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化学变化现象

化学变化现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6:35: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变化现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化学变化现象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24-01

一、 研究背景

在平时的初中《体育与健康》(简称体育,下同)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部分同学具有“学习边缘化”现象或表现,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为更有效地开展对“学习边缘化”学生的科学研究,寻求有效的引导策略,我们选择了本校15位(男生7位,女生8位)体育“学习边缘化”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经体育组调查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形成相关的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实验分析、对比教学、课堂诊断、个案研究等手段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并积极探索引导策略、发展手段,并最终形成研究(引导)结论。

二、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相关性分析

1、概念界定

所谓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或问题)是指: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采取排斥或拒绝或逃避、存在着相对孤立并自我封闭的一种心理问题或现象,其行为表现为参与率底、被动学习、兴趣索然、成绩不佳、回避或抵触课堂等。

2、成因分析

学生出现“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如学生心理自我封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缺少兴趣、师生关系紧张等。具体如下:一是学生缺乏成功体验,弱化了学生的自信心理;二是师生缺乏情感交流,阻滞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课堂缺乏扶持意识,助长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四是教学策略单一僵硬,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五是教学评价固化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3、导引指向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具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引导,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参与情感,也能补充(或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体育成绩和课堂教学品质;不仅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体育课堂“服务于每位学生”的教学宗旨。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破解与引导,需要教师从师生情感、优化教学为抓手,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充分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习边缘化”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破解与导引策略

1、加强师生情感交融,有效开解“学习边缘化”锁扣

积极加强师生情感交融,这是破解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课堂教学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促发学生的参与、提升学习的情趣。

(1)人格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针对“学习边缘化”问题或现象的学生,如果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则会令这些同学“亲其师,爱其道”。

案例:李某因患有小儿麻痹症,上课时总是站在旁边看,不肯参加任何活动。在接触中了解到该生对参与活动和融入集体的渴望。于是我就经常和她谈心和鼓励,慢慢地她敞开了心扉,放下了心灵上的包裹。终于,在一次上“跨越式跳高”内容时,她说:“老师,我也想试试!”我兴奋地为她调整了高度,她的成功努力获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之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了各种体育活动中。

效果分析:教师以人格魅力改变着学生,使“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孩子逐渐走出阴影。可见,教师人格力量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宽容与关心;对于一些后进生或学习边缘化学生,因教师的人格可以改变自卑,从而重拾到信心。

(2)以情动情

情感是唤醒学生的最好武器。而深陷“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其内心最渴望地就是教师给予的一种情感给养和感召,通过“以情动情”,可让教师的真情切意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八(1)班某男生,他对体育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上课不注意听讲,训练不认真完成。后来我得知他小升初的成绩居然是名列前茅。现在其他科目都挺优秀的,唯独体育只能勉强及格。为了深入地了解他,我利用一个下午好好地与他谈心。起初他还有点防备,后来,他逐渐和我拉近了距离,也慢慢喜欢上了体育

效果分析:情感能直接对认知产生影响并与学习动机、兴趣、内驱力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本案中,教师正因为对学生充满着关爱,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唤醒学生的内在期待。

篇2

案例1:

师: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

生:12-5=7(只)。

师:幼儿园大班有30名男生和25名女生,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30+25=55(名)。

师:太棒了!你们真聪明。

……

案例2:

“直线和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画一画。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多少条直线?第二个环节,练一练。一颗钉子能固定一根木条的位置吗?如果用两颗钉子,能固定一根木条的位置吗?为什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继而引发行为上的偏差,最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淡化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的联系,即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上述两个案例都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如案例2的教学,教师设计“画一画”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习得指定的数学知识;“练一练”的安排是让学生掌握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如此设计安排本无可厚非,但对照“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之中,虽然知识是由学生操作后自己概括得出的,但对于为什么要操作、得出这个结论后有什么用处等,学生一无所知。

现象二:走“老路”也需穿“新鞋”

