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语文必背常识

高中语文必背常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语文必背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语文必背常识

篇1

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

在诵读、理解、背诵中,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学习方法:

1、 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5、学会使用教材

首先,用好“提示”。 “提示”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钥匙,学生通过它可以找到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的途径。明确了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其次,抓住注释。为了能扎实地掌握文言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要对重点字词和难点语句进行圈划加点,用不同的符号标明一些特殊用法的词和特殊句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

第三,练习检测。教材在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练习主要从词语、点读、翻译三个方面来安排了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辨析、阅读理解、文言点读、特殊句式的翻译等习题,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知识的落实。在练习时, 要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这样就避免了只读不练的不足,使文言知识在练习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第四,强化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诵读课文和复背课文每篇必背,浏览课文重点选背的要求。背诵要及时、准确、流利、响亮,并且可以用默写的形式来检查。

6、 重视归纳和积累。

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

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篇2

高考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在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让学生喜欢上诗词,我觉得可以从诗歌本身的节奏入手,先诵读然后唱诗,两者结合,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切实感觉到诗词的魅力。

以教学《短歌行》为例,在上课时,我会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纠正读音,停顿,继而让学生找准关键词“忧”来体会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求贤若渴的忡忡忧心。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字词的平平仄仄,读出语气和气势。“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在强调情感是沟通古今跨越时空的钥匙。我会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赤壁之战前夕,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扮演一回曹操,体会诗人的紧张和忧虑。经过这样的铺垫,我再次让学生诵读,他们读得声情并茂,理解了曹操胸怀天下、求贤若渴、渴望统一的急切心情。

在声情并茂的阅读中,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挖掘:曹操的忧虑是什么,如何解决忧虑,曹操具有怎么的形象。通过郑庄公《子衿》与共叔段的《鹿鸣》原文呈现,在对比中体会用典的浑然天成,曹操的创新,不拘一格。通过小组分析,共同完成对这首诗歌的鉴赏性阅读。

在诵读中大家和诗人融为一体,为深化记忆,我趁热打铁,请学生来唱诗。我先播放了陈乃荣《短歌行》的音乐,然后请学生凝神谛听,其中有几个学生小声地唱和着,一遍之后,我号召他们大声歌唱,全班学生兴致高昂,引吭高歌,很多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竟出乎意料,唱得特别响亮。通过这样与时俱进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上诗歌课,学生也觉得古典诗歌这样学既轻松又快乐。

诵读理解了诗人的博怀,也记住了优美的语言,但是根据记忆遗忘曲线,这些他们虽然会快速地记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快速遗忘,而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对深化诗歌大有裨益。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都在阐释古典诗歌适合吟唱。广泛传唱的有哈同的《郑风・子衿》《上邪》、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蔡琴的《一剪梅》,邓丽君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利用诗歌便于歌唱的这个特点,古诗讲解我一般采取诵唱结合的方式,这种上课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比如,在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禅院》时,进行完诵读后,我问学生哪个可以试着唱一下这首词,马上有学生想到了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学生都陶醉于优美的旋律和古典的意境。于是该曲子的原始出处,苏轼《卜算子》才被人们重新关注。我把歌词和宋词并列,让学生分析两者的异同。区别:歌词塑造了以梧桐纷飞,冷风簌簌,泪眼迷离意象,刻画了恋人分离的悲伤。宋词借孤鸿这一意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相同:两者都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痛苦。尽管没有量身订制的词曲,但是学生凭借对周传雄《寂寞沙洲冷》的喜欢,当堂就理解了苏轼的这首词,并且倒背如流。

如果只是音乐,会使学生沉浸于旋律而忽视思想情感。只是诵读,容易短记忆冲击,容易遗忘。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文联主席孙家正在2015年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传统经过现代的创新,古诗词焕发了新的活力,

经过诵唱结合的教学,学生读懂了诗歌,理解了诗人的情怀,记住了优美的诗句,培养了温柔敦厚的情感。在《礼记・经解》中讲到:“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诗歌的教育功能也就达到了。

篇3

例2: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时,可选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为一组进行教学,把属于同一词牌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词的风格,进而走入苏轼丰富而充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在鉴赏的过程中进行诗词鉴赏方法的梳理。

由此看来,同样是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但必修课的教学与选修课的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类课尽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能力培养空间更大,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主要途径。

