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道德与传统文化

道德与传统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与传统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道德与传统文化

篇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6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9[本刊网址]http://

2012年5月,“商丘好人”现象开始在市级各媒体出现,引发了强烈反响。经过三年多的宣传,“商丘好人”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商丘深厚的道德土壤催生了“商丘好人”现象,“商丘好人”现象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商丘的具体演绎,并且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商丘好人”现象的特点及影响

(一)“商丘好人”现象的特点

1.草根平民多

“送药哥”姜德强是一名普通药厂工人,拾金不昧的王超华是一位卖菜的农民,见义勇为的张晓华是一位普通的公务员……这些都是个人典型代表;商丘还有如“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商丘市义工联”等团体典型代表。他们都是草根平民,日常生活的点滴汇成了他们的善举。

2.“好人”类型丰富

商丘市委宣传部建立了存储机制、宣传机制、推荐机制、帮扶机制、回访机制等五种长效机制,其中“商丘好人”存储机制即对现有的“商丘好人”事迹进行分类梳理。商丘市委宣传科在2012年建立《商丘市雷锋式“商丘好人”谱》,初期共收录雷锋式商丘好人57人,这也是现在“商丘好人”库的前身。几年来,商丘好人不断涌现,好人队伍不断壮大,“商丘好人”涵盖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六种类型,类型丰富的“商丘好人”不断涌现,形成了商丘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3.产生了群体效应

随着“商丘好人”的不断扩大,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产生了“群体效应”,成为独特的“商丘好人群体”现象。如今在商丘,各行各业都有“商丘好人”的代表,都有先进事迹的传播,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种“好人文化”,成为商丘的一种城市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商丘好人”现象的影响

1.传递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商丘好人”中,不管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还是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他们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施以援手,用自己平凡的善举温暖他人、照亮社会。“商丘好人”以自身向上向善的力量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传递和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2.营造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

绝大多数“商丘好人”都是具有浓郁“草根”气质的身边普通人,让群众感觉他们的行为可亲可敬可学,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难以企及。在商丘的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好人的故事,看到好人的事迹。无论是公交站牌、广告牌,还是出租车、企事业单位以及商铺的LED显示屏,都在宣传“商丘好人”。在宣传氛围的熏陶下,一大群“商丘好人”相继涌现,形成了“商丘好人”群体现象,营造了崇尚文明的社会氛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3.提升了商丘的城市魅力

城市也是有生命的,一个城市的魅力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力量不容小觑。“商丘好人”现在已经成为商丘城市的一张名片,展示了商丘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了商丘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近年来,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商丘,看中的就是商丘“一言九鼎实干兴商”的投资环境以及商丘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商丘好人”现象所体现的传统道德文化

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温情大爱,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善行无疆,汇聚成美德新风,在豫东平原上涌动。“商丘好人”身上就处处折射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闪光点。

(一)孝老爱亲的观念

《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对父母的敬爱,“悌”是对兄长的敬爱。“孝”和“悌”是两条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其中尤以“孝”为道德的基石。儒家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来建立的道德体系。民间谚语也有所谓“百善孝为先”,建立在血缘亲情上的“孝”是人类道德的根源,是人类善良的源头。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顺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商丘好人”中有放弃事业来全职照顾植物人母亲的“夏邑孝子”李振亚;有悉心照料生病公婆十多年的永城“好媳妇”朱艳华;有对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的“感动商烟十大人物爱亲守礼模范”房晓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孝敬老人、爱护亲人我们感受到了积极的正能量。

(二)自强不息的品质

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孟子告诫人们:“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周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完善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刚毅果敢、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面临挫折,不自卑,不自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努力奋斗,不断发展,这就是自强不息。虞城县沙集乡初级中学的贺晓雨和夏邑县业庙乡李寨小学的张京京都面临着家庭贫困和身体残疾的双重打击,但是困难却没有阻挡这两位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梦想的坚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胜者强”的“自强”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不息”。

(三)诚实守信的原则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成为人们在世间的重要的规范和准则要求。“诚”是人的内在德性,表现为真实、诚恳、表里如一,即“内诚以心”;“信”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言行一致,即“外信于人”。

商丘的地标“商”字代表着商丘的形象。在商祖王亥开创商业起源之初,诚信即是兴商之本、做人之本,而新时期的商丘人更是秉持了“诚信”这种宝贵的品质,商丘的城市精神“一言九鼎,实干兴商”就是这种宝贵品质的体现。“商丘好人”也秉承了商丘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如“贩菜哥”王超华菜途中捡到6000多元现金,为苦等失主,在街头冻了6个多小时;“美丽的姐”席月丽把乘客落在出租车上的贵重物品原封不动归还。以诚待人、以信立本,“商丘好人”的诚实守信让人们看到了商丘作为“三商之源”和“华商之都”的宝贵城市内涵。

