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2 15:08: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线上教学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作为紧扣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性教材,在部分省市高中已经推行了数年,我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使用该教材也逾三年。在教学中我发现,该教材在原有老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与改革,其新颖性与时代性非常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激发创新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与很好的艺术教育价值。但同时我也发现,该教材作为实验教科书,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与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体现在一些艺术观念与艺术发展时期的表述上,似乎还沿袭旧路,与最新研究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这些陈旧的艺术观念的继续存在无益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推行,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与我们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创新理念不相符合,需要进行一定的修订与调整。我以其中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艺术》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
一、标题使用含混,无法体现现实主义艺术的特征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艺术》之题粗看上去似乎很合理,因为现实主义运动的最大特征就是真实,但“追求生活的真实”会导致学生对该运动观念的混淆。因为,虽然真实性是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但并非唯一特征,即使加上“追求生活”也无法完全体现该运动的时代特性。因为欧洲具象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描绘的基础上,再在其中加入不同时期的宗教、神话寓言等精神层次的深刻内涵。我们不能说荷尔拜因的作品《大使》中没有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描绘,也不能说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子》不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使用这样的术语来概括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虽没有错,但无疑是欠妥的,因为它没有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诸多主要特征,尤其是时代性特征包含进去。
二、对现实主义与之前艺术运动之间关系的表述落入俗套,泛泛而谈
课文开篇即意图点明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艺术运动之间的关系,但是表述时主观地将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相对立,导致对艺术运动观念的阐述落入那种永远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陈旧俗套中。这种俗套简单概括来讲就是,认为后继产生的艺术运动是对前期艺术运动的反叛,同时刻意对新艺术运动开创期并行发展的前期艺术运动极力贬低,以此来凸显新艺术运动的革命性。其实,任何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必然建立在早期艺术运动的基础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期所有艺术运动的综合继承,其创新之处并不绝对反叛,其与早期艺术的区别只能看作是与某种新兴观念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自然体现。以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来讲,其很多观念、作品、内容、风格、技法等无不来源于早期艺术运动,甚至库尔贝在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中也强调其现实主义绘画首先建立在对传统古典艺术的继承之上,其绘画风格是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西班牙荷兰画风的综合,仅仅是所观察的角度与以往不同而已。由此可见,教材对现实主义与之前艺术运动之间关系的表述还需商榷与斟酌。
三、对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描述存在主观偏好与挂一漏万的痕迹
课文开篇即对现实主义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性阐述,这种阐述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极其片面。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不仅是课文中所提及的这几个方面,而且欠缺了对其时代性及其他特点的强调。我认为,首先,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是在对同时代现实生活的真实观察基础上所进行的真实客观的描绘。这种艺术运动除了上述提及的真实性之外,首先必须践行的艺术观念就是“唯当代方可入画”,也就是说其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同时代画家看得到的社会现状,而非画家看不到的现实,这种内容具有强烈的当下性特征。其次,该艺术运动也关注新兴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壮大与繁荣,而非只是偏好农民题材与批判社会矛盾。例如,库尔贝本人就曾创作过大量有关当代新兴资产阶级生活的作品,而其他表现巴黎都市生活场景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最后,论述没有涉及该时期盛行的哲学思想、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也没有提及其摄影术的产生与普及对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转折意义,等等。由此可见,这种对艺术运动观念的表述只是打着新课改的旗号推行老式的内容,新瓶装旧酒罢了,需要进行全新而系统的重新阐述。
四、对现实主义旗手库尔贝的论述未能紧扣现实主义的特征进行分析,浮于表面而未揭示本质
库尔贝作为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奠基人、旗手与代表画家,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但是课本在介绍库尔贝的时候未能对库尔贝的主要艺术特征与作品内涵进行一针见血的表述,其中欠缺部分有如下几个方面。
“展览会”应当准确翻译为“沙龙”,1855年沙龙是世界博览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同时举行。另外,必须交代的是,库尔贝送展了多幅作品,其中11幅入选,仅有2幅被拒。由于这2幅作品是库尔贝的代表作,因而画家愤而退展,举办个人展览。其实,库尔贝早在1848年就已经因为《奥尔南的饭后》获得沙龙的奖章与国家的收藏,这说明画家并非是不受沙龙欢迎的对象。指明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库尔贝及其现实主义风格尤为重要。
