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教育方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个人道德发展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他在生活、学习中情感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他生命成长的旅途中,成功、迷惘、失败、挫折,随时伴随其左右,那些使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震动的事情,他在心灵深处就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且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关照”自己的内心空间中。如果他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消除负向的情绪,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生命叙事恰恰可以帮助叙事个体对生命历程中所产生的诸如困惑、羞愧、压抑等内心感受,在叙事中得以化解、宣泄,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使内心获得澄净并走向平衡、和谐。
小刚,一个高达英俊的小伙子,上个月从临县的一个特教学校转到我班。刚到班里不久我就发觉,他与同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孤独、冷漠和压抑。凭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受到什么沉重的打击。我小心翼翼试探着接近他。在一个寂静的傍晚,经过耐心的启发,我们终于开始了对话。
“我知道,你们都看不起我,我是个小偷,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说完,他突然失声大哭,泪珠像雨水一样流出。我静静地看着他,心中阵阵发痛,长时间的压抑和委屈终于决堤而出。“孩子,别急,慢慢说,老师相信你,把以前所有的委屈都告诉我吧。”原来,小刚上学期偷了同学一只好看的卡通手表,被发现后学校通报批评。这对于一向品学兼优、性格内向的小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他陷入了恐慌、羞愧和绝望之中,潜意识里所有的同学都在嘲笑和唾弃他。他终于承受不了这样的重压,转到了我校。时间悄悄地流淌着,小刚还沉浸在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中,只是他的表情不再压抑和紧张,而是慢慢舒展起来。听完他的叙述,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告诉他:“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只要他能够改正错误,仍然是好学生,仍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落日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教室,看着他久违的欢悦,我如释重负。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人际道德关系的融洽
生命叙事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自己的生命故事只有在判断对方可以信赖时,且自己可以被对方接受的情况下,生命叙事才有可能进行,所以说生命叙事体现了叙事主体对他人的信任。在叙事的过程中,讲者和听者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双方可以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启迪。不仅如此,生命叙事还使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他们能够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意识到彼此的信任,而且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通过分享彼此的故事,获得彼此的了解、信任,以及一系列共同的价值与共同的理想,因此生命叙事有助于团体、集体的建设。”
多年来,我校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每到“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我们就会邀请职小、实小等其他学校的孩子到我校联谊。他们会拿出珍藏的礼物,一块画有卡通图案的橡皮,一张自己精心绘制的儿童画,抑或是一个新买的日记本,他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那些乡间的趣事,也会坦诚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和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在他们欢乐的笑语中我们看到了彼此的信赖、真诚。听者和讲者促膝交谈,咫尺之间充满了和谐、温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分享着快乐和友谊,也分担着烦恼。麦金太尔说过:“叙述形式不是伪饰也不是装饰。哈迪写到:我们在叙述中做梦,通过叙述来记事,表达希望、绝望、相信、计划、修改、批判、设计、闲谈、学习、爱与恨。”另外,我们还会让在校学生给已考上大学或已在社会自立自强的残疾人写信,叙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抱负。在这种来往书信的叙述中,他们感受到别人的奋斗历程,期待着自己的成长,同时这种方式也促进了人际道德关系的融洽。
三、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接纳
生命故事凝结个体对人生的理解,生命叙事的过程恰是将其呈现出来。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但为他人提供了真实、鲜活的事例,而且在与他人分享时自身也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关注个体生命的经历与经验,扩大其经验范围,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原则。生命叙事恰恰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直接关注,在叙事过程中,一个人的经验不但得到了呈现、交流,而且获得了反思、深化。因此,生命叙事不仅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自我接纳。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曾经有一个男生叫小雨,这是一个典型的自虐症者,他孤独,自卑,一个月三次用刀割伤了自己的手腕。这样一个特殊的病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于是,在生活、学习上我用慈母般的温暖关爱着他,一遍又一遍试着接近他,给他叙述许多优秀少年的成长故事。慢慢的,他冰冷、固执的心开始融化。后来,他也给我讲述他的故事。在他的叙述中我了解了他不幸的家庭:爸爸经常酗酒,打他和妈妈,父亲离婚又娶了后母,家里像冰窖一样寒冷。在叙述中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见此情景,我不失时机地又为他制定了学习目标。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他今年如愿考上了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正是生命叙事让他走出封闭、阴霾和自虐,变成一个快乐、自信、能够接纳自己的大男孩。
四、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意义的重建
