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0 15:17: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策略

篇1

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气氛的创设。

这就要求教师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师应当改进传统意义上的写字教学模式,进而使得写字教学趣味化。(1)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书写练习制订规划,且要监督学生的书写,无论是从书写的结构、书写的标准,还是笔顺的对错,都应当进行认真的指导,进而使学生写出的汉字更加规范。(2)教师可在班级内开展写字比赛,且要借助班级栏目等平台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加以呈现,进而鼓励学生写好字。(3)教师可建立书法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沟通写字经验的平台,这不但有利于写字教学,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通过实施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到写字的重大意义,最终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写字。

二、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与姿势

写字这项活动是非常精细的,它要求腕和手的有效统一,在学生动手写字的过程中,他们的运动、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会受到刺激,从而促进学生小脑和大脑的协调发育。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习惯,才可以更加端正地写好字。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执笔自然和坐姿正确。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活泼好动,自身未能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姿势,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讲,务必立足于学生的现状,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习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写字教学,留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习惯和姿势。此外,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考试卷与作业上写字的时候,确保干净和整洁,

要求学生时时刻刻注意写好字。当然,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教师进行细致的规范和指导,在教学的一系列环节当中渗透写字教学。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高度重视写字教学,在将来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有效的写字教学策略,使学生写出的汉字更加美观、规范和正确。

篇2

1.引言

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新课改的主要关注对象,而如何在课堂教育中开展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当今时代,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只有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引导性教学,同时充分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发散思维、逻辑观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是新课改的重点实践对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科目,下面通过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拟为丰富我国有效教学理论、促进我国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2.有效教学的概念

教育界对有效教学的定义为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学效率,换言之,就是指课堂教学质量高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坚持以高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发展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步。

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制定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实现的方法,教学目标需要切合教学实际,目标过高无法实现,目标过低会使学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会将目标制定得不切实际。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教学大纲的要求是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理解甚至是背诵,背离了课纲要求[1]。

3.2学生学习被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却开小差,只有少数学生在认真听讲,这就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存在思维误区,对于知识点接受混乱,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3师生缺乏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忽视学生的存在,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师生没有交流,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师生双方都是很不利的。老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对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及时向老师提出来,双方没有交流,教学过程产生脱节,教和学是一个整体,一旦分离,就势必影响教学效率。

4.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4.1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有效教学的教学观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有规律的教学。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学习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4.2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讲授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地讲解进行课堂教学[2]。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善现状。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自主学习的情境,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形象的、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或者引用一些生活中的经历,让学生进行自由大胆的想象,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文。比如教学《桂林山水》、《济南的冬天》等借景抒情类的课文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4.3增加师生互动交流

语文课是一门需要理解的学科,而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师生要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要求学生分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并提问,教师再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重点讲解,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和老师都融入到课堂讨论中,对课文进行全面分析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5.结语

有效教学是一个全新的、综合的教学方式,它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在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篇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快乐地识字,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体参与意识等方面展开研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语文识字,在识字过程中获得乐趣。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识字多少和快慢不仅影响读、写能力,还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识字阶段,小学生通常以读、背、记、写为主,由于识字量大,内容比较枯燥,有的小学生学得非常辛苦,但往往识字效率不高,导致他们对学习汉字缺乏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在识字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指导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个至1800个,其中800个至1000个会写,充分坚持认写分开、多识字少写的原则。现在的小学生上学早,刚进入学校就接触大量汉字,导致他们难以消化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特点,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组织形式转变太快,给学生造成压力,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没有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仅根据教师的讲解掌握汉字形、音、义,被动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学习汉字的意识。汉字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结合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克服畏难情绪,主动接受汉字学习。

二、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一)探索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识字教学中,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但识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应拘泥于一种,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需要选择。

1.字谜识字。

低年级教师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比如,教学“碧”时,某教师编了这样的谜语:“白先生和王先生同坐在一块石头上。”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教师还鼓励学生根据汉字特点,自己动脑筋编字谜帮助识字。

2.实物识字。

对于一些仅从字面上解释,学生很难理解的名词,可借助实物,使学生既理解字义又激发兴趣。比如,教学“禾”时,教师拿了一株稻穗,并讲解了“禾”的演变,这样,学生对“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就记住了“禾”字。

3.生活中识字。

识字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宽识字渠道,提示他们在生活中识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尝试认识食品包装袋上的字,墙壁上的标语等。

4.表演识字。

对于动作的词,可以用动作表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字义,比如,教学“拍”时,我请几位学生拍皮球,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枯燥的识字教学充满了乐趣。

这几种识字方法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识字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课堂教学的模式。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根据班内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找出自己会认的字和不会认的字,不会认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样变换角色,让学生自主识字,学生更乐于接受。

2.教师进行适时灵活的指导,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课堂中提出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让学生相继回忆,并在日后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如教学生“雷”一字时,提问学生“用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个字”,学生会回忆生活中关于“雷”字的词语:雷声、雷达、雷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到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

3.进行准确积极的评价,巩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准确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每一次学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反思自己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每一次总结和表扬,对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激励,都是一次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主动参与课堂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两大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汉字,锻炼学生识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月萍.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兴趣[J].文教资料,2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