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道德教育的本质

道德教育的本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3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教育的本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道德教育的本质

篇1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72-03

在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而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又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战国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荀子不仅继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还在融合诸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思想的新观点,实现了理论创新。荀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身后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如谭嗣同所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①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道德教育思想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仁义至上,以礼为纲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一系列道德教育内容,其中有属于道德情操方面的,如“仁”,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还有属于道德行为方面的,如“礼”,旨在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准则。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说是围绕“仁”和“礼”扩展开来的。更具体地说,他视“仁”是“礼”的本质内容,“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为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反映“仁”的道德范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仁义”观。在他看来,“仁”是人们心中应当有的道德情操,是人之为人应当归宿的“安宅”,而“义”则是人们应当行走的正确道路。

荀子继承儒家传统,在孔子“仁”、“礼”和孟子“仁”、“义”的基础上,着重发挥了“礼”这一道德范畴,把“礼”放在更主要的位置。据郭沫若考证,在《荀子》32篇中,没有涉及“礼”的仅为两篇②。荀子生活于战国末年,他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希望借助“礼”打破奴隶旧秩序,重新规范封建新秩序。荀子明确提出“隆礼”的主张,把“礼”看成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视礼为修身和治国的根本。荀子确立了以“礼”为纲的道德教育内容,同时并不排斥其他诸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诸如“信”、“义”、“忠”、“孝”、“仁”、“诚”、“慈”、“惠”等,认为这些内容对人的道德教育同样不可缺少。要追寻仁义的根本,只有把握礼,才能得其正确门径,而知礼尤为诸德之纲领。这也是荀子继承儒家道德教育传统的充分见证。

(二)兼容各家,注重实用

战国末期,随着这一国家统一局面的渐趋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也接近尾声。先秦诸子虽异说纷呈,但却有着共同的学术源头,且都着眼和服务于现实,彼此间在学术内容、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通之处,这就为他们在对立斗争中互相借鉴、彼此渗透并适时走向融合奠定了基础。荀子在《致士》中说:“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如何对思想文化进行融合,从而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提供理论论证,便成为思想家们亟待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为此,荀子适应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客观形势需要,在与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在解诸子之蔽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其长处,援诸子之学入儒,从而综合百家之学,提出了一套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和策略,初步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任务。

荀子对诸子百家的融合,目的在于扬其所“见”,弃其所“蔽”,建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思想体系。首先,荀子吸取百家之学的原则,是看其是否有功用。即是否与改造社会、促进统一的目的相适应以及是否有利于充实自己的学说。其次,荀子认为,吸取也是一种改造。荀子对于诸家之学的吸取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作了一番改造,经过自己的消化,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荀子自觉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百家学说的批判、吸取与改造,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关乎人性,与时俱进

战国末期,秦国逐步吞并了其他诸侯强国,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即将建立。荀子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趋势,开始致力于如何将道德教育落实到现实中来,即服务于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统一和巩固封建政权的现实需要。荀子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指导,强化儒学适应历史发展的能力,从强调人性恶到论证礼义的合理性,完成了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从而体现出了创新性特征。

1.提出了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的观点

荀子坚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如果放纵本能,而不加节制,各种罪恶将随之而生。认为“善”是人们后天接受“礼义道德”教育的结果。另外,荀子还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是“能群”,合群在于定分。在荀子看来,“分”只有作为这样一种等级,与伦理关系之“定分”才意味着一种息争合群之道。

2.提出了道德教育内容的新观点

荀子在“隆礼”的前提下,结合孔子、孟子关于“仁”、“义”、“礼”的思想,提出了一个以“礼”为核心的“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成为荀子“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所说的“仁”,也指“爱人”;所谓“义”,是使君臣上下各安其分有所节制,而“仁”和“义”都必须以“礼”为最高准则。这是荀子对先秦儒家所提出的宗法等级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结,是对孔子“仁”、“礼”说和孟子“仁”、“义”论的突破性发展。③

关于道德教育内容,荀子认为,首先要分清善和恶、荣和辱的界限。

“正理平治”即礼义法度,“偏险悖乱”,指破坏社会秩序。在荀子看来合于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行为和品德,则谓“善”;而破坏、背离社会统治秩序的行为,则谓“恶”。荀子把维护还是损害国家的制度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把善恶同治国安邦的大事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反映了他对道德在社会治乱中作用的高度重视。荀子认为,人之善恶,不在长相,而在内心。荀子对善恶的评价,是以区分善恶的标准为尺度的,而不是以内心为标准的。

何为荣,何为辱,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有着不同的观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④ 荀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荣辱观。荀子明确指出:“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他认为,荣与辱的根本区别是安与危,利与害的恒常规律是以仁义为先。以利益为后的人将得到荣耀,以利益为先而以仁义为后的人将得到耻辱。得到荣耀的人永远都会通达,得到耻辱的人永远都会穷困。通达的人永远制服别人,穷困的人永远被别人制服,这就是荣与辱的根本区别。

