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七年级地理教学故事

七年级地理教学故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3: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七年级地理教学故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七年级地理教学故事

篇1

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教学实际加以选择,也可以自己设计。这说明“活动建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有55条。这些“活动建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地理阅读视听活动、地理游戏活动、地理制作活动、地理观察演示活动、地理情境模拟活动、地理信息收集交流活动、地理设计创作活动,以及地理课外活动等类型,涉及到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各个领域,对于改革陈旧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利用好这些“活动建议”呢?下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对初中地理“活动建议”的教学进行了研究。

一、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地理课程标准相结合

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它传达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传统的地理教学,只要求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它目标则无法实现。现代地理教学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努力达到“标准”的要求。而“活动建议”是帮助教师从传统教学方法转变到现代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理“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是由教育专家、学者编写出来的,它对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有指导意义,大多数“活动建议”包括有标准要求。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时,我事先安排学生仔细阅读七年级上册地理P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一文,用课前10分钟,每组选一位学生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然后用5分钟让学生回答P37页的问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魏格纳的观察、发现的探索精神;”有的说:“要学习魏格纳坚韧、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通过这一活动过程,既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地理“标准”和“活动建议”,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二、地理“活动建议”,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蓝本,是各种考试的重要依据。地理课本是专家、学者根据“标准”编写出来的。“活动建议”是地理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何把“活动建议”与地理课本有机结合呢?

根据我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结合。

课前活动,教师要事先把活动要求、活动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预习教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活动,适用于新授课的导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引领学生向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如:我上七年级地理上册P19页“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提前一周要求学生从家里、电脑里搜集各类地图。上课前,学生把搜集到的各种地图贴在教室后边的墙上。我说:“同学们,你们把搜集到的各类地图展示出来,很好!老师表扬你们!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课中活动,主要是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活动所需的有关材料。如:七年级地理上册P4-5页制作地球仪,学生准备的活动材料是: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示范制作,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评比,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议,让学生自己改进。

课中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成游戏。如:教学生看地图,怎样学会辨别方向。“有的地图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为了让学生牢牢记住地图上的八个方向,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十字,在十字上标出方向,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起立做游戏,左手中指往上指,口中说“上北”,左手中指往下指,口中说“下南”,左手中指往西指,口中说“左西”,右手中指往东指,口中说“右东”,右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北”,右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东南”,左手往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北”,左手往前再击掌一下,口中说“西南”。

课内活动给学生带来了知识和乐趣,那么,课后活动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课后活动,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对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如:让学生搜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5种地形景观的照片,参观农村聚落,了解民族习俗,开展防震、防泥石流的演练活动等。

不管开展什么活动,都不能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为游戏而游戏,一定要紧扣“标准”和教材,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时间,认真组织,及时总结评比,这样才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

三、地理“活动建议”,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村初中生,个别差异很大,智力水平也不一样,眼界不够开阔,知识储备不足,但他们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使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整合,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地理课堂。

农村初中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适合开展地理计算、绘图、阅读视听、地理制作、游戏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争当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员”、“观看地理录相”、“角色扮演讨论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等。

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虽然比起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地理活动教学方面的设施还很少。教师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就地取材,为开展地理活动创造条件,活动中多多融入现代教育的元素,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论

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当代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学习,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理解《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的意义和价值,把“活动”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活动化,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蔡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有效对策[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20.

[2]曾学平.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反思[J]. 中学教学参考. 2012,33.

[3]陈亚平.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J]. 新一代:理论版. 2012,10.

[4]旦珍. 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教师. 2012,9.

[5]郑永周. 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1.

[6]吴寒.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9.

[7]勒春雷.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2,21.

[8]王昭懿,唐勉.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 新一代:理论版. 2012,7.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35-01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巧引歌曲。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2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3.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3.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而传统教学方法表现这些概念、过程和原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

篇3

在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为,从而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钻研的程度上,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内在需要,也就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因此,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新颖趣味性提问

新颖趣味性提问,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探究心理,进而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他们的求知欲由潜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他们学起来兴趣盎然。例如:讲授“日界线两侧不同的时间”时,我先讲后问:“有一个快分娩双胞胎的孕妇从上海去美国的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男孩,但先生下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些对地理不感兴趣,恹恹欲睡的同学,也精神大振眼珠急转,急想弄明白这是什么回事。在堂上偷偷做其他科练习的同学,也急忙丢下手中的笔,急看“图1—2世界时区”(地理七年级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想弄清其中的奥妙。

2.借助直观提问

通过地理教具的演示,或借助课本的插图等,让学生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经过自己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将地球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圈是哪两条构成的经线圈?”不少同学回答为0°与180°经线。我马上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20°W和160°E两经线,并用红笔标出,看看它们经过的陆地和海洋的实际情况。然后我再问这个问题,他们回答都对了。由于借助直观提问,他们也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觉得很有趣。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他们很快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如:我指导同学复习“东西半球怎样划分”时,有些同学又忘记这个内容了。我就让他们看课本插图“图2—16”(地理七年级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借图贝贝和玲玲的说法是否正确。他们觉得很有趣,争论不休,最后达到共识:贝贝的说法错,玲玲的说法对,从而知道了我提出的问题了。

3.生动的教学语言

3.1用诗歌来描述地理事物。诗歌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例如: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谷之幽深、水流之端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

3.2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地理别称具有把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线”——拉萨;“雾都”——重庆;“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

(3)使用抒情的文字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是曼谷时,让学生知道,把它译成汉字,是名字最长的首都,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讲解世界的宗教时,可讲印度人与牛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编造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名称,便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两湖两广两河山,二江宁青甘陕、云贵西四上北天,重内台海福吉安”(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西、广东;两河山: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二江:江西、江苏;宁:宁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