课文交代《画室》是画家展现其现实主义艺术观的重要作品,但是在具体分析时,却只停留在细节人物的简单介绍上,对于整幅作品究竟意图表现的深刻内涵不甚了了,这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云。其实,《画室》有一个副标题“概括我七年创作生活的真实寓言”,从这一点来看,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在其中包含了某种自传性的意识。其实画家意图通过这个“真实寓言”,来表现其受到普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及傅里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而对现有社会进行改革并促使其进步的某种社会改良理想。对整幅作品的深刻内涵不交代清楚而只关注于其中的个体意义,只会让人感到一种不知所云与支离破碎的感觉。
《画室》中的人物介绍存在严重错误。除了未能对重要人物身份进行解读外,还错误地将右边的夫妇人物身份解读为普鲁东夫妇,这就大错特错了。该夫妻为当时著名的傅里叶主义评论家巴梯耶及其妻子,而由于普鲁东未能给库尔贝做模特,因而画家只能采用照片进行描绘,显得有些僵硬,他的真实位置是在裸女右边开始第三个人物形象。此外,对于左边人物的辨认也是错误百出。前景中戴着帽子拿着猎枪坐着的老人其实是库尔贝描绘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形象,以此暗喻其作为偷猎者的形象依靠欺骗攫取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果实。画面中间的小男孩、风景画与裸女依次分别代表的是库尔贝现实主义艺术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目标。对这些身份的含混介绍使得库尔贝所意图展现其现实主义艺术观的目的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基础。
对库尔贝《奥尔南的葬礼》的介绍未能紧扣上述已经提及的社会背景,而只是停留在其绘画形式与作品尺寸的表面文章之上,这又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作品分析。课文开篇曾提及的一点非常具有教学价值,即“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在人们的心中逐渐破灭”。而《奥尔南的葬礼》就是对这一理想破灭时代的真实写照,是理想破灭时期哀伤精神的缩影,是对革命理想破灭的真实葬礼。同时,库尔贝在六十年代的安特卫普国际艺术大会上也公然宣称,这幅作品就是时代的葬礼,尤其是对浪漫主义艺术的葬礼,从这一角度来看,《奥尔南的葬礼》的深刻内涵恰恰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唯当代方可入画”,而这一点在课文的深入分析中却只字未提,着实令人扼腕。
从以上的简略分析与研究来看,教科书在论述现实主义运动的时候明显存在着欠缺与不足,尤其是未能点明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与特征,也未能参考最新的相关研究资料,使得我们的教科书徒有新课标之表,却未能走出陈旧老教材的套路。其实,对于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运动,著名艺术史家琳达・诺克琳就曾认为:“启后自浪漫主义而承前于现在通称的象征主义,写实主义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期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运动。其目标即以精确观察当代生活为基础,对现实世界提供一个真实、客观而又公正的描绘。”[1]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该运动的诸多特征。而著名艺术史家鲁宾在《新观念史词典》相关词条中也认为“写实主义是十九世纪西方文化中的一场运动,宣称以准确观察为基础,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他挑战了数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即崇高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化图绘形式与英雄题材。写实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其视觉真实就是画家之‘真诚’的象征。写实主义通过其包容性以及普通民众对图像的易接受性――这些民众对传统并不熟悉但可以辨别‘真实’――从而获得某种民主的政治尺度。其道德诉求可以从进步论观以及知识的经验主义概念中窥知一二。普鲁东及孔德的论著中所涉及的社会理论以及科学认识论,在实证主义中得到融合。写实主义艺术的领导者是法国画家库尔贝。他的出现变革了艺术的历史。”[2]仅仅从这两种论述来看,现实主义运动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包括了真实性、时代性、新兴题材、民主主义、实证主义、技法创新等诸多特征,只有在教授中对这些特征进行全面概要的分析,才能使学生们对该艺术运动有全面的了解与把握。
总而言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对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目标、特点与代表画家、代表作的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与缺漏,而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其他各个章节的分析阐述之中。限于自身研究水平,我仅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与缺漏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纠正,希望能够以此提醒广大高中美术教师,在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时候多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怎么讲,我们就机械性地直接教授。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与最终实现其重要的价值与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按照县局停课不停学工作要求,星阁路小学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牢记育人使命,如期“开学”,为星小学子开启“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一、制定各类计划,保证线上教学有序进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月10号之前,教师们就已准备好教案、个人教学计划、线上授课计划,教研组长备好教研组计划、集体备课计划,各科课件,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二、多种形式教学,保证学生学有所获
1、微信答疑。鼓励学生跟着电视直播的进度学习,如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进行线上答疑。
2、微课视频补充。将空中课堂上的教学视频分知识点剪辑,当直播中出现与教材不太衔接的地方时,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补充。
3、直播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用钉钉直播亲自讲解重难点。
4、坚持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优秀作业展评,培养学生好习惯。
三、家校协同,保证育人有合力
以班级管理为阵地,召开视频家长会,让每个家庭创造一个优良学习的环境,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自我探索、认真学习,使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担当积极的角色。最终目的是把家庭变成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让每一个学生在隔空管理的状态下,通过结合多方力量协作,提高自律性,达到学习的实效。
