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5:21: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平衡的作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效应,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其影响比自然因素在频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围上要广得多。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影响人类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和避免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植被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平衡干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破坏规模最大和后果最严重的莫过于天然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森林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破坏了这个基础,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瓦解,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如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历史上植被繁茂,土沃水丰,有过灿烂的古代农业文化。但当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竟把森林砍光了。由于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水分的场所,经历久远的年代,现已变成荒芜的不毛之地。目前世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称,1990年以来全球每年大约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由于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其所造成的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现在世界沙漠化面积每年扩大600万公顷以上,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47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森林资源的减少,长此以往,将危及人类的生存。拯救森林,维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的当务之急!
2.对引进物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考虑不周
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是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一定区域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情况下输入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是一定的,在生物群落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数量。每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置,并起着特定的作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引进的外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没有位置,结果将不能存在,或者由于没有控制因素而发生该种群大量爆发。这样必然使另一些物种受到抑制,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因此,引进物种不当,常常破坏自然界的协调与平衡,导致人们预想不到的恶果。如1930年美国为制止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引进葛藤生长,50年代中期,已繁生有七千万株葛藤,这对于防止水土流失、饲养牲畜、美化山坡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当地对葛藤的环境阻力甚微,藤条一天可生长30厘米,一株葛藤主根有三百多磅重,长出四、五十个主枝,枝叶繁茂,很快排挤了其他植物,而且在它占据的地方使其他植物干枯而死。其全盛时期在美国南部覆盖了700万英亩土地,成为无法收拾的怪物。农场主不仅不再种植它,而且要想尽办法铲除它。如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后被列入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名录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被人们形容为“生态杀手”、“霸王花”,其表现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据上海植物专家统计,几十年来该花已导致30多种乡土植物种消亡。又如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学名风眼莲,别称水浮莲)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酿成了我国内陆水体最大的“绿色污染”事件,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这类因引进的物种而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生态学知识造成的。这些教训告诉人们。在引进物种的问题上也应按生态规律办事。
3.建造的大型工程设施不当
现今人类拥有巨大的生产力,应用科技的巨大力量使改造地球面貌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如各种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铁路和公路兴建、大型矿山特别是露天矿藏开发等,都在引起生态条件日益剧烈的变化,其中有一些变化对人类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后果。如埃及的阿斯旺水库大坝的建设已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后果:水坝后面的大水库纳赛尔湖渗漏和蒸发严重,湖水消失量比原计划多两倍以上;大坝挡住了肥沃的淤泥,使下游土地年复一年地贫瘠化;河中营养物质的减少,影响了尼罗河三角洲渔业生产;由于减少了尼罗河泛滥,使沿河土壤中的盐碱得不到冲洗,土地盐碱化越来越重;大坝建成后还加剧了吸血虫病的传播,使灌区普遍流行血吸虫病。鉴于此,人们在兴建大型工程之前,要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工程建设对环境及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的改变朝有利于人类方面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4.现代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生态平衡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
人类群体(社会)与其生态环境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生态系统,构成了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它是既有生态的自然属性,也有生态的社会属性,还有生态的经济属性这样三重性质的客观现实存在。生态的自然性或自然生态,是生态关系(系统)的自然存在状态,如与人类群体相依共存的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等等。生态的社会性或社会生态,它是生态关系(系统)的社会存在状态,如人类社会创建起来的实业生态系统、运载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民居生态系统、军兵生态系统、管控生态系统等等。生态的经济性或经济生态,它是生态关系(系统)的经济存在状态(是社会生态的又一重要形态),如生态经济领域的生态生产力系统、生态生产关系系统、生态资源配置系统、生态经济基础系统、生态经济效率系统、生态经济价值系统、生态经济流通系统等等。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全人类参与的全球生态(地球生物圈或生态圈层次),还是部分人群参与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生态层次),都被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者被归纳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之中了。
(二)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
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自然是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三大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的协调同步发展即协同发展了。显然,这里的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其中包括社会生态的系统协同发展、社会生态的时间协同发展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协同发展等诸方面的协调同步与统一运作。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平衡论
社会生态研究阐明,社会生态系统只有达到并维持其平衡状态即进入社会生态平衡时,该系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协同发展。否则,协同发展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一)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平衡态
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大体保持均衡,从而维持着该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这个社会生态系统便达到了生态平衡的状态,亦即进入了社会生态平衡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旦由于物资、能源和信息的供给,所生产出来的各类产品,根本满足不了全社会的需求时,该社会生态系统就进入到了供小于求这类社会生态的失衡状态;反之,当物能信息的供给所生产出来的各类产品,远远超出了全社会的需求时,该社会生态系统便进入到了供过于求的另一类社会生态的失衡状态。德国功勋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将一切“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统称为“自组织着的系统”。那么,何以并无外力作用,系统却能自我组织起来呢?这显然是因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即各子系统之间“通力协作的结果”。社会生态系统就是这种“自组织着的系统”,它的各组成要素即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无需外力的作用,而是靠自身的“互相协作”或“协同工作”,就能够不断地自行产生即“自组织”起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的“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不言而喻,这种人类社会生态平衡的系统状态,就是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平衡态。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平衡论
1.系统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们的物资、能源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就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均衡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只有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统统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态而不是生态失衡状态时,各个子系统之间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任一生态失衡的子系统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子系统一道协同发展的,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2.时间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时期内,其物资、能源和信息输入与输出,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达到了生态平衡态而不是生态失衡态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以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方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生态失衡的某历史发展阶段,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起协同发展的,从而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3.空间协同发展与社会生态平衡。为了达致社会生态平衡状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空间拓展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其物资、能源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系统状态,亦即社会生态平衡态。当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空间拓展状态,都达到了生态平衡态而不是生态失衡态时,各空间拓展状态以至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方才能够实现协调同步地均衡发展即协同发展。否则,生态失衡的某空间拓展状态是断然不可能也无法与生态平衡的其他空间拓展状态一起协同发展的,从而自然也就没有社会生态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了。
三、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哲学
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不仅和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念及自组织平衡态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社会生态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经过升华,将会不断地丰富与深化社会生态哲学,而社会生态哲学对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则将发挥指导作用。
(一)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认识论
生态系人即身处生态系统中的人,它们和社会生态系统,分别成为社会生态研究的认识主体(研究者)和认识客体(研究对象),并且构成了社会生态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正是这对认识论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协同运作或协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态认识,能够沿着社会生态实践社会生态认识再社会生态实践再社会生态认识的正确路线和方向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下去。不言而喻,社会生态认识论正是生态系人对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必然结果,亦即生态系人与社会生态系统这对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不断协同运作即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社会生态协同发展论在向唯物主义认识论升华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生态认识论的指导。
(二)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辩证法
社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成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态系统还存在着各子系统之间协同运作的自组织矛盾运动,它成为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
1.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这样两种基本的辩证关系:前者是人天关系,后者是社会关系。然而,无论是人天关系还是社会关系,它们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达到并维持其和谐共存的相关性或相关度时,才是良性循环的最佳相关性或度,由此方能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正因为如此,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辩证相关性或度,便是其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否则,社会生态系统就根本不可能协同发展。
2.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互相协作,进而产生出新结构和新功能的系统,不就是哈肯所发现的“那些在没有外界干预下获得新结构的系统,即组织着的系统”吗?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协作即自我组织,也就是该系统“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正是这种内在“协作”即“自组织”的矛盾运动,成为了社会生态系统“一切运动和生命力根源”,自然也就成为该社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这一“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亦即动力源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