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6 09:52: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经济增速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从经济走势看,2012年一季度增速为3.0%、上半年增速为7.0%、1-9月为9.0%,经济在一季度见底后,实现快速回升。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首先,国家级数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云计算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明年先后投入运营,目前中国电信一期项目已封顶,百度、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将落户云计算产业园。其次,以香港浩源碳纤维、金三角塑料光纤、F12高强有机纤维、银宏干细胞、中环光伏二期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生物技术项目,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比较高,成长性又非常强,可能成为“成长型巨人企业”,产值可达十几亿乃至几十亿。
二是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及时启动了远期100平方公里、近期为2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建设,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已试生产,TCL和创维升级扩能搬迁、广银铝业等项目推进良好。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意总部基地、煤炭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加速发展,万铭总部广场、西蒙奈伦广场、伊泰中央公园等一批总部项目,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二期、北方物流总部等一批亿元以上现代物流项目,海亮二期、金宇新天地等6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加紧建设。
(二)供给恢复增长势头强劲,需求增长较快
2012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2.1%,较一季度、上半年提高19.1和7.3个百分点,恢复增长态势明显。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投资增长强劲。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8亿元,同比增长28%,为近几年同期最快增速。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4.9亿元、161.5亿元和701.6亿元,增长43%、3.9%和33.7%;工业投资完成151.85亿元,增长2.6%。二是消费市场稳中趋暖。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9.8亿元,增长13.9%,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三是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3.7亿美元,同比下降17.3%,较1-8月收窄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6.6亿美元,下降20.8%;进口额7.1亿美元,下降13.8%。
(三)财政收入放缓,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012年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1.93亿元,同比增长4.4%,分别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8.7和9.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继续放缓。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1-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351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130元,同比增长16.4%。
二、呼和浩特市2013年经济展望
(一)关于2013年经济走势预测
2001-2011年11年间,呼和浩特GDP平均增速达到19.9%,保持了高速增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在11年间,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7年高速增长阶段和2008-2011年中高增速阶段。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速高达23.6%,2008 -2011年4年间平均增速回归到13.6%,尤其是到2011年更是回落到11.3%。呼和浩特经济增速可能与国家和的走势基本吻合(见图①),正处在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型的时期。
图1 2001-2011国家、自治区、呼和浩特经济增速趋势图
通过上述2001-2011年期间呼和浩特经济增长特征分析,针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不确定因素,按照不同环境和政策力度设计可能的情景,存在两种经济运行情况:一种情况是2013年GDP增长15%以上的高速增长,其实现概率在70%左右;另一种情况是13%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其实现概率在30%左右。
1.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世界经济向好的预期发展,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经济触底回升态势明显,社会投资和消费信心及时提升,中石油、石药、TCL、创维等大企业达产,工业恢复增长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以上的增速;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工业投资回升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8%左右;居民消费预期信心较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在17%以上,2013年GDP增长15%左右。
2.中高速增长: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世界经济形势持续疲弱,国内经济增速回升较慢,呼和浩特工业较2012年温和回升,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平稳。在此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3%左右的增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5%左右;居民消费预期没有明显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6%左右,2013年GDP增长13%左右。
(二)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将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增长率可能略高于2012年,其中欧元区经济有可能摆脱衰退,实现微弱增长。尽管如此,全球总需求依然不足,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放慢到潜在增长率以下,加上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增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 2013年的国际经济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外部环境好转期望不能太高,外需低迷态势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
2.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制定了“把稳增长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的调控目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目前公布的前三季度情况来看,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说明前一阶段采取的微调预调措施已经收到一定成效,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到筑底企稳转变。例如,近期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2%,中国制造业PMI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滑之后,终以连续两个月的反弹重新回到了扩张与收缩的50%临界点之上;工业生产触底企稳,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9.2%,比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9月份消费增长14.2%,比8月提高了1个百分点;1-9月投资累计增长20.5%,比1-8月回升0.3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长9.9%,比上月回升7.2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略高于7.5%,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7.7%。随着今年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会延续企稳回升的态势,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在8%左右,持平或高于2012年的水平。虽然目前经济增长触底企稳初现,但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下行的风险。
(三)2013年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结合现阶段呼和浩特发展特点,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既有较多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艰巨。
(一)有利因素
1.国内经济触底企稳,稳定了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呼和浩特外部需求扩大,能有力拉动呼和浩特电力、化工等产业的增长,同时也会刺激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从2012年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看,触底企稳的态势还不稳固,国家“稳增长”的刺激政策不会退出,将更加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这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对光伏、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利好,同时也有利于重大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推进。
3.自治区保增长措施深入实施
我区已出台的扩大电价补贴范围、实施电力综合政策、建立部分工业产品储备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鼓励重大建设项目采购区内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加大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将会继续深入实施,对促进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4.内部发展空间较大,增长动力较强
