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化学难点

高中化学难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52: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化学难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58-0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结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很多,本文主要介绍应用“动手做”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实例。

一、“动手做”学习模式

“动手做”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动手做”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实验中的某些情况提出建议,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一: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仰视、俯视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

同学们在解答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误差分析时,为弄清仰视、俯视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例:用18mol/L硫酸溶液配制100mL1mol/L硫酸溶液。

(1)计算所需18mol/L硫酸的体积 5.6mL

(2)在配制过程中,若出现下列情况,将对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进行读数( )

B.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量筒进行读数( )

C.定容时,仰视观察容量瓶刻度线( )

D.定容时,俯视观察容量瓶刻度线( )

探究活动一:

第一步: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量取5.6mL的浓硫酸。

第二步:让学生对第一步量取的浓硫酸分别用仰视、俯视的方法进行读数。

结论:仰视读数小于5.6mL,俯视读数大于5.6mL。

探究活动二:

让学生分别用仰视、俯视的方法量取5.6mL的浓硫酸。

结论:仰视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大于5.6mL,故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俯视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小于5.6mL,故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小。

探究活动三:

让学生分别用仰视、俯视的方法进行定容。

结论:定容时,仰视观察容量瓶刻度线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故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小。

定容时,俯视观察容量瓶刻度线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故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出来。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科研能力。

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是通过设置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注意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了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二:为什么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而非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一定不是22.4L/mol吗?

学生在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解答相关试题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究其根源是对气体摩尔体积理解不到位,为此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计算1mol物质的体积。

根据上面表格中数据及计算结果讨论并得出结论: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而1mol不同的气态物质的体积大致是相同的。

讨论:为什么有上述结论?

教师展示一盒粉笔,让学

生讨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

的因素有那些?

得出结论: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

教师展示图片: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距离比较示意图

教师点拨: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粒子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小的。而对于气体来说,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且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相等的。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1mol任何物质中的粒子数目都是相同的,即为6.02×1023。因此,在粒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物质体积的大小就主要取决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

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相同,而粒子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小的,所以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的大小。因为粒子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所以1mol不同的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篇2

由于电解质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连,而成为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各种题型。从知识点方面来看,命题主要涉及到:(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2)盐类物质的水解;(3)离子共存;(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当然,在命题过程中,虽然题目千变万化,牵涉极广,由于电解质知识与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生物酸碱等紧密相连,且在一些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数学思维(极值法)来解决,所以在将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一、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首先必须明确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而进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的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它们的辨析我们只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即可。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说的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几个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一些电解质在熔化和水溶液中电离时,离子方程式不同。

比如,NaHSO4在熔化时:NaHSO4=Na++H++SO42-

NaHSO4在溶液中时:NaHSO4=Na++HSO4-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比如,CaCO3难溶于水但是强电解质,CH3COOH易溶于水但是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比如,NH3、CO2通入水后,水溶液导电,但是NH3、CO2都是非电解质,之所以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们通入水后生成了弱电解质NH3•H2O和H2CO3。

6.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的溶度有关。

二、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高考是高校面向社会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其命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的题型与学生们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辨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其考察的主要侧重点是学生审题的能力,能否挖掘隐含条件直接决定了这类题目的得分与否。(1)有些题目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2)有些题目要求不能共存,但是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环境的酸碱性(PH值、酸碱指示剂、加入金属冒出气泡等)、溶液的颜色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正误判定。(1)书写。要让学生们严格按照:写、拆、删、查几步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一些常见的方程式掌握,然后抓住酸式盐的几个典型题例,把过量问题彻底解决;(2)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质量、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4.离子推断、除杂和检验。离子反应的运用,做这类题目需要把握反应机理、认真审题。

三、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电解质问题频繁出现于高考试题中,常考常错,令老师和同学们深感头疼。其实,仔细看起来,其考查不外乎两大块:(1)概念;(2)离子。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查,没有窍门可供选择,只需要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关键是第二板块内容,离子问题,对于离子问题的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了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1)离子共存;(2)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3)离子除杂和鉴别;(4)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析离子问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比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在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再比如,离子除杂问题,一定要注意是逐一除去还是无限制的除去。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紧抓住离子反应的实质,只要能发生离子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凡是能供大量共存的,一定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自会很容易解决。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问题,是多年来的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我们可以首先检查方程式两次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并对给出的习题精挑细选,让每一道题都是精品,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总结解题方法,并得到解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锋.离子问题解析策略.高校招生,2007,(2).

