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4:5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管理思想概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上好思政课,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
考试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式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不改革,老师讲课就永远脱离不了课本。只能照本宣科,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解释。如: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理想等,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考试的知识点。
考试考查又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采取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促进作用。而以往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评价,往往是期终一次考试定全盘。它不利于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反映不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方面的状况。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模式一定要进行改进。一是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转变,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核采取辨析、材料分析、实践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和热点问题研讨等办法进行。二是实现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核向期末书面考核与平时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转变,重点把课内院内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等纳入学生考核内容之中,使考核全面化、过程化,促进学生认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动性。
一、思政课考核方式现状
教学评估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标准在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着重检查知识的组织、传递和再现情况;在方法上以量化为手段,着重检查师生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结果,忽视师生双方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在内容上面面俱到,着重检查师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是将整个教学工作引导到统一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教学评价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不能检验思想理论教育的成效。其次,这种教学评价不仅没能有效地发挥考试的诊断、反馈、发展功能,反而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倾向。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上课不听讲,考前一两周挑灯夜战,死记硬背笔记或复习思考题,考完之后脑子里空空。可就算记住了又怎么样呢?规则没有进入思想,在实际行动中不被采纳,当然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品德应是人身修养,而不是对理论或者政策的背诵,但是采取笔试的方法来判定学生思想品德课分数的高低,却是我国目前很多院校思想品德教育较为通行做法。现行的考试方式更多是以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记忆考核为主,第二课堂的德育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情况尚未完全纳入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考核和评价方式的重知识记忆轻实践能力,造成了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看重学习成绩,轻视行为践履的倾向和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知行脱节以及高学历、低品行的矛盾。
这种落后的考核方式容易产生很多弊端
1.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尤其是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相挂钩。高校的考试也在方方面面左右着学生,成为影响他们评先进、入党、当选班干部等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政治课可能就由此丧失存在的意义了。
2.以往种种考试模式陈旧,很难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被教材束缚的试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容易助长其惰性,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在考前“临阵抱佛脚”,突击背一下,就万事OK了。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与培养创新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而且它的反馈性又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从而保证教学始终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行。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多样而灵活的考试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试成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提高学的参与意识。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更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1、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应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矛盾。(1)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现在,在很多高校中形成了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局面。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又各有特殊性,具体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思政课考核的题目要与学生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用性,使专业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目标能够有机统一。 (2)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明确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
2、思政课新的考核方式的探索
(1)开闭卷相结合。开卷、闭卷作为考试的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将二者相结合,必将趋利避害,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即在考核的试卷中注重考察学生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性的试题可以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另外,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对事实热点问题的分析,可以用开卷。二者的成绩最终合成为最终的成绩,及这门课的成绩。