案例3:

教学“利息”一课时,许多教材给出求利息的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但自国家实行增收20%的利息税后,相关利息的计算公式就应变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80%”。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会有滞后于现实的可能,教学时应给学生讲清楚。

案例4:

教学“直线和线段”一课,教师作以下四步“生活化”的处理:第一步,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准备长条形挂衣架、钉子、榔头等物品,要求将衣架钉到黑板左上方的木质边框上,用来悬挂教室日志、点名册等物品。第二步,深入探究,分析讨论。教师提问:“用一颗钉子可以固定衣架吗?为什么要用两颗钉子来固定?”学生先四人小组开展讨论交流,再汇报讨论结果。第三步,抽象概括,应用规律。问题提示:(1)把挂衣架看成一条直线,把一颗钉子看作一个点,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呢?(2)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引导学生操作验证,并尝试用规律来解释)第四步,联想反思,学以致用。问题设置:生活中,运用“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原理进行安装的物品有哪些?运用“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原理安装的物品有哪些?教学实践表明,如此处理教材,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且充分揭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的价值之一在于应用数学,这与“生活化”数学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现行教材中编入了许多生活味较浓的实例,如“利息”“保险费”“税收”等,但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有些内容已不符合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及时修正教材,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数学信息,从而更好地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现象三:“强扭的瓜不甜”

案例5: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77-02

基础化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而课改已从科学素养逐渐进人“核心素养时代”。化学变化和能量守恒则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物质与物质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化学变化这一复杂过程。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理解为旧物质与新物质转化的过程,微观上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亦可以描述为最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化学变化和能量守恒两个视角分析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并通过新课标Ⅱ卷11题、26题(3)定的问题浅析学生在化学学科学习过程中自身素养的体现,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核心素养时代”,使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步伐。

一、2016年高考理综卷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能量守恒的能力分析

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建立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基础之上的,同时2016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对学生学科知识等能力做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实现学生知识、态度与STEM理念的有机结合,体现PISA科学素养评估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化学变化与能量守恒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中,从化学变化与电能、热能的相互转化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仅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之上,而且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综合考量,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的素养。

我们可以把物质转化过程比作是贮存在物质本身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抑或是热能、光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物质本身内部能量(化学能)被贮存起来的过程。释放能量和贮存能量的过程最终是为了保持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守恒。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需要很好的衔接,只有明白了其中的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个人学习品质。

二、2016年高考理综化学卷中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守恒

1.化学变化与电能

化学能与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比如化学能、电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原电池的设计使用,在物质相互变化的过程中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以理解为将物质本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电解池则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同样可以理解为将电能转化为物质本身的能量,是一个贮存能量的过程。因此,化学能是诸多不同形式能量的其中一种,是可以同其他形式能量进行相互转化的,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而变化的。

[例1](2016・新课标Ⅱ卷,11)Mg-AgCl电池是一种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的水激活电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负极反应式为Mg一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Ag++e-=Ag

C.电池放电时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Mg+2H2O=Mg(OH)2+H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具备化学学科知识,具有STEM的相关理论基础,在帮助学生奠定核心知识的同时对学生阅读题目和做题的方法进行引导,并且对知识本身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外延性具备一定的控制力。本题中涉及原电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判断,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从其本质到特征再次回到本质。

2.化学变化与热能

能量的转化是以物质转化为基础的。物质的转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热力学问题与能量守恒定律密切相关,尤其以盖斯定律的运用为重。

[例2][2016・新n标Ⅱ卷,27(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回答下列问题:

(3)①2O2(g)+N2(g)=N2O4(1) H1

②N2(g)+2H2(g)=N2H4(1) /H2

③O2(g)+2H2(g)=2H2O(g) H3

④2N2H4(1)+N2O4(1)=3N2(g)+4H2O(g) H4=-1048.9 kI・mol-1

上述反应热效应之间的关系式为H4=_____。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