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古代文化的常识

古代文化的常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19: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古代文化的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古代文化的常识

篇1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优秀的艺术作品常被誉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汉击鼓说唱俑,作为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时代特色的雕塑作品,正是当时俳优文化盛行时代风貌的反映。

俳优是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有云:“俳,戏也。”“优,饶也……一曰倡也。”段玉裁注:“以其言戏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俳优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古已有之,两汉时代俳优颇为盛行。《史记·滑稽列传》载:“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道。”文中的优旃就是秦始皇时代宫中的名优。《汉书·徐乐传》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①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②可见,俳优艺术从宫廷到民间都普遍受欢迎,并且数量巨大。据东汉桓谭《新论》:“昔成帝时,余好为乐府令,凡所典倡优伎乐,盖且千人。”充当俳优的男演员,多以身材短胖, 相貌滑稽的侏儒来充任。王肃云:“俳优,短人也。”王国维也说过“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③。这些身材短小,地位低下,以裸其身体为戏,以击鼓戏笑为业的俳优,见证了百戏兴起之后,周礼那套所谓的“礼乐”文化被冲破,民间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这也正是汉击鼓说唱俑让人过目难忘的深刻内在原因。

此外,击鼓说唱俑所代表的说唱文化和舞乐精神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笔者仅以两汉时代以及与之相近的魏晋来做比较。

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等治世局面,大部分时间里,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也为俳优的兴盛创造了条件。而乐舞俑的出现,尽管是“作明器之用,服务于死者,但仍折照出的是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关注与肯定。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得以延续和保存,才有可能使其艺术地对现实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展现”④。由此而言,击鼓说唱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乐观、自信、大方、开朗,可以说是当时广大民众共性精神面貌的一种写照。

反观魏晋时期,黄巾飘舞,三国纷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是一个王朝更迭时局混乱的时代,一个身不由己朝不保夕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都发生较大变化,人的精神面貌变得更加敏感、悲切、苍凉,这在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这样洋溢着低沉哀叹情调的诗句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不再是歌咏人生的愉悦,对幸福的向往,更多体现的是对苦难的,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在这样的世态人情、人生况味之下,可以想象,是很难出现如击鼓说唱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欢快、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作品的。

二、厚葬文化

击鼓说唱俑,出自天回山崖墓,是一件陪葬用的明器,它和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一起见证了那个时代厚葬文化的繁盛,而这种厚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两汉时期文化层面的一个显著特征。

厚葬文化的繁盛,首先是与两汉时期儒家经学的盛行分不开的。虽然在汉初,黄老之学一度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但武帝即位以后,社会形势较汉初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为而治的积弊已日益突出,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上自然形成了一种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气氛。“孝道”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很快在社会上形成气候得以彰显。到了东汉时期,统治阶层甚至将《孝经》视为治国安民的重要法典来看待。“《孝经》者,夫制礼,乐人之本。”“孝”观念的深入人心,在其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之一就是厚葬。当时社会习俗以大办丧事为孝,不如此便视为不孝;孝家也以为不如此不足以抒发哀切之情,不能表达尽孝之心,故此,上至王侯将相、帝胄贵戚,下至引车贩浆、黎民黔首,无不以厚葬为幸。《盐铁论·散不足》载:“世人四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以致发屋卖业”。

其次,厚葬文化的繁盛也与汉代社会流行的“灵魂不灭”理念有关。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⑤。楚文化的精髓除了浪漫精神,就是巫术文化,崇尚迷信和谶纬之说,因此,汉代人相信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而灵魂尚存,因而要将死人当生人看待。为了让死者过上身前一样安逸舒适的生活,陪葬品也应如生前一样,一应俱全,此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由于担心亡者地下寂寞,故又多置木偶、陶俑相伴,“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封葬,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待尸柩”⑥。

正是基于以上两种观念,导致了两汉厚葬习俗的风行,从后来一系列考古发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物件可以窥见一斑。因此,可以说击鼓说唱 俑所折射出来的民风习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雕塑文化

石刻陶俑是两汉时代精神的又一重要载体,汉击鼓说唱俑作为陶俑的代表与两汉时期其他雕塑作品,如马踏飞燕、霍去病墓石刻,一起体现了两汉时期特有的气势之美、古拙之美,这与之前秦代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写实风格,以及后来魏晋时期佛陀造像的秀骨清相特征,是有明显区别的。

与描绘“弯弓射雁”的画像石、长袖善舞的杂耍俑一样,汉击鼓说唱俑在造型方面,集中体现为一个“动”字。左臂挟鼓,右手举槌,忘情说唱。其手舞足蹈的形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憨态可掬的民间老艺人动态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动态形象是一种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整体场景,这种不事细节修饰的粗线条粗轮廓展现出来的飞扬流动之势,正是汉代艺术所独有的“气势”之美。“马踏飞燕”是然,“荆柯刺秦”也然,就连霍去病墓前的马石雕,虽是静态,也仍然可以使人感受到其内在的狂野与速度感。

正因为汉代雕塑艺术着眼于整体把握,不事细节修饰描绘,使得击鼓说唱俑显现出汉代特有的一种古拙之美,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方形直角略显突出,缺乏柔和、细腻之感。而恰恰是这种古拙反而增强了前面所说的运动之感和气势之美,古拙与气势在汉代艺术中是浑然一体的。

如果拿击鼓说唱俑与之前的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较,两者虽然在气势方面都显雄浑之势,但在表现方式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汉俑强调整体效果,追求写意;秦俑强调真实感,讲究写实。那束起的发髻,微微上翘的胡须,战袍上的甲钉以及肌肤上的筋脉,一切都那么细致入微,生动逼真。此外,汉俑是单个的形体通过造型体现气势,而秦兵马俑是借众多真人般的庞然整体,才显出其巨大力量和宏伟气势的;再看汉以后魏晋时期的造像艺术,由于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伤与苦难,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宁静和安详,集中寄托了时人的美好理想和希望,所以才有了顾恺之所塑的“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和陆探微所塑的清癯高古之态。在魏晋造像艺术作品身上,很难再看到汉击鼓说唱俑身上那种飘逸飞扬、神清气朗、气势古拙的艺术精神。

结语

汉击鼓说唱俑是一件极具时代特征,饱含民间文化特质的雕塑精品,在它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理念、审美趣味以及风气习俗,为今人深刻认识、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宝贵资料,是我们研究、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财富。

注释:

① 班固.汉书·徐乐传[M].中华书局,1983:1294.

②汪继培.潜夫论笺校正[M].中华书局,1985:123.

篇2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篇3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