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3 15:30: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公司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66-01
医药营销,已成为医药生产及供应链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决定了医药行业能否得以高效、稳健的发展。然而在当前医药行业中存在着各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降低医药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医药市场营销概述
1、定义
医药市场营销,主要是指医药生产公司通过市场营销业务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医药市场营销活动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基本概念、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导购及药学服务、药品价格、药品质量保障措施等。
2、特点
医药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患者导向。患者导向,主要是指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作为医药公司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医疗机构及患者的真正需求是开展医药市场营销活动的关键。
(2)目标市场。医药公司根据市场的细分策略,将市场进行细分为若干个特定需求的子市场,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市场作为营销目标,并为之研发特定的医药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3)整体营销。医药市场营销活动,更为关注所开展的医药营销活动所应用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策略,是整体营销理念的真正体现。
(4)利益前景。医药公司所开展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所关注的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获取的营销利润,而更为关注营销业务活动所能够获取的长远利益。
二、医药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一)医药产品自身风险
医药产品自身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医药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性差、进入市场时间不合理等原因以至于医药产品在市场中销路不对而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
1、 药品质量风险
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容易致使消费者对医药公司的产品产生不信任感,同样会致使医药公司面临着巨额的赔偿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医药产品质量好坏,是关系到老百姓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医药市场中由于医药产品种类过多,可替代性较强,竞争过于激烈,如果医药公司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则极其容易致使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困境。
2、 药品功能风险
如果药品的功能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医药产品的医疗作用,所适用的范围与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不相吻合,则极其容易致使医药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停滞不前。
3、 药品品牌侵权风险
医药产品品牌商标被劣质产品侵权所产生的营销风险。不法分子生产假冒伪劣医药产品时,不但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样对医药公司的信誉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医药市场营销过程中该如何联合监管部门开展假冒伪劣医药产品打击活动,保障医药公司的正常效益,对医药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药产品分销渠道风险
分销商作为医药公司所指定的特定销售人,通常包括各医药公司、个体医院及从事医药行业的个体等。在实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医药公司面临着以下方面的市场营销风险:
1、 分销商违约风险
医药公司必须防范的关键风险就是由于信誉问题等因素导致分销商不愿意继续履行医药合同而产生恶意拖欠医药贷款的业务情况,而致使医药公司的货款难以收回等。
2、 分销商亏损风险
在医药公司实际市场营销业务活动中,极其容易受分销商的信誉问题影响,并且假如分销商处于销售亏损状态下极容易致使医药公司款项难以回收,因此,防范分销商经营亏损也是医药公司市场营销活动务必考虑的关键内容。
三、降低医药营销风险策略
(一) 强化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医药公司市场竞争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从根源上控制营销风险则是最佳营销策略,而确保良好的产品质量则是维持良好医药营销的重要因素。因此,医药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及流通环节,都必须灌输风险理念,不断提升企业风险管控等管理内容。
另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引精英人才,从选料、工艺研发、产品生产、产品检验等各个环节努力提升自身的产品生产质量。并不断加快产品研发创新节奏,不断生产出与消费者需求更吻合的功能更为强大的医药产品,提升医药公司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
(二) 强化市场预测,做出市场调研活动
随着现代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效的市场调研活动是医药公司进行有效营销活动的重要基础,调研工作开展地越细,调研活动就越为准确有效,就越能够深入了解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实际行情,也就更能够有效地了解消费者真正需求,对本公司所生产的医药产品自然更有信心,所制定的医药营销策略自然更有利于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高度关注医药市场调研活动,认真细致地开展医药调研,避免凭借个人经营,过于直观地判断市场行情,以避免市场营销活动中不必要的损失。
(三) 完善规章制度,提供职员素质
统计数据显示,医药公司职员素质不高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医药公司市场营销各种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通过培训活动提升公司职员素质,所开展的员工素质培训不仅仅需要包括职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包括职员的道德修养等层面的培训工作。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及内外资形象,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利润,创造更好的企业价值。另外,医药公司还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公司的内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以不断激发职员的市场营销工作积极性,降低各种风险产生的概率。
(四) 加强分销渠道管理,完善购销合同
1、 完善分销商档案
医药公司的市场营销对象仅仅局限在“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范围之内,并且相关证件齐全。另外,对于频繁欠款的客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双方的合作关系,并可视实际情况拒绝发货。同样还可借助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
