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叙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我想,这是一个大命题,我不可能完成这本巨著,但我可以抛砖引玉。
2014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里的作文训练系列,有一部分是思维训练。如七年级上册“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 抒真情”“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七年级下册“写人要抓住特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八年级下册“说明要抓住特征”“学会说点道理”等。我们要好好利用,做好训练。
只有这些估计还不够。
温儒敏先生说:“阅读不一定指向写作,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只要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读得多了,语感和思维能力都有所提升,语文综合素质上去了,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提高。”“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是人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
王大绩老师说:“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提高他的人品和生活品位。他水到渠成获得高的成绩,这是我们希望的。”“在生活里,通过每节课,一个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以育人为主。”
温先生,王老师,高屋建瓴,英雄所见略同。
我想说的是,是否可以从审题开始训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思维的深度。
中招考试写作文,第一步是审题。
先讲命题作文。各省的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难度。例如2014年上海中考作文题“这里也有乐趣”。关键是一个“也”字,它的言外之意:一般人认为这里没有乐趣,或者我以前认为这里没有乐趣,但后来或现在,我发现,这里也有乐趣。有一个学生写小河边也有乐趣。这行不行呢?我认为不太好,小河边,流水潺潺,芳草鲜美,小鱼游泳,蝴蝶翩翩,多有趣啊。这是公认的。与题目中的“也”不符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后院的荒草园,多数人认为没乐趣,但少年鲁迅却可以在这里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可以按斑蝥,其乐无穷。三味书屋,更是枯燥无味的地方,但少年鲁迅可以找蝉蜕,描绣像,也有一点乐趣。审题时,要发散思维,不要思维定式。
审题之后就要选材,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素材,走一步,再走一步。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只是走一步,选材雷同,百分之五的学生再走一步,选出新颖的素材,有意义的素材。例如,月考作文题“珍惜你所拥有的――”,多数学生内容一般,认识不深刻。只有个别学生写得较好。有一个学生写珍惜拥有的幸福,大意是:“以前妈妈好好的,为自己洗衣做饭,自己习以为常。后来妈妈突然病了,要瘫痪,我们看了几家医院,效果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同学的妈妈也是这种病,在某家医院看好了。我忙去问清楚,去了那家医院给妈妈治病。效果不错,在家治疗时我天天给妈妈按摩。后来妈妈康复,又可以为我洗衣做饭了,我突然明白这就是幸福,我要珍惜这种幸福。”这位同学的思想认识深刻,他的思维有深度。
再讲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在中考中占半壁江山。2014年高考,全国十八份语文试题,全部采用给材料的写作题目。温儒敏先生说:“突出的一点,是回归理性,看重思辨。大概有90%的作文命题都侧重考察理性思维能力。”上周五,我给学生出示了河南省2011-2012年中考材料作文试题,让学生先拟一个作文题目,结果只有少数学生的题目符合要求,多数学生的题目不恰当。估计部分学生没有读明白材料,更不知道材料的寓意是什么。说到底,还是思维能力不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运用读本中的资料。既可以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弥补教材的某些缺失,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读本资料同课文的对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利用《语文读本》同教科书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不但能增加初中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与把握课本和读本文章的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作者展现了对北大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对于普通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十分抽象而遥远的。因此,我们将语文读本中王海桐的文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文章拿来,同《十三岁的际遇》进行对比,从而很容易的发现两篇文章的不同,并让学生深刻记忆和把握。
具体的对比如下:在《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中,田晓菲回忆了自己同北大的渊源关系,“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侧重于自己北大两年的生活和学习,从而表达出对北大的热爱与称赞,也描绘出即将离开北大的依依不舍,以及离开北大后对今后生活的渴望。而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王海桐只用很少篇幅写了几句对北大的向往,通篇文章主要写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从幼儿园到高考的求学过程中,面对压力、竞争等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所产生的疑惑以及思考。正应了作者那句“注定我永久的挣扎和反抗”,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向直抒胸臆,从而给我们勾勒出一个为了求学北大而努力进取的学子形象。
经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到我国高等学府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从而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刻苦求学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更加明白该用怎样的心态去学习,以及今后会面临怎样的坎坷之路。
2.发挥读本对教科书的补充功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语文读本》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补充资料,也是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重要工具。通过将教材与其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语文读本》中的很多文章是对以教材所选课文的进一步拓展和适当延伸,它完全可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种补充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语文教师决不能将《语文读本》拒绝在课堂之外,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设计,弥合“教材”和“读本”之间的鸿沟,打通两者的壁垒,充分发挥语文读本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七年级上册的《三峡》,郦道元用16个字对三峡的秋景进行了描绘:“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声,哀转久绝”。这种描绘方式在我国现代叙事手法中,几近绝迹,所以无论景色描述或是用词习惯,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用现代白话文文章进一步对三峡进行描述,从而让学生能够简单而轻松的理解三峡景色。《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方纪的《三峡之秋》和八年级上册萧乾的《初冬过三峡》都可以作为对教科书中《三峡》景色描绘的补充材料。
