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8 15:24: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广东省天柱文化慈善促进会会长、广东省天柱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詹树兴看来,传统的宗教慈善要想跟现代的公益活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接地气,并且能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围绕民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研发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倡导文化慈善,融入时尚生活的新内涵
中国财富:通过智慧节公益慈善月的系列活动,你们希望达成什么样的愿景?能否简单谈谈你们的公益理念?
詹树兴:今年的“智慧节”除了传统文化活动外,还增加了更多的现代公益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推动佛教传统节日生活化,让佛陀成道纪念日融入时尚生活的新内涵,让普罗大众传承佛教文化智慧,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天柱慈善基金会以“倡导文化慈善、开启心灵智慧”为理念,重点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
中国财富:对NGO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大众关注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天柱基金会倡导宗教慈善理念,在信众中亦有一定影响力,在“攒”人气方面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可以分享吗?
詹树兴:在这里,我希望引用我们的师父大愿法师的教导,来说明天柱基金会的理念,就是要倡导互助与布施的人文精神,暖人暖己,同时,能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富足。师父说,这不单是物质的布施,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点赞,都是善和爱的传递。所以“暖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获得法喜应该才是根本。
中国财富:在你看来,传统的宗教慈善如何跟现代的公益活动结合?你们是怎么做的?
詹树兴:重点是要与时俱进,加大公益创新力度,接地气,贴近生活,融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围绕民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去研发项目,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比如近年来我们重点推动的节庆活动,包括沐佛节、智慧节,还有感恩节、国际僧衣节等等。去年办沐佛节的时候,我们倡导广大会员,回家给父母、妻儿洗洗头、洗洗脚,备上一套新衣服,这就是传统佛教节日生活化。倡导大家孝敬父母,善待家人,沐世间佛,沐身边佛。
关注公益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财富:基金会计划拿出30万元资助优秀的大学生公益创新项目,资助对象为什么锁定为“大学生”群体?
詹树兴:大学生思想活跃,最具创新爆发力和行动力。同时,让大学生参与智慧节公益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财富:你倾向于选择哪一类公益项目?选择标准是什么?
詹树兴:主要是文化类创新公益项目。选择标准则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服务的范围大小,参与的人群多少,覆盖面是否足够广,以及关注这个项目能否推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社会问题的突破和解决。
中国财富:通过这个资助计划,基金会希望实现怎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愿景?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指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目的。当下,声乐教学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学校对教学进行创新,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同发力,来改善声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理念
优质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路上的指路明灯,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建立良好的社会口碑,更能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思维,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声乐教学的关注逐步加强,社会各界对声乐教学的讨论逐渐增多,国家不断加大对声乐教学的支持力度,充分表明声乐教学逐步走上社会的舞台,逐步走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不断地改善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创新,争取推陈出新,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创新,可依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改变教学主体,建设主体理念。新时代的社会各界人士大多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的,都熟悉过去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推动者。这种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只是知识的使用者,无法成为知识的应用者,无法在知识的使用中进行创新改进,提高自我。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亦是如此,培养出的不是高质量、高能力的学生,而是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较为不足的学生。因此,需要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上课热情[1]。(二)继承传统,增强传统理念。民族声乐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声乐教学的指路明灯、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理念创新的基石和根本是充分地继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增强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传统特色。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传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传授学生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详细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史、历史事件及历史模范人物,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传统知识[2]。乐器是音乐学习的必需品,详细了解各种乐器的使用方式和来源渠道,掌握乐器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典故,不仅有助于学习音乐,还能增强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传统乐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能够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创新课堂,完善教学
记者:听说您做了一个保护传统文化的项目,请问项目的名称叫什么?
袁仄:叫做北京地区民间服装服饰文化抢救工作,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研究项目,属于北京服装学院课题项目研究组。
记者:项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什么呢?
袁仄:主要是指历史上直接继承者的服饰传统,即清末民初的服饰形态。这个时期的北京民间服饰还是农耕文明孕育的产物,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征,这正是我们所谓的服饰民族传统。
记者:您为什么单从中国的文化中搜寻出“北京地区”这样一个主题呢?
袁仄:因为北京地区的民间与别的地区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一北京的民间服饰在天子脚下,所以其形制,装饰有着与皇家官宦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二北京处于燕北地区,北中国的气候生活习性造成了北京民间服饰特点,有北方对御寒保暖功能的特殊需要。其三北京经历近三千年的满清统治满汉文化得到广泛交流融合。北京地区可谓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
记者:项目从提出到完成大概是什么过程?
袁仄:我们2004年提出申请,2005年通过项目,2005年1月至2007年大概两年时间完成。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对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人以及他们从事的事业也进行了梳理工作。
袁仄:是的,我们走访了瑞蚨祥,内联升,盛锡福等服装服饰老字号,了解其品牌历史和发展现状;拜访了相关民间服饰研究专家,如清华美院黄能馥教授,鞋类研究专家钟漫天先生,首都博物馆的王亚蓉等;走访了民间服装服饰中老年艺人,如李树堂,徐美玉,段文荣,魏雪晶,陈冰等请教了服饰收藏家,如北京的王金华先生,天津的何志华先生,南京的高建中先生,从他们收藏的实物中研究民间服饰的品类,款式,民俗特点,装饰风格等。
服饰文化要与时俱进
记者:您怎么看待国人的汉服热?
袁仄: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简单拿来是要不得的,就说汉服本身也是吸纳了很多元素,整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交融产生的,才有这样的生命力,太纯的物种比较短命。汉服本身不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它是那个时代的辉煌。
记者:再说到唐装您怎么看?
袁仄:市场上流行的唐装,含蓄内敛不够,向前迈进的也不够,还不足已成为如今的国服。
记者:那这次的保护活动有什么实践活动呢?
袁仄:光说保护是不对的,重要的是传承。我们组织学生开发了一些京绣图案的眼罩,作为国航礼品,反响还不错,但因为手工还是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以及别的些困难,所以仅仅限于实验行为。
记者:您所说的困难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吧?
袁仄:要想起到现实作用还要更多商业资本的介入,是这样的,你知道要培养手工艺人是很不容易的,要时间要有资金扶植。过去的王匠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的一辈子只做几道工序,当然有老板控制他们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但确实是做得精益求精啊。现在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很困难的,真正热爱的不多要以此为业的少之又少。过去的艺人在世的越来越少,仅有的也有老得不能动的一天,人的缺失意味着这门技艺的死去。
记者:您能概括您这次活动的意义么?
袁仄:这是一次文化寻根的活动,对北京传统服饰文化的梳理,丰富深化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化2008北京人文奥运精神,大量优秀珍贵的民间服饰文化急速溃散消亡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能力对之抢而救之,更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希望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要丢失,不要僵化,要活起来,服饰文化在形式上要跟上,与时俱进。说起来倒是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我们国家是自然进入工业时代,中国的服装会自然而然的被取代,这个断代的过程流失了很多宝贵民族财富,我们努力的寻找,也希望国人不要进入简单拿来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误区当中去。
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
记者:我听了您给品牌设计师培训的大课。您的题目是当代艺术与服装,这似乎与之前谈到的保护传统文化是不同的线索。请您谈谈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袁仄:之前我也说了保护重要的还在与今天生活的切合传承,最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对待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作为源头给我们的启发。我们对待传统缺乏关怀,对待现代艺术又缺乏了解。当代艺术领域近年来发展得非常好,你可以不从事这工作,但可以有个胸怀接受;可以不懂,但要大致知道一点。两者不可偏废,中国巨大的艺术家群体和我们的服装产业不能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