怎样上好选修课呢?笔者根据我市在开设选修课的做法,以《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在其《训蒙大意》中,曾精辟地论述了古典诗词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妨将其作为《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而且“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对于此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青岛二中的邹欣老师有过与古人相似的描述“如果经过两个半月唐诗宋词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李煜的凄婉,柳永的缠绵,周邦彦的雅致,李清照的清丽;知道沉淀千年的唐诗宋词全是富裕自由的大唐盛世、风雨飘摇的宋代王朝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食粮,从此对古典诗词产生熟稔亲近的感情,不再把学诗、背诗视为畏途,反觉乐在其中:这样也就够了。我们教一首诗或词,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目前,选修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像必修课那样对各种知识教学点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展开。因此,如果不能对选修课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很可能因时间紧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要求,更谈不上高效。为了解决好这一困难,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教师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事先选择好每一个单元的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把几个文本整合在一起读精研透,品精析透,同时把阅读鉴赏的方法贯穿其中,确保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二、研究教法,确定怎样教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教师教着有劲,学生学得也有兴趣。但是相对集中地进行单一文学题材或体裁样式的学习时,很容易让师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就要求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在课型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具体如下:

(1)起始课

应向学生说明《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多积累、学习鉴赏的方法、多动笔写等。可以简要地梳理唐代以前的中国诗歌简史,如传统、魏晋五言诗、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派等,为后面的诗歌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每单元教学也要怡当地介绍唐、宋文学史。因为诗与史相联,要想充分地准确地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教师讲授诗词必须深谙“知人论世”之道,如讲李白的诗歌,如果教师不讲李白的诗风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或讲不清楚,学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体会就可能理解不到位。不把诗人和作品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就不能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诗歌丨如某教师在讲授《将进酒》时,因为没有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结果导致学生与诗人的对话、与作品的对话等环节无法深入展开,致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和感悟只能是脱离文本的是自话自说!

(二)鉴赏课

一要特别重视诗词的诵读。诵读对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审美与想象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要在尊重诗歌、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进行鉴赏方法的指导。新课改决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盲目散放,要有前提,要尊重古典诗词阅读的规律与本质。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生成的前提是与文本、诗人展开对话,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三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学生对诗词的合理理解与对诗词意境的想象。

下面是学生通过扩写的形式对《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理解。

又踏上路途,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花已不再攒动,收拾着残蕾凋瓣,小小的杏子隐现枝头,和着风儿与春天招手。春天?噢,已渐行渐远了吧。枝上的柳绵追赶春天的步伐也不那么清晰了吧。路途茫茫,燕子斜飞,寻找着艳丽的风景,时而失望地盘旋,天涯何处无芳草,待到江南赶上春,再和春天永住。

碧绿的池水绕着人家,墙里传来阵阵少女的欢笑,秋千的忽高忽低引逗着她迷人的笑颜和醉人的银铃,围绕着高墙的周围,企盼着“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_村”,眼前能展现佳人的芳踪。高高的围墙无法攀越,欢乐的笑声如花香般时时飘来,演绎出风情万种,你可知我的情义我的醉迷。

笑声终于渐渐停息,佳人呵,你的芳香将我陶醉,你的相貌在我脑中连缀成优美曲线,你可知我对你的_往深情?

(三)探究成果交流课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要到位,要让学生动手去搜集材料,组织筛选材料,并能形成较为成型的研究性小论文。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可多可少,但不能不做。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小论文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如李杜研讨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要对此作出评价,并可将此计入学分。在一个学段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中,有的学生写出了诸如《千古明月人间情一浅谈苏轼词中“明月”意象》《刚柔相济的苏词》《水一样的东坡》《李太白与月》《我眼中的李清照》等高质量的小论文。

(四)“小先生”课

这是把过去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变成让_些诗词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来组织课堂的学习。

具体安排如下:事先教师将要讲诗词分配下去,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而把备课、讲解、检查、反馈等教学环节全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及时地查缺补漏,最后予以全面的总结评价,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讲课的学生由于从以往听课的学生暂时变成了讲课的老师,课堂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既怕讲不好,又担心讲得不如其他的学生,因此全部准备得都非常认真、充分;而听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他们不仅要参与课堂的学习,还要评价讲解的情况,主动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三、遵循循序渐进、引而不发、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

古典诗词选修课教材因其内容与形式本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古典诗词必修课的教学,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教学,前者有充足的课时逐步攻克语言难点,后者则基本没有文史常识障碍,因此,对于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而言,“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书理会-遍,方与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至于深文奥理,天下国家,童子理会不来,强聒反滋其惑。今之学者,只是虚套相欺,可哀也己。”(明?吕坤《四家翼-养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更是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古人讲授古典诗词之循序渐进之法,即使今日亦有借鉴之必要。

由于学生受自身学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蕴含于古典诗词本身深层次的人文问题缺乏应有的自觉,而这怡好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学生健康地迈入古典诗词的人文殿堂。《礼记?学记》上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以小鸣,叩之以大者以大鸣”《孟子?尽心上》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都是启发、设问的重要性。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向知识的广度涉猎,向知识的深度探索,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引而不发的教学平衡,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动力状态。

由于选修课的教材篇目较多,很多语文知识点与必修课重复或接近、相关,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为了取得“善师者,学逸而功倍”而非“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懂得并能熟练运用“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宋?苏辙《新论下》的教学艺术。

四、鉴赏与写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造有的学校将《唐诗宋词选读》的基本教学思路定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