四、线上授课满意度调查
为了及时有效掌握各位学生对线上授课的满意度,提升我校的教学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后期授课,我校精心策划了线上授课满意度调查。
我校将认真对待每一份问卷,所有调查结果都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努力和改进的指导依据。
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心得及收获
紧锣密鼓的一天结束了。从早上七点起床,通知孩子朗读课文,布置预习作业,到开始线上同步学习,布置线下作业,完成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一切好像跟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都是教学常规工作,但是却又觉得跟平时上课大大的不同,是不能立刻了解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度,还是不能立刻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是不能弯下身手把手的纠正孩子们的生字书写,还是已经被群里家长们的信息狂轰乱炸的昏了头?安静的课堂搬上了手机,电脑,电视,纸质的练习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电子书练习图片。老师们各个变成了电脑小能手,录视频,找小程序,录微课,尽己所能的让学生真正在线上学习到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感觉这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游戏。
为了更好的开展线上课堂工作,学校提前安排家庭教育高级指导老师开展了一次大型的线上直播讲座,讲座名称为《送给新学期有梦想的孩子》,这场讲座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家长孩子们提前熟悉线上学习模式。
教务处事先布置老师完成了课堂预案,让老师们提前一天将课堂预案发到学生群,课堂预案包括本课的上课内容,课前预习内容,课后复习内容,重点难点等等。
老师们同步线上学习,认真记笔记,课后在微信群里再进行知识补充,在同事群里交流好的教学经验,在钉钉群里批改作业
线上学习的老师们听得格外认真。
线下交流的格外的热烈,互相取经。
老师们辅导作业丝毫不敢马虎,各种大招齐上阵。
当然查遗补漏,一个也不能少,老师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在忙乱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即使格外的不适应,但是也不抱怨。疫情虽然将大家关在家中,但是关不住大家工作的热情,群里有老师一直在期待,正式上班的那天早日到来。我想当老师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一定会对孩子们说一句:孩子们,我想死你们了。
家长们在这一天也不闲着,早早的测试线上学习的工具,确保自己的孩子第二天能准时准点的听上课。所以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前,倒映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
家长们此时也成为了老师,在微信群里咨询老师问题,监督孩子批改作业,按时按点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群里人员太多,很多信息不能及时回复,家长们也都能理解,帮助老师协调处理问题。这场疫情让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密切,我想也让家长更加的明白了老师一天的工作日常,相信回到学校会更好的配合老师的工作。
这是滨江小学老师、孩子、家长们的一天。我们学校的现状也仅是全国各行各业的一个缩影而已,工作不能停,停课不停学。我们一直在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并严格实施。
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心得及收获
初三是由县里的名师进行专题教学,我全程听了自己所带学科的课,名师讲解都紧扣中考命题点,而且知识讲解详实,我听后都感觉收获颇多,相信如果学生能认认真真听课,收获会很大。而且学生可以针对自己薄弱的科目或者知识点反复观看,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这样的新的教学形式,我是怀着好奇和疑虑而接受的。
一、优势:
(一)学习了一门技能。通过几天的培训和实践,对网上授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并且能给学生上直播课了。
(二)学生的学习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重新学习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
二、不足:
(一)和学生互动不方便。
(二)不方便管理学生。
(三)学生之间不能一起探讨所学内容。
(四)老师和学生不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希望疫情快一点结束我们都能回归实体课堂。
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心得及收获
接下来是备课。我们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备课,能从网上找更优秀的资源融进自己的教学中,更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最后,无论困难多大,我都会积极应对争取让学生的有限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心得及收获
根据教育局要求,按照学校延时开学教学工作方案,坚持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天赉小学一年级数学组经过讨论与准备,开展了有序的线上教学工作。
一、线上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第一天,家长反馈名师直播课堂效果较好,同时反映部分学生因网络卡顿影响观看。老师们及时调整策略,把精选的微课和录制的视频推荐给孩子,再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在线辅导,保证全体孩子掌握知识。在孩子们观看直播的同时,一年级数学组成员也认真听课做笔记,并且全天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限度减少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主要采用作业盒子,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批改,在所有学生提交后教师及时总结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书面作业则是一一点评。虽然是隔空教学,但是老师依然是兢兢业业地辅导学生、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三、改进措施
虽然教师们尽心尽力做了很多工作,但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个别家长对线上教学不重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老师们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特殊时期的工作方式能够理解,从而重视孩子的学习!另外,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较长会影响孩子视力,所以尽可能减少电子作业加强书面作业。为避免刷屏减,轻家长的负担,进行小组抽查,批改作业。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能创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为天赉的娃们创造更好的明天!