篇3

1.前言

现代多媒体是一门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强烈可视性和表现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能为学生演示规范的化学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视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向学生展示规范的化学实验过程,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1]。同时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校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的化学实验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一些需要观察气体产生、颜色变化的实验,高中化学教师通常会在讲台上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再进行讲解。然而学生由于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对于这些实验并没有直观的感受。而且由于有些化学实验的反应发生得太快,或者有些学生没有看清教师的演示过程,对于实验的现象学生难以观察到,导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2]。此外,部分高中化学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水平不够,对于一些化学实验进行了错误的示范,导致学生接受到错误的信息,也是影响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新课改下多媒体技术突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难点的运用

3.1多媒体技术增强高中化学实验的直观性

高中化学实验的直观性非常强,然而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实际操作化学实验,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验热情,达到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教师应努力增加实验的可视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其投影技术可以将化学实验的步骤和发生的反应记录并放大, 并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这一特点将需要演示的化学实验的具体步骤和反应定格和放大,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投影技术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实验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知识[3]。

例如在水和金属钠发生反应的演示实验中,按照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师会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即将金属钠和水一起放在大烧杯中,再引导学生观察其发生的反应。然而金属钠和水的反应过程非常快,学生难以捕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后,教师可在实验教学前先将金属钠和水放入方形试管中, 记录其实验的过程,定格并且放大实验的反应现象,在实验教学时再利用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将实验的过程和反应投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反应,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2多媒体技术增加高中化学实验的规范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由于有一部分实验的操作步骤非常复杂,以及部分化学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不够,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动作。高中的学生正处在模仿能力极强的阶段,一旦他们模仿化学教师的错误示范动作,将会影响到化学实验的结果,而且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错误的实验步骤甚至会威胁到学生的安全,严重影响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4]。因此,为了提高化学实验的规范性,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实验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演示实验的规范步骤事先做成PPT,在实验课堂教学前播放,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实验的规范步骤,提高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

例如,“中和滴定”这一实验的操作步骤非常繁琐,包括洗涤,查漏,注液,除气泡,滴定,调零,读数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明确此实验的规范步骤,并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而在实际的实验教学和操作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化学教师的演示动作也会有不够规范的地方,因此,在进行此类实验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明确此实验的所有步骤,再利用现代多媒体将“中和滴定”这一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事先制成PPT,并在实验课堂教学前向学生播放。同时,对此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关键步骤教师都应利用特写技术事先标出,并向学生进行重点展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实验的规范步骤,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这些重点展示过的实验细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的时候,也应遵循实验步骤的规范性,将实验过程的每个步骤都清晰地展示出来。同时在播放PPT时不能随意打断,以避免破坏实验的完整性,影响学生思路。此外,在制作PPT的时候,教师应仔细认真地检查每个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3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明确实验教学的要求及内容,耐心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以使学生理解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而理解化学知识。然而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部分化学实验的反应过程十分迅速,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容易忽视部分不易察觉和快速消失的实验现象,使得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和知识性。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不易察觉或者快速消失的实验现象定格下来,并将其放大,耐心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

例如,将铜和稀硝酸一起放入试管中,观察其反应的现象。铜和稀硝酸发生反应,会生成一氧化氮,由于一氧化氮是无色的气体,学生肉眼通常难以观察到这一现象。而由于一氧化氮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在氧化后则会产生气体二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颜色是红棕色,学生肉眼通常能够观察到。而这样的观察结果就会使学生忽视生成的气体一氧化氮,反而将其氧化后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误认为是铜和稀硝酸发生反应的结果,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铜和稀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瞬间进行定格和放大,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现象,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红棕色的气体并不是铜和稀硝酸发生反应的结果,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4.结束语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使学生快速掌握化学实验的知识及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的热情。然而,高中化学实验还是应该重视实际的操作过程,因此,教师应将多媒体和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课程,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 卢引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11):1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