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1 17:02: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考历史趋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要求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江苏版考试说明中四大类十二小项考查目标基本涵盖了历史研究的能力要求。就江苏历年高考卷来看,历史研究考查的专业性越来越强:2008年第21题第4问考查了历史研究的范畴,分值2分;2009年第25题C第1问考查了史料的分类,分值3分;2010年第23题第2问考查了史料的价值,分值2分,第24题第4问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原则,分值1分;2011年第22题第3问,考查了如何论证历史结论,分值6分;2012年第22题第2问考查了历史研究的综合内容,分值9分。一系列的数据变化说明,对历史研究考查的分值在不断加大,考查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懂得一点历史研究无论对于解答高考试题,还是彰显历史课程的魅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一直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试题中怎样体现历史研究的呢?我们以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为例。
第22题,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250字左右。读罢题目确实难以下手,不过仔细阅读三段材料我们发现,萧公权对康有为认识经历了从假民权、假维新到真民权、真维新。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有关康有为材料的掌握,二是学者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萧公权遵循了“过则勿惮改”的古训。也就是说历史认识的变化是在掌握历史史料的多寡之后逐渐变化的,当然也与治史者自身的史德有关。另外,材料三恩格斯的论述给我们提示了要从哲学层面即历史唯
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把这道题目进行一个转化,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历史的认识,从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的教学呢?
一、学点史学史,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古代史学理论的著作或者名篇,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古人撰史的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学习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增补的“史才四长”,明白史家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学习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使。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了解陈寅恪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了解顾颉刚的历史地理,拓展历史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是求真,即说话或亮出观点,需要根据,即需要史实支撑,需要逻辑判断,否则只能是猜测。二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也需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戏说、胡说。
二、懂点史料学,初步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
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简单运用数学、系统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调查法、考古学等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简单鉴别,例如,史料的分类:口头的(民间传说、民歌、回忆录、口述史)、实物的(遗迹、遗址、遗物)、文字的(碑刻铭文、档案、文献著述、图片)、影像的(照片、影视、录像)。史料的搜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字典、辞典、表谱、索引、年鉴等)搜集史料,通过平时读书和阅报积累资料,利用访谈、调查等搜集资料。能够对鉴别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三、尝试研究性学习,感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完善和拓展新的知识。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课堂上以材料、问题等带动教学的开展,坚决杜绝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在课后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巩固课堂成果,如,布置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开展历史调查等等。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课题选择到材料收集再到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研究,锻炼、提升学生历史研究的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考命题的方式由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出了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另一方面是突出了能力考查和情境设计的考查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分析理解、比较、概括等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那么,面对这样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进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讲为中心,教师全权包办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渐渐向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只是具有“知识”的人,整个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具备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现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把握学生的个性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让学生只是单纯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并不能让学生从历史学科中创新。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教学方式也应该及时改变,与时俱进。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不变,学生变不了。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敢于大胆地创新教学方式,设计自己特色的课程安排,对一些历史事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搞教条主义,不让学生读“死书。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讨论时间,让他们走进历史,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理解历史,而不是一书本上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
二、简化课程内容,提炼历史精髓
现代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像传统的历史教学那般将教材当做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不仅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还增加了学生背诵记忆的负担。现代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白教材只是学科的辅助,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转变。现在高考中,对于历史学科的考查,大部分题型都已经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完全的记忆背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顺应了高考的趋势,不会让学生在面对考题时无所适从。
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简化课程内容,将冗杂的内容去掉,引领学生牢牢记住历史的基本线索和把握重大的历史事件主干,记住重要的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框架。将学生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设置为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和牢记基本的历史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历史知识的串联法,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整个线索弄清楚,这些线索可以将历史知识串联起来。比如,以时间为线索,列出历史事件的年表等。
三、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书籍的阅读理解能力
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侧重点。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新材料,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史料更是数不胜数。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搜集、积累各种与自己教学相关的史料,建立自己的资料体系。面对很多教材中没有提及的重点或者是对重点描写得很简单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材料给学生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仔细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材料,一定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研究历史,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归纳、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使学生面对高考的各种题型都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如何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可以使用点面交叉法,帮助学生找准一个“点”,将知识“点”拓展成知识“面”,将与这个点相关的历史知识范围扩大化。如,从韩非子这个人物点,将知识面扩展到整个法家历史等。
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养
历史课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历史。比如,观看与中国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多阅读一些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史料书籍、通俗读物等,扩大自己在历史学科上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知识素养和历史素养。
现在高考中很多题型都是关于历史史观和研究史学方法的题目,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无从下笔。这类题要求学生要有极高的历史素养和个人史学观念。这种学生的个人能力都不是在课堂上可以全部学到的,必须靠学生自己慢慢沉淀,在阅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素养和观念。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能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培养个人能力,用语文课的授课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理解、逻辑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将历史课按章节来抓中心、写提纲等。
总而言之,从现在的高考趋势中可以解析出各个学科即将面对的教育方式变革问题。历史学科是一个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品格的学科。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换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强化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结构教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饶玉珍.从高考发展趋势谈高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196-197.
