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英语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面对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和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这不仅是社会、家庭的问题,跟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教育,初中英语也不例外。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要注重的是自已的言行。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进行适宜渗透
合理的道德培养本来就是和知识教育相互联系的。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互相渗透,无处不在的。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公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初中英语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文明礼貌用语,我经常在教学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语,注意礼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捕捉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加强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当我们把德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时,你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有生命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把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决不能脱离课本,去空洞的说教。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父母等思想;如我在教Birthday party 这一课时我问:When is your birthday ?学生会各自回答自己的生日时间,我又问: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几乎没有人能回答上来,然后我就会说:爸爸妈妈抚育我们长大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我们怎么能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忘了呢?学生们都低下了头。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内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接力赛、英语对话表演、英语晚会等课外活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优良品德。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因而不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看成是班主任和学校的工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以利于提高思想素质。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潜在的因素,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尊敬师长。例如,在学习职业“What do you do ?”这一话题时,我提问学生:
Teacher:What do you do?
Student:I'm a student.
Teacher:What do you do at school every day?
Student:I study.
Teacher:Do you like studying?
Student:Yes, I do.
Teacher:Very Good. You're a student. So you must listen to the teacher and work hard.
以此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身份,明白学生在学校就必须努力学习。再如,在学习规则“Don’t eat in class”这一话题时,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和课堂必须遵守纪律,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而在别的场合同样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比如在图书馆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带食物进去,下雨时不能将湿雨伞带进去等;在大街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这样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及社会责任感。初中英语采用任务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已由一个“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重在启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新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应该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看法,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再如,在学习理想这一话题时,我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be? ”
学生答:“I want to be a doctor.”
我再问:“Why?”
学生一时答不出来,那么我就启发:“医生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学生:“他们能帮我们看病。”
再问:“给我们看病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帮我们恢复健康。”
这时再问:“So why do you want to be a doctor?”
众所周知,英语教育是农村初中义务教育的一个软肋,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育质量一直不容乐观。农村初中英语教育与城市初中英语教育差距太大,严重影响了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受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村初中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疲于应付,而且是导致中途辍学的原因之一。
1农村初中英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英语是国际性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是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不学习英语就排斥在世界主流社会之外。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要想更好地生存并提高生活的质量,必须学习英语,因为维持互联网运营的基础语言,就是英语。具备英语技能,也是考量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英语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而他们本身的英语学习起步较晚,基础太差,是与城市学生高考竞争的一个短板。这也是广大农村家长特别关心和头疼的一个问题。因此,农村学生要想在未来崭露头角,必须学习并学好英语。
2农村初中英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1)农村家长自身英语基础薄弱。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英语教育,就算是进行了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英语教育,也是持续性不长,或是教育不得法,使孩子慢慢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小学教育阶段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方面的师资缺少,导致英语课程没有开设,或是流于形式,致使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的地位不如语文和数学,而且错失了英语学习的大好时机。
(3)很多农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受社会舆论影响,认为英语的学习不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实用,如果不从事英语方面的行业,不与外国人打交道,或者不出国,英语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4)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自身存在的缺陷。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多数是当年高考表现不力的考生。因此,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老师,本身英语基础不是太强,在学生时代他们的英语学习很多就学不得法。虽然受过大学的英语教育,但是在教法上依然相对陈旧。
(5)初中英语老师面对的英语学习环境较差。有的农村初中英语老师本身素质较高,但是面对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先进的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没有用武之地,或是限制了英语教学的发展。
(6)农村初中学校英语教学的设施不齐全。由于农村初中的教育投入较少,英语教学方面的教育设施更是不齐全。很多农村初中,没有浓厚的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没有必备的英语听力教室,甚至一些英语学习的器材也不具备。
3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几点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的英语教育,必须立足于农村初中生的学情,考虑整个农村英语教育的学习环境,综合思考,实事求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缩小与城市英语教育的差距。