荀子认为,礼是最高层次的道德,也是根本的客观规律,因此是“公义”。而个人和不同群体的物质欲望则是“私欲”。要教育人们树立“公义”,“以公义胜私欲”,即以地主阶级国家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个人或局部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注重德操的培养和训练,是荀子道德教育的特点。荀子认为,德操是一种尽全尽粹、尽善尽美的道德境界,具有德操的人才是成人。成人具有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能应付一切,万无一失,无不成就。德操不是人所固有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思考、修养,经过长期艰苦磨炼的结果。培养德操是“以心知道”、“心合于道”的过程,即学习客观外在的“道”,并使之内化为个体道德情操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内求所能获得的。荀子所说的“道”,包括“天道”、“人道”,指的都是客观规律性的东西。

二、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是当时各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礼法”思想因其阶级性带有陈腐与消极的内容,但在目前,认真研究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内容,并加以改造升华,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必须以树立荣辱观为起点

认真研究荀子的荣辱观,摒弃其消极因素,挖掘其合理、积极内核,对于我们今天深入地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荀子荣辱观有利于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荀子·不苟》中强调:“惟仁义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荀子看重的是那种道义上的“荣”,而不是势力上的“荣”,这种重“义”轻“势”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荣辱的自我评价标准:那种表面上风光的“荣”有时固然值得追求,但决不能“唯利无义”,不择手段地追求,否则必然堕落为令人鄙夷的势利小人;荣辱有大小之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一己私利,只有追求道义上的光荣,并将自己的光荣和国家的、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那才是最大的光荣。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今天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有利于我们传承以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总之,荀子的荣辱观有利于我们正确树立“两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荀子荣辱观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

荀子的实践观和知行观启示我们,确立和践行荣辱观不仅要“坐而言”还要“起而行”,一定要把培养个人的荣辱观与日常修身处世结合起来。首先,要激发人们的知耻之心,“人不知羞耻,乃不知成人”,引导人们反省内求、自我评价,使人们在内心深处自觉产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渴望,进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其次,行高于知,要通过反复实践巩固已有的正确的荣辱意识和荣辱观念,最终化为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自觉“明荣辱之事、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个人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3.荀子荣辱观告诫干部必修官德课

荀子在《荀子·正论》中主张“仁人在上”,“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重品行,修官德”乃是从政者的生存修身之本,为官者只有具有良好的“官德”和“品行”,才能摒弃私心杂念,踏踏实实为民服务,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从政者要成为清官廉吏,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积极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官德的养成,把握正确的道德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更应注重加强官德的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始终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成绩的检验标尺。因此,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官德作为必修课,不折不扣地践行荣辱观。

(二)道德教育必须以树立义利观为核心内容

苟子认为,欲望是人的生理需求,本无善、恶之分,只是因为顺着这种本性发展下去,就会破坏社会整体的利益,所以它就变成了恶。因此,他提出“明分”,并确立“先义后利的”基本原则,用来处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或集团利益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整体利益来讲,荀子既反对孟子“言不及刑”的思想,也反对墨子“寡欲”和道家“去欲”思想,认为只要人们按照“先义后利”的原则行事,也就能得到应得的利益,也就是说,取财获利必须经过正当的途径,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反对“不义之财”、“取利无迫”。这其中包含的“取利有义”思想、“利民”思想、“见利思义”思想等,无论是作为一种人格理论,还是一种经济政策和立法的指导原则,都有其积极的正面价值。

如何在发展中做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对双重效应作此合理的调适。而指导这一调适的根本点在于社会成员对“义”和“利”关系的道德认识上。合法有道地求“利”才叫“利”,利益的合理分配叫“义”。这就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规范要维护利益主体的“利”;同时又要求利益主体不仅要遵守法纪,还要在道德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道德教育必须走德法并举之路

荀子认为,统治者只有隆礼重法,方能治理好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既重视加强法制建设,又不放松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保障作用;发挥二者对社会个人的内在约束作用;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教育、评价等功能对法制建设的影响和补充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的功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道德调整的广泛性、非强制性以及对人的内在约束性,决定了道德必然会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要求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从而建立一个法律他律体系和道德自律体系相协调的和谐社会。当然,我们今天强调的德治,是对包括荀子在内的我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在这样的德治基础上,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必然需要加大气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尽力做到“有法可依”,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把依法治国与之相结合,可谓是全新的意义的“隆礼重法”。

[注 释]

①陶师承:《荀子研究》,大东书局1926年版。

篇2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教师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现将个人的浅薄认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希望能为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广大英语教师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一、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

达尔文在进化论里提到“任何一个物种要想存活下来,都必须通过大自然的残酷考验。如果得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这个物种就能生存以及繁衍;反之,将从这个世界上永久灭绝。大自然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与此相对应,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同样提倡“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与自由发展的学习天性得到充分的满足与发挥,进而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