(2)民主评议。具体操作时,可以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各组成员按照听课情况、课下表现互相综合评分。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老师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课下的表现如何,同学之间是最清楚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目的,不是为了背一些知识,而是要把书本中所学的运用到实践中。小组先评,让评分充分体现全面考察的目的,体现学生参与,也容易让学生接受。小组评分后由教师总评,教师可根据自己日常观察情况,向辅导员或其他科任教师了解情况,结合小组评分,适当调整分数,避免学生之间的“人情分”。这种方法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在学期初开始就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变化,同时还要及时与其他老师沟通,以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才能使分数真实而有说服力。设计出的加减分项目要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公平性,这样的加减分项目至关重要,能够避免评分时的随意性。
(3)综合评分。一门课程掌握情况如何是由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考核也应该全方面。试卷考不到的东西应该有其他措施来加以弥补。笔者建议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案时,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出若干环节,根据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表现分别评分,最后再算总得分。
徐复观(1903-1982)作为以治思想史见长的现代新儒家,其美学思想以中国思想史为主线,取精用宏,颇具创见。“第二自然”是徐复观在品评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时所提出的一个原创概念,它突破了王国维在传统诗学中确立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才子气审美标准,秉承传统美学注重人伦教化的衣钵,用“境界”所标志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到达点丰富和深化了“境界说”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自然”的美学概念,为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换敞开了一道门径。要充分理解徐复观提升“境界说”(简称“复观之学”)的当代学术意义,必须结合“境界说”的学术发展理路去分析,沿着徐复观探求传统的现代转换之路去理解,按照“复观之学”的整体思想逻辑去把握。本文意旨就是在充分吸收“复观之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为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寻找一条可能的路径。
一、境界、意象、意境:“第二自然”概念的源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wWw.133229.coM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徐复观看来,王国维虽然“以他所提出的境界说,把文学批评的效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自始至终也没有把“境界”概念理清楚。徐复观依照《人间词话》文本,对“境界说”作了考据与概念上的廓清。徐复观认为,“王氏的所谓‘境界’,是与‘境’不分,而‘境’又是与‘景’通用的。因为从辞源学上讲,“惟自唐代起,多数用法,境可以同于景,但境界并不同于景。在道德、文学、艺术中用‘境界’一词时,首先指的是由人格修养而来的精神所达到的层次。所以文学艺术中的境界,乃主客合一的产物。“境界”是物与我的统一,要通过人格修养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艺术家对自然与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当然,王国维在部分篇章中也触及到了境界的本意。譬如,他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里,王国维虽然讲了三种境界,却都已突破了诗论的范畴,已经是关照人生的美学话语了。因此,徐复观体会到:“王氏此处所用的‘三种之境界’,与唐以来的传统用法相合,指的是精神境界,但这既不可谓之‘景物’,也不可谓之‘喜怒哀乐’。王国维己经把“境界”提升到审美人生态度的层次。王国维“境界说”的这一概念的歧出才是他提炼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继王国维之后,朱光潜把超利害的审美人生态度与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了“境界说”。首先,他认为美感世界纯粹是超越现实利害而独立的意象世界。“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可见,境界的形成有赖于意象的创造。其次,他认为艺术活动都是心灵自由的创造活动,而创造的本质是超越现实而进人人生理想的境界,这是对王国维“三种境界说”的再阐释。再次,境界是情景相生,是情感与意象的统一,是有情有性的生命主体进行意象创造的结果。
朱光潜援引传统诗学中的“意象”概念,沿着中西融通的理路丰富和发展了王国维的“境界说”,但并没有跳出“境界说”。从本质上看,“境界说”仍然是传统诗学的“意象”层次,只是在王国维、朱光潜那里找到了现代美学学术的表述方式,但尚未达到传统诗学中的“意境”层次。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意境说”并非由王国维首先提出,而且王氏之说,实际上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意境说”早在唐朝就已提出,并且刘禹锡对“意境”这个范畴已经作了最明确最基本的规定,即“境生于象外”。叶朗认为,“意境说”的美学本质就是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和气。但是,王国维、朱光潜都将“境界说”提升到审美人生态度的层次,为由重审美经验的“境界说”向重审美本体的“意境说”推进开辟了新的学思路向。
与朱光潜合称为“美学双峰”的宗白华把“意境”确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本体。有学者认为,宗白华的美学贡献集中表现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和“初发芙蓉”的美,而后者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之美;二是沿着中西贯通的理路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意识,由此对中国艺术意境作了精湛绝伦的阐发。通过上述两大发现,宗白华为把握中国艺术精神提供了直达本体的直观路径—审美意境。正如宗白华所言:“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雨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宗白华所发现的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时空意识正是区分意象与意境概念的关键,意象是对象性的,意境则是本体性的,是中国人对宇宙的形而上的本质直观。意境概念的清晰确立,扩大了美学包容传统文化的能力,剩下的问题就成为在意象本体中的审美主体是如何可能的了。
二、“第二自然”: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间性结构
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把握上,徐复观与宗白华几乎如出一辙,他们都从道家思想出发,直达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形态。但两人学思背景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学术成果各有侧重。徐复观是在“心的文化”的语境下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人,在中国百年美学史上第一部以中国艺术精神为主题的专著《中国艺术精神》中,他认为孔子的礼乐之心和庄子的虚静之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这一“心”的主体是中国一切道德和艺术价值的真正源泉。“心”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决定了它在审美关照和审美创造时的本体形态—即建立在“意象”基础上的“意境”,或建立在“境界”基础上的“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的形成是主客合一、心物合一、心物往来相照的过程,如徐复观所说:“心先人于境,境亦同时人于心,因而得心境合一(‘神会与物’),此时所写者乃心中的境,亦如画家所画者乃胸中的丘壑。“诗人在上述历程中所把握到的景(境),是何状态呢?我以为唐司空图《与极浦书》中下面的话,是形容此一状态的。