尽管现代学校的进步在于以新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教育,但是,现代学校依旧面对古老的道德教育难题:道德是否可教。现代学校进行道德教授所预设的人性基础及使用的手段,只是为了方便达成它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即对人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而着力于此目标是以放弃仰望更高的道德,以及偏离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为代价的。因此,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限度,并为人更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开辟空间。
古往今来,灌输教育一直深受中西方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经典作家更是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自上世纪末以来,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原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因此,有必须在深入了解西方道德教育灌输方法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灌输原则的本质,坚守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原则。
一、西方道德教育灌输方法的历史回顾
西方道德教育灌输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西方古代及中世纪的强制性灌输教育方法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勾勒出道德教育的最初形式。其中,斯巴达的公民道德教育以严厉著称。严格的军事训练,残酷的惩罚措施都只是迫使民众养成统治阶级所需要的道德品质的手段。众所周知,与斯巴达相比,雅典是一个更讲求民主的城邦。“但在道德问题上却令人意外地专制。”简言之,在古希腊时期,“道德教育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专制性的。”
中世纪时期的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宗教教育。基督教为了巩固其主导地位,故而重视道德教育并采取体罚、惩戒等严苛的教育手段,迫使人们盲目的接受和服从宗教教义,绝不允许提出任何质疑。儿童本应是最纯洁的天使,但在基督教会的眼中,却被认定为欺骗上帝的滑头。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它(基督教)和儿童接触的唯一方式就是那种命令式的传教。这样,基督教教义通常在幼小的儿童还不能理解其意义时就被灌输给了他们。于是,宗教和道德教育自然就非要牺牲理解而极力强调记忆不可。”在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几乎从未改变。由此可见,中世纪时期的西方重视道德教育,但这种道德教育乃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式的教育。
(2)西方近代的理性灌输教育方法
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崇尚理性和智慧,并认为理性和智慧可以通过理性灌输的方式获得。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洛克等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夸美纽斯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反对强制性的棍棒教育,主张重视榜样、示范、表扬等教育方法的运用,以更为人道的态度对待儿童。他指出:“对于每一件事物都要加以不断的解释,直到学生明白了它为止。”“除去为理智很好地理解了的材料,不应当强迫儿童去背熟任何东西。”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谈》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德育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他要求重视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坚决反对用粗暴的方式强迫孩子接受道德教育。“主要的教育手段永远都不会是教训,而是示范和儿童周围的环境。”
综上所述,西方近代的道德教育亦重视灌输教育的应运。与中世纪时期相比,近代的灌输教育更重视人性尊严,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
(3)西方现代的科学性灌输教育方法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对待道德教育的态度虽几经转变,但对传统道德灌输的批判却从未停止。20世纪,在西方各国普遍实现工业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欧美各国几乎同时兴起了“新教育”“进步教育”运动。杜威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思想中,已经孕育出了西方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框架。何谓传统教育?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实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很明显,杜威所批判的灌输只是带有强制性色彩的灌输,而未对灌输进行全面的否定。道德灌输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反对强制性的道德灌输,采取多种方式去培养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批判性,这是20世纪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这种方式行之有效,更为科学合理。
二、西方道德教育灌输方法的主要特征
西方道德教育灌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1)注重灌输教育方法的应用
奥勒姆曾说过:“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西方近代以前,学校所教授的各种读本无不是在强制性的向学生们灌输对宗教的认同以及对强权的服从。20世纪初期,以彻底否定灌输为主旨的道德教育思潮产生并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不可否认,反对道德灌输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这种单纯的反对道德灌输却使得道德教育走向了另―个极端
放任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相对主义盛行,学生道德素质急剧恶化。公众的不满,迫使各国重新树立灌输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也为今后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在黑暗的中世纪,还是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灌输教育一直是西方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批判强制性的道德教育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