作为我个人来讲,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例如,现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这种典型的“中国溺爱式”教育其实并不利于他们日后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学习Unit 6 Doing housework这章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下同父母一起Do some simple housework,并要求他们跟父母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将课上所学到的单词或者短语灵活运用其中,等到再上课的时候,通过英语对话的方式向我汇报他们跟父母一起做的家务。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与家务相关的动词短语,如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wash clothes等,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自身灵活运用这些语言的水平以及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生本教育”中“一切为了儿童”原则的关键所在。

二、高度尊重儿童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人之初、性本善”,而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理念中又提出了另外一种新颖、别致的观点“人之初、善本学”,认为学习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儿童天生就是优秀的学习者,他们的思维丰富、敏捷而又灵活,是我们成年人所不能企及的。例如,在一次英语课上,有个学生在文章里写道:“My father and my mother and I often go to the park.”我将My father and my mother这几个单词圈住,并用红笔标了大大的批注:“为什么不直接用parents代替呢?”后来学生告诉我,他觉得“father”和“mother”是两个不同的人,而且分开写的话更能表现出自己能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的快乐心情,这是parents一个单词所不能替代的。看,这就是孩子,他们脑海中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和这样那样的约束,他们以自身的灵性不断体会着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这两次的教学经历都让我印象深刻,也促使我对“高度尊重儿童”这一具体“生本理念”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在接下来的英语教学中,我将这一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并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反响。如,在导入Unit 1 The first day at school这部分内容时,当我说道:“Happy to see you again!I guess all of you have a very nice summer holiday...”还没说完,就有学生打断了我:“No,teacher.In the holiday,I’ve been doing my homework.”被学生突然打断,我确实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现在学生的作业负担这么重,一回到学校还要听我“打官腔”似的问候,他们心里的不满也是可以体谅的。于是,我赶紧转变了自己的导入思路:“Oh,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But can you share your homework experience in holiday to me?As a teacher,I want to know your feeling about homework?”……这样一来,既巧妙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小插曲,又充分做到了“高度尊重儿童”这一教学要求,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这都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全面依靠儿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样阐述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地进步。”无独有偶,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表达了类似的教育观念。郭思乐教授认为,既然学习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来进一步激发这种学习天性,进而推动他们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这并不能仅仅依靠外在元素的强迫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教师”这一角色的地位以及意义,不断转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不但要在课堂上有效“放权”,还要全面依靠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与天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进步。而这正是“生本教育”理念所大力提倡的。

例如,Unit 4 Halloween这章内容除了要学习必要的单词和短语之外,同时更多地涉及万圣节的一些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与Halloween相关的文化知识,并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归纳。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小组都有很多的收获:

A组:10月31日是让古凯尔特部落又欢喜又恐惧的日子,欢喜,是因为在这一天,他们会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丰收的喜悦;恐惧,则是因为这一天同时也是邪恶力量最强盛的一天,因此,为了避免恶灵的干扰,他们会加大祭祀的力度,对恶灵进行安抚。这就是Halloween的历史由来。

B组:Halloween当晚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他们通常都会带上恐怖的面具,穿上奇形怪状的衣服去四处讨要糖果。

C组:关于讨要糖果,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能去门前放有南瓜灯的人家讨要,另外讨要糖果的过程必须站在大门口耐心等待,不能随随便便就进对方家的屋子。

篇3

“心本教育”的提法,首次听到是在一次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提出。吴发科是在对人本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本教育”理念,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心本教育”的含义和实质。他认为,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心态等因素,还包括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心本指“以心品为本”“以心为本位”,心本教育一方面是指对学生进行心品培养,即对个体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和谐心态、良好素能”等方面的心品培养(也即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以心为本,以心为先,从“心”开始,育人先育心的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本,而人的心理品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只有人具备了良好的心品素质,才有教育和教育质量可言,才有人的良好的生存、发展可言。心本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用心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心志一致,形成教育认知的统一性和向心性,才有教育效果。心本教育思想认为,以心品为本的教育,能够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使教育能够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服务。因而教育要以心为本,从“心”开始。

吴发科对人本教育思想在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几个认识误区进行了反思,譬如,人本教育思想过分信赖“人是健康的人”之假设;过分相信“教育效能”的极大化;片面强调“自我表现”的个性化;片面强调“发展个性”的优先权等。人本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真诚而勇敢的反思对当前的职业学校教育深具启发性。

鉴于多年在中职学校从事心品教育工作的经历,笔者发现:当前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与其说是应试教育的被淘汰者,不如说是人本教育思想异化的佐证。眼下,在教育界流行的很多真知灼见,在职业学校中却到处碰壁,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许多教师汗颜。试问:面对一个心理不健康或根本无心向学的学生,再英明的教师又能教出多大的效果?显然,“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给了一把解决问题的心灵钥匙。显然,“心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对职业学校教育显得弥足珍贵,育人先育心,只有人的“心品”好,才能最有效地接受教育并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才有人的知识、文化、能力等的素质提升,也才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