2、 完善购销合同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医药公司与分销商双方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务必清晰,相关细节也必须准确无误。而对于公司内部信贷信息内无历史信息的分销商,一律实行现款现货的策略,以最大化地规避各种市场营销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激烈,各个行业要想在竞争中不被丢弃,那就要靠企业自身的形象,对于医药公司来说,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那就要提高它们药品的质量管理质量,质量管理关乎到医药公司未来的前景,可见,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管理对于公司和人们的生命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现阶段医药公司药品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
1.我国法律不够严谨,不能够满足药品质量管理要求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内容,凡是从事生产或经营药品企业或医疗器械的机构,所拥有的员工必须是药物学方面的专业毕业,而且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认定才可以。在这方面,我们药品的生产和经营单位上做得非常好,在用人上必须要具有药师资格证书。但是在管理上还是有缺陷,我国的法律在药品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比如说药品的分发、采购、保管等方面要求没有直接性的要求,这就使很多不是药学专业和没有认证资格的人从事到这个行业中来;还有就是对药品的储存上,也同样没有什么硬性条件。
2.从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到位,缺乏依法管理的意识
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从药人员都有一个弊端,就是对药品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以及对药品管理知识的缺乏。严重的还有不是本行业的人士也参加到药物行业中来。我国的很多医疗机构中的作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弱。据调查分析,我国大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从药人员的药学知识及药学管理知识缺乏,药物法律意识淡薄。而且在工作中还不能得到系统性的培训,这就导致我们的药品质量管理不能得到规范化和安全化。
3.药品的存储与购买在着随意性
由于我国的医药公司的管理比较松懈,再加上从药人员的的责任心弱,所以,对于我们药品的管理上存在着随意性,这对我们医药公司来说等同于买了个地雷,随时可能引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医药公司在购进药品时,对提供药品的供应商要求不够严格,甚至有的供应单位连生产经营许可证都没有,这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医药单位从此进货。通过我们多次调查发现,二甲以下的单位在管理上非常的松懈。二是因为我国在药品存储上的没有硬性的法律条文,甚至有的医药公司缺乏一些硬件设施,比如说防虫、防冻、防污染等。这样导致从药人员很难区分哪些药品是合格的,哪些是不合格的。而且很多医药公司经常出现无方开药的现象。
4.药品分类不够严格
我国在药品名称上有严格规定,实行“一药一名”原则,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则不然,很多药品存在着同名同方或同名不同方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省级之间,甚至扩展到国家级之间。药品在名称上如此混乱,让从药人员在工作中很难把握。
5.我国药品管理中信息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我国很多的医药企业或单位在获知最新的药品质量信息上比较慢,往往都是国家把某项标准颁发后一段时间内,这些企业才获知,从而导致我们在执行上滞后现象出现。还有就是对于我国的进口药品质量标准长时间没有进行整理、修订、颁发,可能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产生。这些信息没有被第一时间获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以,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标准的信息查询台,能够为我们的医药企业等及时提供最新的标准。
二、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药人员的各项素质
为了保证我们医药公司更长远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提高我们员工的各项素质,包括药品知识、药品管理、服务态度等。作为医药企业或单位应当在用人上要严格把关,并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不仅如此,各医药企事业单位还要有规律的对员工进行各项素质的培训及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员工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为了提高从药人员的法律意识,我们也要对所有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只有具备了高素质和高技术的员工,才能把好我们药品质量关,才能真正的使我们的医药企事业发展的更长久。
2.完善我国药品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我国在药品质量管理信息方面存在着不足,不能够及时的将医药信息很快的传递给各医药单位,所以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健全的药品质量管理信息查询台,让我们所有医药企事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第一时间内实行最新标准。
3.加强我国药品的监督与管理制度
药品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制定严格的药品质量管理条例,并且要时刻监管各医药单位是否在实际中执行,真正的做到统一管理的标准,并要求严格执行一药一名的原则,并且对药品的分类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药品质量管理更加的规范化。
4.增加药品生产单位对药品质量标准的认识,提高药品质量
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制度,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对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我们作为此项标准的执行者,一定要严格遵守标准,严格执行。扭转我国现阶段药品质量管理不良的局面。
5.完善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在编制和执行上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需要我们再次进行完善和严格的执行。在编制药品质量标准时一定要考虑全面,不能让人们又空子可钻,而在质量标准执行上,更是要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并随时关注其执行的效果。同时,对于我国一些质量标准的修订,要缩短审批与修订的时间,以免影响我国药品质量标准的执行。
结束语
药品质量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医药公司的发展,它与我们千千万万人的人身安全更是息息相关,可见,药品质量管理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在进行药品质量管理时,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法律条文,按照质量标准体系等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药品的质量,才能为我们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李野.药品质量管理的特点[J].中国药事,2010,(10).
[2]刘丽风.关于药品质量管理措施的探讨[J].求医问药,2013,(01).
2009年一季度全球共发生了14宗医药公司间的并购交易,交易总金额达到1125亿美元,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金额的48.6%。相比之下,2008年全年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并购交易64宗,交易金额仅有307亿美元。
井喷的动因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的“井喷式”增长?