[2]徐晓荣.谈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J].科教纵横,2010(5):188.
对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高考不断改革,加强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研究有利于有效引导我们以后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以及高考对英语的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理解类题目依然是高考英语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阅读理解试题的深层次探讨,还可以发现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结论。
一、英语阅读理解设置的最初目的
高中阶段的我们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跟初中阶段相比,实际应用水平更高,这在高考英语阅读里面以细节题的题型体现出来,细节题要求考生能从一般的英语文章当中获得主要信息。高中英语阅读要求我们对词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通过掌握大量的词汇来欣赏简单的英语文章,从而使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帮助我们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考尤其是英语高考往往紧跟时代步伐,给考生制定的相关要求也是由此而来,所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就是通过高考这一形式帮助考生达到这一要求。作为英语阅读理解类题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做题的速度,这也迎合了当今时代对速度的要求。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英语阅读理解的发展过程
英语阅读理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对我们的要求是能读英语文章。这一阶段对我们的要求不高,这类英语文章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生词,大多是学过的课本中的词汇,句子结构也不会很复杂,大多是简单句式,主要考察我们对学过的知识的熟练度。
其次,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够读懂英语文章。这一阶段对我们的要求有所提高,这类英语文章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文章,而是在文章中加入了更多的生僻词汇,文章篇幅也有所增加,文章题材变得多种多样,既有记叙文、说明文也有议论文等。所以,要求我们不仅会读,还应当能理解,这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最后,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够快速理解英语文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生僻词汇明显增多,文章篇幅明显加长,文章选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地理、政治、历史等等,话题非常广泛。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很明显已经落后于高考改革的脚步。根据高考新大纲的要求,即要求我们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求我们能快速的阅读文章,并且能够根据文章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生词的含义。这种高考阅读方式的考察改变了曾经的以词汇、语法为主要考察内容的模式,加强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涉猎不同题材的英语文章,通过平时阅读,多进行思考,多进行推测,多注意理解。
三、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对于前两个阶段来说,作为高中生,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掌握扎实,把学到的词汇和句式句法掌握熟练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课外知识的扩展。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考要求了,现在我们主要是对第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这一阶段的英语高考阅读理解对我们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仅存在于课本的学习当中,还应当拓展课外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根据新考纲的要求不断拓展课外知识,通过在知识拓展过程中的训练,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作为高中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要拓展课外知识,还应该学习阅读英语方面的相关技巧,学会自己学习。英语阅读能力的的提高不仅包括英语阅理解读能力的提高,还包括英语阅读速度的提高,所以,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至关重要。从近年来高考试卷阅读内容方面来看,阅读理解中很多选题是英语国家原版英文材料与新闻材料,这些材料有着深刻的英语文化背景,对于此,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需要注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才能够从英语思维角度来解决阅读理解问题,这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实现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能够克服跨文化交际难点,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课后,我们可以多观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提升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考新大纲要求下的高考英语阅读,在设置题目的时候,不再仅仅是对单词的简单理解,更侧重于对文章上下文的衔接的理解和对文章有关环节的合理推测。通过对词汇,句子、文段的相互关联性的理解,来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含义,而不是将各个词汇,各个词组孤立起来。
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会由单调的记单词转换成为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反过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词汇,理解句式句法,理解文章段落,进而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所以,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应对目前英语高考新大纲的要求,也是我们今后英语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菊华.外语阅读理解的创造性特质分析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宜春学院学报,2009(01).
[2]霍巍巍.2016年高考英语试题中的“熟词生义”现象分析[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