(四)互助互爱的精神

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爱之人要首先对别人建立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才能在道德上有一个归宿。这是为他人着想的一种仁政思想的实践,有互助互爱、共同强大之意。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主张平等地关爱天下所有人,也体现出了互助互爱的思想。互助互爱是人们成为社会的人群居在一起最基本的生存手段,也是社会发展、人类共同进步所必需的精神。

李学生、蒋秀娟、李新立、何铁领、陈海旭……商丘外出务工人员以他们舍己救人的举动和见义勇为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感动外界;荣获2013年度“中国最佳公益精神奖”的商丘市义工联会长李东亮带领无数热心市民对商丘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商丘好人”这种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的事迹频频出现,充分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

三、“商丘好人”现象与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

“商丘好人”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弘扬了社会正气,形成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提升了商丘的城市形象,擦亮了商丘的城市品牌,为商丘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对于道德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催生“商丘好人”

商丘地处黄泛区,千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多次决堤改道,灾祸频生。同时,处于平原地带的商丘地区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造就了商丘人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性格,孕育了商丘人乐善好施的民风。

商丘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祖籍地和故乡。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地,庄子、墨子和惠子的故里,在思想上是中国百家争鸣主阵地、中国儒家思想发祥地、中国道家思想发源地、中国墨家思想发源地和中国名家思想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丘就是当时的教育文化中心,开设了“国学”、“庠学”等学校。北宋年间的应天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后来改为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元、明、清各代商丘为归德府,从“归德”的名称来看,商丘的传统文化土壤影响深远。“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以及‘百善孝为先“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髓,千百年来深深融人百姓生活之中,成为百姓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自觉。”

因此,“商丘好人”现象的产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是商丘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催生了“商丘好人”。在这种厚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商丘人扶危济困和助人为乐的意识也逐渐成为习惯。

(二)“商丘好人”的榜样力量使道德教育内化于心

北齐思想家颜之推曾经这样肯定榜样的力量:“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当代也有“一个焦裕禄,感动几代人”的佳话。由此可见,道德教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反之,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让人们感同身受,宣传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让身边的好人影响身边人,用身边好事教育身边人,才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榜样的力量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化非常重要,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商丘好人”的善行义举就充分展现了榜样的力量,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还是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平民草根出身的“商丘好人”用最为普通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什么是社会所不容许的非道德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

“商丘好人”榜样的力量促使社会道德教育内化为市民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并为引导市民进一步的外化于良好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可能。

(三)“商丘好人”现象巩固商丘道德文化高地

商丘道德文化是中华道德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也是中华几千年道德文化绵绵不绝的一支脉络,商丘道德文化有许多代表人物,如帝喾、商汤、微子、宋襄公等等。道德文化是商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篇2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诊释的理论问题。职业道德,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涌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1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面向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1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经济的开展,现代生产技术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以至干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1.2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道德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1.3职业道德是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职业道德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2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面向职业道德的主要涵义

2.1以适应职业道德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道德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因此,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2.2从职业道德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道德对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3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

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追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道德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篇3

一、加强学校体育道德宣传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与传统道德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品德素质与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进行体育知识讲座

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传统道德融入体育的极好的机会,邀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3)组织体育观摩比赛

通过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形式组织学生观赏比赛,如NBA、世界杯足球赛等,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的能力。

(4)开展体育知识竞赛

学校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简单易行。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体育知识,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营造健康体育文化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特别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

(2)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开展体育道德实施活动

(1)弘扬民族体育文化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乡民们在冬闲的日子里娱乐,于是对子贡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他主张“居无求安”主张要参加适当的运动和劳动,而且把“射”(射箭)和“御”(驾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达文武双全之目的,极富教育性。中国古代把体育纳入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早,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中,一直接受着“礼”的影响,其中,“礼射”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可见古人在由于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体育运动面前,都将传统道德根植于体育运动中。

我校以艺术节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综合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班级三人制篮球赛、班级男女混合排球赛、班级拔河赛,师生象棋赛,教师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投篮赛、飞镖比赛,以及文艺汇报演出等。把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的传统道德理念,及现代体育 “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渗透到活动中。艺术节成为我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一学年下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过的很充实,也很开心,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而且也促进了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友谊,有利于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创设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培养团队精神

开展班级间的小型比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由年级组组织的比赛,以班为单位,规模小易实施。

体育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强烈地取胜欲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竞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场所,需要团结和协作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已经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也启示着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由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所处的社会不断前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而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同时对中学生品质的培养有很好的帮助。同时,通过观摩与参与,让师生懂得了尊重规则、尊重裁判,提升了自我素养,真正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理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