可持续发展。
1.流域分段治理权不明晰
浦阳江之所以会发生污染,除了众多企业对其排放大量污染物之外,最重要的是治理措施不到位,也就是说浦阳江沿岸各地政府并没有做出实际有效的管理方案,主要是由于河流流经地方比较多,各地政府对其治理权不够明晰,特别是有些地区分界线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三不管”的现象。流域分段治理权的不明晰对浦阳江的长期治理提出了挑战,现在“五水共治”成果比较好,为了长期的发展,在治理后,我也还是要进行长期的维护水环境良好状态,因此要妥善解决流域分段治理权不明晰的困难。
2.资源稀缺性加大治理难度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2]就是说并不是指资源的总量少,而是指某一时期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供给量相对需求量不足。浦阳江水量丰富,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沿江两岸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大小企业使用水资源的速率加快,加上排放一定量的废水。虽然现在治理初见成效,但是长期看来,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恐怕又会重蹈覆辙,到时候将出现浦阳江水量总量的减少和资源性减少,就会导致稀缺的后果。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明显的问题,但是对子孙后代肯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水环境,保证代与代之间可持续发展,即产生生态效应又取得经济效益。
3.经济政策不完善降低治理效果
环境与经济是目前政府要攻克的两大难题,关键是要做到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浦阳江水环境污染一直是萧山政府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五水共治”过程中,萧山政府把握住机会,通过各种措施对浦阳江进行系统的治理,成果显著。但对后续维持水环境稳定方面还没有提出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比如对污染企业进行排污收费的标准不合理,过于偏低,这样就会使得企业觉得排放就排放,只要交纳这么一点钱就够了,起不到激励企业努力转型升级、保护水环境的作用。而如果罚款太高,造成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经营亏损,进而倒闭,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政策的提出与实行前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要有全局观,一套不完善的政策体系不但不能对保护水环境起到明显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起反作用。
四、进一步推进浦阳江水环境治理的经济对策
面对浦阳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在全力治理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当然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治理成果只是暂时的,要使浦阳江(萧山段)水环境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首先二期工程要稳步实施,集中力量进行进一步整治,其次当地政府应当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并尽快实行,已经实行的政策要加强监督检查,存在漏洞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政府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三手段对浦阳江水环境的长期保护,而其中的经济手段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过经济学的知识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从而实现浦阳江两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
1.明确流域分段治理权
浦阳江在萧山境内流经浦阳镇、进化镇、临浦镇、义桥镇和闻堰镇等乡镇,所以区政府应当将浦阳江分为五段分别交由五个镇政府进行管理,明确每个镇
所管辖的河流流域,并将浦阳江的水环境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督促镇政府实施具体的保护方案,落实相应的政策。只有明确了各地方政府的治理权,才能使各地政府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举个例子,就像游乐园里的游乐设备一样,当它不属于我们个人的时候,即治理权不归我们个人。那么我们看到它脏了或者坏了是不会去把它擦干净或者修好,而这个游乐园的治理权拥有者就会出钱来维修设备。同样的道理,每个镇都会出谋划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长期治理,保护好各自区域的水环境,那么联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保护整个萧山的浦阳江水环境了。
2.环境与经济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治理效果
浦阳江水资源虽然现在是比较充足的,但是我们如果一直采用粗放的方式使用水资源,并不断排入污染物会造成浦阳江可利用水资源的短缺。或许我们这一代还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可我们的子孙后代呢,难道我们留给他们的就只有散发着恶臭的一江浑水吗,显然我们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那就是要防止出现水资源出现稀缺性问题,这需要政府和人民一道努力,政府要起带头作用,要求政府本身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节水;人民也要提高自律能力,能够自觉地保护水环境,节约用水,把节约当作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企业不仅要为地区经济效益做贡献,还要为地区环境效益做贡献,发展科技,提高治污能力。当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努力时,才能很好地将环境与经济相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制定并完善经济政策,保障治理顺利进行
污染者付费原则表示的是谁污染了就要由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交纳费用、自行治理等方法来实施。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而制定的,企业将污染物排放到浦阳江后,长此以往会对浦阳江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在确定合理的排污费用后,制定并有效施该经济政策,即激励了企业加快向环保型企业转变,控制了对江水的污染量,并能够通过自己治理来保护水环境,又促进了企业在新时展中站住脚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水平。当然这只是治理水环境的一种经济手段,还有排污权交易,是指通过发挥市场供求机制的作用,将污染物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和资源进行交易流通,促进环境容量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种交易方式。[4]另外还有“三同时”制度即罚款制度、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税收手段,证券与押金制度等经济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些政策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
五、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没有了水是生存不了的,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要保护水环境,并且在采取相应的行动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五水共治”工程给我们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再加上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来进行后续保护,浦阳江一定能够源源流长,带给我们更大的福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浦阳江水环境,浦阳江两岸的地区和人民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只有环境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的人民才会有高品质的生活,我们的企业才能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
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需要逐步缓解2003年以来经济超常规增长(其中“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11.4%)、连年突破了一般公认的潜在增长率(9%左右)而带来的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产业结构失衡、社会建设滞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中国经济面临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均衡,不再一个劲儿追求GDP短期高速增长,适当放缓经济增速至8%左右,以便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常态的可持续的增长。最近,货币政策已确定回归稳健,宽松的财政政策看来在一段时间后也会回归中性,以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走向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和出口急剧下滑,大批出口企业停工或倒闭,上千万农民工返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11月,政府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等一揽子计划,2009年和2010年分别新增长贷款9.6万亿元和约8万亿元。这就使货币(M1和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加CPI上涨率。2009年底,M2同比增长27.7%,超出年初预定指标17%十多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加快23.3个百分点。2010年货币增速仍处于高位,至11月底,M2增速为19.5%,M1为22.1%。其结果,是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到处冲击,主要是冲击房地产市场,使房价2009年上涨25%,2010年上涨15%左右。接着是带来CPI的逐步攀高。年初许多权威机构和经济预测专家都认为2010年CPI涨幅将在7月份登顶,然后回落,但是CPI在7月份上涨3.3%以后,8月份上涨3.5%,9月份上涨3.6%,10月份上涨4.4%,11月份上涨5.1%,预计全年涨幅将超过计划的3%。2011年上半年CPI涨幅可能还要高一些,达4%—5%左右。当然,中国这轮CPI节节攀升还同部分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季节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有关。面对逐步加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正在用更大的力气抗通胀,一再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最近国务院又出台16条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因此,今后为了逐步消化和吸收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为了抵御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政策致使全世界流动性过分充裕容易导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冲击,政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下大力气稳定经济、稳定物价,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确定2011年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次是协调发展。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几个失衡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调整,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一是储蓄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太低,低得离谱(2009年只占GDP的35.1%)。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一些专家建议应逐步提高消费率并在“十二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经济增长过分倚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人均GDP从2001年起达1000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4000美元,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呈几倍增长而提高,一直在40%左右徘徊,同现代化进程脱节。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三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越来越突出,主要矿产品如铁矿石、精铜矿、原油等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走高至50%以上。今后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把节能、节水、减排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缓解矛盾。四是生态总体恶化趋势高未扭转,祸及子孙后代。今后既要努力做到生态局部改善而且要求在总体上也要改善,建设生态文明。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接近0.5,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1,如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则进一步扩大为5∶1。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今后五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可见,努力缓解上述几大失衡问题,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相信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引下,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方针任务,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定能稳定协调发展、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