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笔者发现试题的考查方向已由知识应用型向思维认知型转变,以2013年全国卷一题为例,探讨一下高考试题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如图)。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本题,同学们经常采用地理区位原理(自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来组织答案,当然,这样我们也能从中获取部分答案,如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等。这样分析思路,只停留在知识应用的角度,分析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罗列,答案不完整,而且有的与问题不相关甚至与正确答案相悖,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问题考查的实质。如果从地理思维认知的角度分析本题,本题实质上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新疆的长绒棉之所以销售的好:第一,质优(质优的原因是新疆的温差大、光照充足);第二,价廉(价廉的原因是新疆的地价低、劳动力廉价、原有产业基础好,长绒棉的生产成本较低);第三,产品本身特点(棉花易储存、易运输);第四,虽距市场远但销售的很好(原因是长绒棉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条件的改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学生具有较高的地理思维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才符合我们地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而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智力核心,地理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结论、规律等形式出现,论证说明非常简洁,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分析和综合思维,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如气候变化);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通过抽象与概括思维,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等。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划分、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并形成知识结构,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面针对高三的学生,如何培养地理思维科学备考2015年高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找准复习的方向――“把好脉”
把准高考命题的“脉”,是高三高效复习的前提,这个“脉”就是明年的高考命 题的方向和学生存在的问题。2014年,高考试题一如既往地遵循了课标和考纲的要求,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重视新颖的命题视角,继续构建核心要素,纵向探究思维的命题线。每组试题都不是问题的简单堆砌,题目间都有一条内在的思维线,命题线是试题的“灵魂”。只有准确的把握试题思维线,才能找准试题的突破口,科学、准确、完整的组织试题答案。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中类型的地理思维线的类型:(1)“区域空间”线;(2)“时间演变”线;(3)“人地关系”线;(4)“因果探究”线;(5)“综合思维”线。只有研究思维命题的线,才能在我们平时的备考中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们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下良方”
通过多年参与发展性评价下的高三模考备考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认真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认为2015年备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第一阶段复习要重基础,抓落实,强化记忆;(2)第二阶段复习要重能力,抓训练,强化思维;(3)第三阶段复习要重回扣,抓热点,强化规范。
在此,重点强化二轮复习的针对性策略:第一,学科上应该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第二,三大部分的复习应各有侧重。①自然地理侧重理解,保证思维严密性;②人文地理侧重归纳,保证分析的全面性;③区域地理侧重看图,保证信息获取的高效性。第三,结合案例,构建应试思维模型,以便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试题有效信息,找准试题的有效信息。
3.精心选择整合好的试题――“抓好药”
模考训练和平时检测是备考中不可缺少的,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题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备考方向和复习的效率。好题有几个重要的衡量标准:(1)试题建立在情景材料之上;(2)问题依托地理主干知识;(3)考查内容和目标符合不同阶段备考的方向;(4)语言准确而精炼;(5)有合理的难度。
除筛选外,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的试题变异能力和原创能力,变异性拓展训练就是挖掘试题的潜在命题价值,拓展学生做题的视野,从更多角度训练地理思维;高质量的原创题则要追踪高考命题热点,反映高考命题方向,提高试题的针对性。
4.把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激发知识“活力”
如何把知识学“活”,激发出知识的活力。笔者有几点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地理学习活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组织地理活动,创建地理社团,有效地将地理由“学”向“用”引入,提高了学习的“活性”。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高考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大学,地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地理素养,能让人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能用地理的思维想问题,用地理的价值观谋发展,地理高考是为了选拔具有这样地理素养的人才,所以,仅仅有僵化的地理知识很难赢得高考。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一、区域地理课程新定位
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本文所指的区域地理包括初中地理的区域特征和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生态建设、区域环境差异、区域生产联系,要求学生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主干知识,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由表1可知,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必考综合题两题,给出文字和图表材料,让学生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地理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推断、阐释区域地理问题的成因、危害、对策,论证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强调地理能力。
二、区域地理命题新趋势
1.测试立意有变化
知识立意强调知识结构,重点考查记忆知识的数量与熟练程度;能力立意强调能力结构,重点考查运用知识的质量与思维品质,注重“读取信息,调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要求;素养立意强调素养要素构成,重点考查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水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实践能力。
2.区域认知高要求
区域认知是基于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从区域的角度探讨区域的人地关系(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建议),从空间视角探析区域差异(如广东省佛山市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从区域联系,探析区域协作和交流,从发展视角分析和评价区域变化,既要有全球视野,也要有国家视野、区域视野。高考试题需要不同角度的思维切换,需要空间认知能力(如东北春汛冻土、云贵高原春城喀斯特),关注小尺度区域的非典型性独特地理现象,有很强的认知冲突(如热带雨林气候的新加坡缺水、干旱地区新疆伊犁的水稻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区的沙丘形成等),区域陌生度高(如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知地明理重逻辑
综合思维是基于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包括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绕“区域+某一地理要素”模式,小角度、多角度,深切入,链式追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聚焦主题,深度探究。侧重时代性(如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合理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判断)和开放性(如茉莉花茶产业对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链引导思维品质向纵深推进,对地理原理考查更加精细,以因果逻辑思维为主线,以成因分析为设问主旋律,探究区域发展中问题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注重“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说明条件、分析成因,解释“微观”地理事象,解决实际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4.联系实际接地气
高考试题选材主要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主题,情境设计与背景材料源于生活、联系热点、切中时弊,多与时展、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如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状况分析等,充分体现“时代信息切入、实践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注重对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和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用地理学科语言,把握知识的本质,让“地理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地理化”,关注现实意义并倡导地理价值观。
三、区域地理复习新对策
1.一轮复习理论联系实践,在讲解中辅以练习,完成“在知识传授中培养能力”
第一轮复习始于高二,要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完善知识体系。心理地图又称脑图,是学生对地表各种地理要素的空间印象,是感知世界、存贮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形成地理区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经线切割、纬线划块”的各种地形和政区图,熟悉轮廓和空间定位。要有学科内容整合意识,注重“知识梳理+方法指导+能力训练”,高中地理必修三要整合初中地理,以地理要素为核心,以区域为载体,梳理和整合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将教材中主体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形成思维序列,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科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2.二轮复习实践联系理论,在练习中辅以讲解,完成“在能力要求中运用知识”
第二轮复习应该在省单科质检后,“思维密度”大于“知识密度”,要把微观区域如自然交界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特色农业地区、特色工业地区等引入地理课堂,充分调用地理思想、地理方法认知现实世界,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如2016年7月9日福建省闽清县坂东镇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可以联系大尺度区域的孟加拉国易发洪涝的主干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小尺度坂东镇水灾的原因:受台风尼伯特影响,暴雨时间长;梅溪上游山区来水快;周边工业区建设、开矿导致植被少、涵养水源弱;水泥路面下渗少等。
3.尝试小专题,构建“问题中心”的课堂教学
小专题复习,针对高考易考点和易错点,以“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为抓手,围绕区域要素精细化、区域特征联系化、区域发展协调化,运用纲要信号图,搭建因果关系链,构建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掌握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小专题“西西伯利亚的气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链展开: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从气温的角度分析鄂必河的水文特征?如何评价鄂必河的综合开发条件?又如气候因子分析(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沼泽成因(来水多、蒸发少、流不走、下渗少);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水量大小、水位高低、流速快慢、含沙多少、有无结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