在《三峡之秋》和《初冬过三峡》这两篇文章中,《三峡之秋》主要描绘了在中秋三峡不同的秋景,从而将三峡的风光以色彩鲜明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初冬过三峡》,则是萧乾初冬经过三峡,亲身所见、所闻。他主要渲染了三峡的云彩、山峰和水势,通过这些见闻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初冬三峡景观,同时也赞扬了人民征服自然的勇气和谋求生存的本领。
经过这两篇语文读本文章的补充,在让学生感受到三峡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感受到三峡各种季节的美丽风光。
二、读本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让学生自行对《语文读本》进行阅读,就是将自主的课外阅读权交还给了学生,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读本文章的阅读,使其自行地对教科书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做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可以促使教学时两者相辅相承,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读。
当然,这种让学生去自己阅读、自行学习的方式,也并不是对学生完全的放任自流。我们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或进行问题指导等。例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的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学生提点和指导。对于那些较为重大或普遍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单独辅导和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最后当学生进行完自行阅读和理解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情况进行检查,一直到学生们把所读的文章读通、读懂为止。
采用何种导入方法更有效,当因人、因文而异,切不可死搬硬套。
一、根据文章体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设计课堂导入
1.叙事类文体,抓住文中的主要事件或情节作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
教师通过温情脉脉的语言、诗情画意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来极大地激发学生心底里最柔软的情感,让学生能够贴近课文的感情基调,融进教学情景。以最恰当的精神状态获取新的知识。这种导入方式,层层深入,逐步挖掘,不仅能营造学习情绪氛围,促进师生感情的沟通,而且能化解学生对教学的抵抗情绪,使学生从心底里流淌出对新知识的渴望、对课文的亲近之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背影》一文,在播放了一小段《父亲》的歌曲后,我们这样设计导语:“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子情”,回顾你的成长之路,父母为我们呕心沥血,辛苦操劳,付出一生,何等伟大。今天,让我们来看看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怎样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父爱的?
诸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落了》《最后一课》《社戏》《猫》等叙事类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2.写景类文体,从描写层次、描写角度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来设计导语
如,《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其最大特点就是抓住不同的事物多侧面地进行描绘,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福主要画面,赞美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实际教学时,我们采用分组分节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导入: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
诸如,七年级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秋天》《钱塘湖春行》《天上的街市》《静夜》等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3.说明类文体,教学应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来设计导入
如,《苏州园林》是介绍多景点的说明文,可以先播放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图片,然后从苏州园林特点入手来设计导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更值得我们去欣赏,它景点众多,设计也颇具匠心,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门窗图案、油漆色彩都很讲究。今天,让我们拜读叶老的文章,去了解苏州园林建筑群的整体特点。
诸如七年级教材中的《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等文章,可用此法。
二、根据实际学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导入
1.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课,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合的导入
如,我曾带的两个平行班,A班学生男生多,有点偏理科,不善言谈。B班学生活跃,发言积极。在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不同的导入方法。在B班采用“情景剧表演法”导入,课前请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排演课本剧,在表演完后请其他学生评价,在你演他说中,发挥了学生爱说好动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A班,我采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我先给学生讲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请大家动手算算,假如他能活67岁,他这一辈子要换多少件衣服?他有打理朝政的时间吗?他会遇到怎样的事情?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种导入,发挥了学生爱动手计算的优势,避开了他们不善言谈的不足。
2.不同的老师上相同的课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如,同样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校一位女语文老师充分发挥她善于激情演讲的优势,从课题中的“仙湖”一词入手,激情描绘,继而转入“消逝”一词的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美丽的罗布泊“仙湖”,为何“消逝”了?效果良好。
总之,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创造。所以,新课程标准下好的语文课堂导入,应该是既求趣,又求真,还更求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