Abstract: Constructionism affects teaching gradually, so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arises a new phase. Constructionism’s contribution to teaching theory of Chinese reading lies in: readers
are subjects, author is behind; the roles of teacher
are various; many teaching modules are set up and applied to practi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ism;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eory contribution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建构主义思潮。它对笛卡儿的教育认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的观点。之后,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读本、生活等)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等待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启动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此,建构主义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因此呈现全新的局面。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此,建构主义思想渗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阅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众望所归的。那么,建构主义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了那些理论上的贡献呢?
1 阅读主体的转化
建构主义倡导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作者退居幕后。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退居幕后。它坚持认为,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言,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前,只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框架,其间的‘空白’,有待于学生去发掘、填补和阐析”。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来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鲜明地指出:课堂阅读的主人毫无疑问只能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建构新知识的主体。然而,我们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中心,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老师,老师把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符合权威、主流思想的阅读结论合盘托出,老师只不过是把读的结果按一定的巧妙的程序和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即所谓“先教后学”。这无疑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和阅读乐趣。
这里不得不又要回复到一个陈旧的话题: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使他们通过读来实现知、情、意、心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应发展儿童的心灵”,北京大学钱理群先生亦提出语文要“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在语文阅读课中,人的价值、情感、思维应得到尊重与发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单是接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机械的训练,更要成为自己精神的主人,从文章中吸收人文养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上升到审美和创造的层面。所以,建构主义阅读观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这个独特读者角色的感受、体验,“提倡尊重心灵舒展、精神个性。”(李镇西)基于学生主体,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自足的精神活动——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己结论,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此言极是。(2)差异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读者的文化、经验决定。学生是将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带入阅读对象而建构意义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我国古代学者有这样的观点:“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里的“自得”,就是指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和创造。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社会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有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多解性及差异性。(3)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教学形式上提倡“散文化”教学,形散而神不散,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求疑、创新,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看法,使课堂具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在阅读结果的评价方面,也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2 教师角色的定位 需要指出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个完整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只是他的身份具有了多重性:他也具有独立的阅读尊严,他要组织、引导和调控学生的阅读活动,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矫正和评判。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在阅读的前奏,教师要设置教学情境,创设审美的氛围,以影视、音乐、美术、幻灯以及语言描述、故事叙谈、问题设境等许多手段驱遣学生的想象,激活阅读思维,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习需要。在阅读的预热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予以读法的指导与思维的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知识经验,使自主阅读成为可能。阅读一旦进行,就应该成为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多方面的信息沟通、阅读经验的交流、知识的互补都可以为学生精神对话、思想交锋、知识建构创造一个张力结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讨论分析、质疑问难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实现了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的创造,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和超越。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将阅读活动引向深入,或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加以鉴赏评价,或使课堂与社会生活交汇融合,或与他文对比评品,或共同抒写阅读感受,将阅读活动导演成语言文字、思维意识、思想情感的舞蹈,将阅读活动引向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成功感,也将优化其品质结构。当然,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因为退于次席而成为“第三者”,教师既可以主动与学生合作并参与阅读活动,也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充分阐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结论,只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家之言,仅资借鉴。在评价学生的阅读结论时,除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发现,还要大胆地矫正和批评学生的阅读偏失和谬误。
3 情境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