此次金融危机中,生物医药行业遭受的冲击较小,医药公司的自身生存发展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并购活动往往是由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已经不能为继,这一类的并购被称为“危机并购”,而“正常并购”会在危机时期大幅度萎缩。危机时期企业保全自身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并购了,如果强行并购,最后很可能两败俱伤。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弱周期性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这就为医药公司的并购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性,这是医药公司能够利用当前低廉的融资成本进行并购的重要前提。设想在一个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巨大冲击的行业,即使企业有很强的并购意愿,并购资金的提供方也会因为行业衰退的原因而拒绝提供并购融资。
另外,生物医药行业近期并购活跃度激增,很大程度上是受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驱动。药品专利权是医药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药品专利权到期(或即将到期)使得许多公司都面临着销售额大幅下滑的压力。医药公司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新的药品专利权,或者通过并购来提高药品销售的市场份额,如此一来,即使药品专利权到期,也能帮助这些药品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垄断地位。
除了这一重要原因之外,化学医药公司转型为生物医药公司,提升医药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整合资源以降低成本等因素,也是导致近期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我们认为,这不是主要因素。
医药专利权
美国的医药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医药专利法案通过后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内的大型医药公司获得了一批药品专利权,这些专利权在过去的30年中成为了这些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相关公司也因此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
然而,在获得了垄断利润后,医药公司并未将这些利润直接投入研发,由此形成了美国医药行业的特性:大医药公司在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小型生物医药公司中寻找有前途的产品,在购买了专利使用权后投入经费组织临床试验,在获得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批准后,凭借强大的营销网络将专利转化为庞大的现金流,并在此后采用政治游说和诉讼等手段来延长专利权。
一旦专利权到期,药价通常会下降80%,如此剧烈的降幅是医药公司无法接受的。可以说,大型医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而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和维护专利权的能力,这确实是一种行业发展的异化。
从销售角度来说,大型医药公司的药品在专利权到期之后将与低廉的仿制药竞争,其销售额下滑几乎是确定无疑的,这将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辉瑞制药(Pfizer)2008年总收入比2007年的484亿美元有所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药品专利权到期,高血压和心绞痛药物(Norvasc)、过敏治疗药物(Zyrtec)和抗癌药物(Camptosar)是全世界处方量最大的药物,这三个重量级药物的专利权到期给辉瑞带来的损失高达26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辉瑞的明星药物――全球最畅销的降胆固醇药Lipitor,也将于2011年3月份到期。2008年,Lipitor为辉瑞带来了125亿美元的销售额,占了公司营业收入的1/4左右。
惠氏公司(Wyeth)方面,最重要的两种药物――抗抑郁症药物Effexor和治疗心绞痛的Protonix也分别将于2010年和2011年到期。
药品专利权的到期无疑是医药公司的“不能承受之重”,通过并购,医药公司能够取得新的药品的销售权,减缓了公司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减轻了医药公司的业绩下滑压力。
从研发角度来说,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新药也面临瓶颈,研发时间已经从原来的10年增加到了15年,这直接导致研发投入的增加。通过并购,大型医药公司将提高新药的研发能力,以维持现有市场份额。
在美国,医药公司盈利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其药物的研发能力,而在于能否通过FDA的批准获得专利权。FDA每年只批准几十种药品,其中只有10%左右是新药,其余都是改头换面的旧药。为了通过这一狭窄的审批关口,医药公司需要花十几年时间组织临床试验和等待审批,然而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先注册专利,否则就会被人抢注,这样,等到通过审批,专利期限已过去大半。而且,现在新药开发的成功率还在进一步降低,这种低成功率也降低了医药公司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因此,医药公司的大量资源被配置到游说、公关和诉讼中去,企图来帮助延长现有的专利权期限。并购能够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度削减医药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投入。
治标不治本
辉瑞制药收购惠氏,罗氏(Roche)收购基因泰克(Genentech),默克(Merck)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医药行业的并购可谓风生水起。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收购方,被收购方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
惠氏在疫苗、补品和生物制剂等前途广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辉瑞可以利用惠氏的研发能力,拓展生物制药和疫苗的业务。并购后,通过压缩销售和营销队伍,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营运开销。辉瑞显然很看好这桩并购交易的前景,其在并购声明中预计,此次并购结束后的第二年,能给辉瑞带来每股盈利增值。在并购完成后的第三年,能为辉瑞节省总计40亿美元的成本,主要是在销售、信息、管理运作、研发和制造方面的成本节约。
罗氏是在已经拥有基因泰克56%的股权之后,收购其剩余的44%的股权的,其目的很显然是看中了基因泰克在新药品上的研发能力,这一并购将有助于罗氏巩固其研发能力。基因泰克是目前仅次于安进的世界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研制肿瘤和抗癌药物。其畅销的抗癌药物Avastin和Herceptin能够大幅提高罗氏的营业收入,并且罗氏收购基因泰克还将确保罗氏在现有协议于2015年到期后获得基因泰克的实验室。罗氏通过收购基因泰克的单抗药物的研发平台,增强了罗氏在单抗类药物研发领域的实力,并且通过研发整合节省了大笔研发和运营费用。
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可以说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得益于金融危机所提供的低廉的收购成本的契机,这样的并购将有利于医药公司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