3.1用英语的实用性,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农村学生普遍务实的心理,告诉他们英语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是他们跳出农村脱离寒门的一个阶梯,以英语学习的功利性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英语教师,更要借助英语在生活中应用的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农村学生普遍对电脑感兴趣,那就告诉他们,很多电脑的应用都离不开英语。电脑软件制作是电脑行业的暴利行业,而这个行业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学生正确认识了英语的实用性,才有可能改变过去的观念,慢慢对英语产生兴趣。
3.2农村英语老师要务实,消除学生对英语的神秘感:
很多农村英语老师把从事英语教学看成是非常有面子的事,上课一律英语化,无视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非常茫然,无所是从,心理受挫,对英语感觉很神秘,而不是亲密。因此,农村英语老师要放下架子,丢掉光环,走向学生。教师要营造英语好学的氛围,消除学生对英语的神秘感,使学生在战略上轻视英语,但在战术上重视英语。
3.3农村英语老师要有创新精神,创建英语学习环境:
所谓的英语教学创新,就是在农村初中创建原先不具备的英语学习环境。班级文化的建设有没有涉及英语,教室或学校有没有英语角,学校有没有英语沙龙,有没有英语社团,有没有开展英语方面的比赛或活动等等。英语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发挥创树作用,借以提高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生才会在英语文化氛围的感染下重视起英语学习。
3.4农村英语老师要洞察学生心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有些农村学生对英语学习非常卖力,具有苦干精神,但是英语成绩反而不理想。如果引起不了重视,而是单纯地认为他们英语学习的能力低,降低对他们的重视度,慢慢地,他们会丧失英语学习的信心,乃至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感,降低要求,潜移默化,层次性提高难度,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辅导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英语学习,经过自身努力,看到了可观的成果,他们就会自信,就会有成就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首先,初中英语教育与高中英语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年龄方面的差距,更表现在年龄背后的认知心理水平的差异。初中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对于教学中的新鲜概念与新鲜事物具有比较强的敏感度与好奇心。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认知加工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法或知识点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初中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听天书”的原因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认知的高峰期。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套路与规律,对于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概念也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来进行消化与吸收。同时,学生的个性的学习心理也逐渐形成。所以,高中英语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以及所爆发出来的思维潜力会让授课教师大为吃惊。
其次,初中英语教育与高中英语教育的教材的难度设置水平与侧重内容也不尽相同。以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为例,在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话题的方式,围绕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在初一的英语教材的课本上,第一单元是关于最喜欢的科目,第二单元是关于生日晚会,地三单元是关于如何制作香蕉奶昔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主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于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的比较级的使用进行一定的熟悉与练习。这些单元的语法大都围绕单词与词组的使用,只有到初二以后对各类从句进行初步地学习,这些学习还没有涉及到复杂语句的分析与处理。这个阶段的英语水平的测试内容偏重于识记等方面。在高中英语教材上,同样以人教版为例,主题的编制方式依然沿用,但是主题的内容已经跨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范畴,开始涉及一些比较抽象与前沿的领域。例如,在高一的英语教材中,其主题涉及了世界遗址,环境保护,艾滋病的预防以及自然灾害等内容。教学的重点从初中阶段的单个词语的认知慢慢转为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的训练。语法中也开始大量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从句,包括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以及虚拟语气,倒装等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的语法项目上来。学生的测试方式也日趋多元,开始迎接更高水平的英语水平测试。
最后,初中英语教育与高中英语教育在师资选择与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在高中英语教师的选择上,任课教师必须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部分地区还要求有学士学位。初中英语教育的师资要求相对比较低,专科以上水平即可执教初中英语。当然这一点,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未来的教师的学历达标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英语教学大多采用一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官训练的方法。例如我们目前比较流行的全身反应法,就是这么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之一。在高中英语的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大多围绕学生的思维来展开训练。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头脑风暴法都是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初中英语教育与高中英语教育在对象、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教学目标与目的等方面是趋于一致的。两者都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心理出发,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育的衔接工作
初中与高中对于很多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就好像一道分水岭。很多初中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训练,在日后的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并不是很尽如人意。特别是一些原本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表现不错的学生,在高中英语阶段却没有相应的优秀表现的现象值得我们的关注与反思。所以,做好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阶段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1.应当从教学内容上
做好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正式步入高中英语学习阶段以前,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复习工作,针对一些学习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要进行重点的辅导,寻找知识点方面的认知盲区,形成一个较好的认知习惯是教学衔接工作的重点。其中要避免过于功利的思想与情绪的出现,部分地区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就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而盲目的进行高中英语教材的学习,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反馈来看,虽然在短期会增加学生对高中知识内容的熟悉度,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2.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训练
无论是初中英语教育还是高中英语教育,其最后的落脚点是学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各个阶段的英语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认知水平与能力。同时,拓宽英语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渠道。如果英语教学只是依靠教师课上有限时间的讲解,那教学的效果并不会很理想。但是如果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等媒介作为一种拓宽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渠道,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这一代的中学生对于网络有着天生的迷恋,如果将英语的各个能力开发为一种学习软件或者一种闯关游戏,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当然这种教学途径与渠道的拓展,要建立在保证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要极力避免各种社会及网络中所含有的不良的教学因素及思想对中学生心智模式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