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服务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加上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大,将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二是2013年随着中石油、TCL和创维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的效能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三是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首府,人口积聚能力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升级加快,内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能有力的支撑经济增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还存在下行风险,可能对呼和浩特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的影响。二是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对产业发展制约力度加大,特别是水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原材料、人力、物流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造成企业利润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三)实现“双保”及2013年目标的支撑措施
1.大动作的带动作用
围绕着推进城镇化,首府今年以来,力推四大动作:其一是城南打造10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其二是在城东全面启动白塔机场迁建工作,为城市新区发展释放100平方公里的新空间;其三是在城北实施150平方公里的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打造首府生态长廊;其四是在新机场周边,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空港产业区,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这四项重点工程及其配套的交通轨道工程的实施,将会产生非常大的投资,对实现保增长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2.大项目的推动作用
为补足工业短板,首府实施了重大项目带动工程。截至目前,今年重点推动的36个重大项目中,中国电信等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中石油500万吨炼油、银宏肝细胞生物、TCL、创维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型光伏材料及应用技术、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中石油500万吨炼油、TCL、创维各年产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大唐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香港浩源碳纤维合成项目已竣工投产。
3.大产业的促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本次危机正在随着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经济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未来一段时间由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金融、产业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挑战,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发展,如何为中国经济转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我想讲三个方面的想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同商讨。
1转型期必须树立国际战略眼光,加快实现国际化发展。
西方经济的停滞和衰落就是我们的发展机遇。本次危机使西方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内,遏制中国发展的能力已大大下降,这种特殊的历史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加快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面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的海外市场受危机影响,应该抓住机会,这是具有战略性的海外投资和收购,为中国经济建设发挥开源的作用。
2转型期必须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对企业来讲,不论是当前国内经济调整发生着转变,还是当前国际尚不明确的经济复苏形势都不可避免的为企业发展带来风险。对此,我们既不能畏惧风险,也不能盲目乐观忽视风险。要加强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做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做好前期的调研,建立海外经营和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
3转型期必须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变,提高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情况
(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受到美国次货危机的影响,全世界经济实体的增长速度都明显放缓。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额度较大,对国外经济的依赖较强,导致我国经济也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国际经济的降温,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极度放缓,同时美元的贬值加大了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
(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存在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其次是居民基本生活中的物价水平发生急剧变化;再次是进出口贸易形势严峻,针对我国的贸易壁垒较为明显;最后,需要关注到国内劳动力市场遇到较大冲击,待业人数增加和用工缺口之间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人数的变化
由于近十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正在以平均每年50万以上的人数总量急剧增加。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还将进一步增大。
(二)就业形势的变化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和人力资源数量较多,并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2亿到1.8亿之间,并且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随着企业全面转制、经济竞争加剧和经济调整步伐加快,众多国有企业和其他产权性质的企业通过进一步精简人员来寻求效益提升。
(三)就业渠道的变化
传统就业渠道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但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机构通过裁员和严格限制编制人数来达到精简高效的目的,对大学生的吸收效果有限。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今年的改革也造成不能吸纳过多的大学毕业生。以私企和外企为主的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从社会角度来看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深化体制改革,正确调整经济结构,从而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的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力度,鼓励并扶持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变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太合理的现象。
2.清扫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促进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要深化户籍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毕业生公平竞争的障碍,促进人才流动。
3.完善大学生就业鼓励政策和扶助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基层人才结构。
4.建立科学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适应就业市场化,强化政府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服务规章制度和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平台和就业服务内容。
(二)从学校角度来看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高校缺乏办学自和低效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相应改革。
2.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竞争力水平。过去的高校教育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高能力和高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3.加强就业教育,加深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各阶段的特点做好相关教育,改变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教育。
(三)从学生角度来看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心理状态,自卑、自负、从众、攀比等。大学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个人能力的培养:
1.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专业技能的养成则是目的。要求大学生要刻苦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基础能力。包括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掌握新知和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写作能力等等方面。除了用人单位看重这些方面的能力之外,基础能力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特殊能力。具体包括科研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艺术特长等大学生所拥有的某种特殊素质和能力。特殊能力的持有使得大学生具有附加值和升值潜力,成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翘板。
4.求职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认知和求职目标定位能力、抗挫折能力、招聘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应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课程、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的学习来获得,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