“戴容州(叔伦)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目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按照徐复观的学思逻辑,“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呈现的审美主体(心)融人审美对象(意象)的审美本体(意境)形态,是心、意象、意境三者共同参与创造的主体间性结构—“第二自然”。徐复观没有直接谈“意象”和“意境”,他在批判吸收王国维“境界说”的基础上直达“第二自然”的概念。从本体角度讲,“意境”等同于“第二自然”;但从主体间性角度讲,“第二自然”比“意境”涵盖传统思想资源的面更宽更广,更有利于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中,并无明确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性是随着中国现代美学的诞生而引入思想界的。可以说,中国现代美学基本上是一种主体性美学,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长期跳不出主客对立的对象性思维范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审美的基本问题,也造成了美学与艺术实践和审美实践的严重脱节。实际上,中国艺术精神中包含着主体间性特征十分鲜明的审美思想,大量有现代价值的审美范畴都是与五千年中国人的审美实践紧密相联的,包含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追求、人生态度、社会理想和终极关怀。徐复观从其颇具主体间性特征的“形而中学”的文化哲思出发,以其独具慧眼的中国人性论为基准,将“心”、“境界”(“意象”和“意境”)范畴融贯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客圆融合一的“第二自然”的美学概念,是从中国艺术精神中挖掘主体间性思想资源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
实际上,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徐复观和宗白华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探索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间性结构。只是他们的哲思出发点不同,宗白华沿着西方形而上的理路阐释中国艺术精神,从《易经》“阴阳相荡”的宇宙观出发阐释中国艺术意境有的时空结构,认为音乐化、节奏化的时空观是形成中国艺术意境的最深的根源。因此,中国艺术意境
是“物我交融”的主体间性结构。徐复观更重视从艺术和审美活动背后的人性层面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秉承宋明心性理学的学统,认为孔子和庄子确立了人性“离形去知”和“祛蔽澄明”后“道德和艺术高度统一”的万古标程,道德价值源自孔子的“礼乐之心”,纯艺术价值源自庄子的“虚静之心”,这一实现了现象学“悬隔”和“还原”后的“心”是一切传统价值的本源。因此,“心”即创造“意境”、创生“第二自然”的主体,它不以艺术为最终目的,它以实现物我交融、主客浑然的身心安顿,以实现人真正的审美自由为目的。因此,“第二自然”的提出并不是“复观之学”的悬拟虚设,而是以一种涵容力很强的主体间性结构,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普世资源一并统一到“美学的旗帜”之下,为传统的灵根再植确立“栖身之所”,为五千年的民族灵魂再造“立命之源”。
三、“第二自然”为传统美学实现现代转换敞开了一道门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1-02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普遍性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被弱化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既有渊博知识、人格魅力,又有教学热情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建设基础薄弱,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不够;思想政治理课与大学生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基于上述各种不足之处,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设想
为了探索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应该遵循先试点、再推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改革路径。具体来说,就是先办好几个教改试点班,每个试点班的教改侧重点不同,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一门课程的全部授课班级,进而推广到所有4门课程的全部授课班级。试点班级授课应以专题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办好以下几种教改试点班:
1.组合式教学试点班。由一个教师将一门课一讲到底的做法是“承包式”的教学方法,而一种“组合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具体来说,就是由多个教师来讲同一门课的不同专题。可以由系上带过相同课头的6~7位老师每人选择2~3章的内容,按章节顺序依次给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
2.学生能力培养试点班。选择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班,主要由学生自己讲课。学生们3~4人一组,自由结合,自选专题,自己备课、自己做课件。第一小节课由小组代表讲课50分钟,第二小节课由小组全体成员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提问、进行答辩,再由全班学生当场给该小组成员打分统计成绩,最后由教师点评。讲得好的学生,还可以去给其他系其他班级上示范课。
3.实践教学试点班。实践教学不能占用理论教学课时,也就是要在理论教学学时之外,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①组织全班学生看一些纪录片、资料片或者听取专题报告,教师统计学生出勤情况。②每位学生在规定的周次内,选读原著或人物传记,写出读书心得,由教师评定等级并记入平时成绩。优秀文章在全班交流。③全班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先明确组内分工,然后设计问卷,而后实施调查,回收的问卷和调查报告一并交给教师,由教师写出评语并记入平时成绩。④利用在校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考察近一点的地方。利用寒暑假时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参观考察远一些的地方。愿意去的学生自己应适当出一部分费用。
4.大班课堂互动试点班。从我院现实情况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上课”、“合班上课”还是主流,这就面临一个怎么开展提问、讨论等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问题。比如,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起一个有特色的“组名”,提问回答、讨论辩论都以组为单位计分,组内成员共享该小组的成绩。这种做法应该能够扩大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参与面。
由于各种教学试点班的教改侧重点不同,平时成绩的计分方式就不宜整齐划一。但是,最起码要包括出勤分、作业分、笔记分三项,除此之外,教改侧重什么,平时考核就应该突出什么,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整其权重来实现。同时,建议我院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校统一闭卷考核的原则性规定,改为不同的任课教师或同一任课教师所带的不同班级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考核。①学生出勤:教师每学期点名次数不得低于10次。学生全勤计分为100分,如有迟到或者早退,每次扣除2.5分;请假每次扣除5分,旷课作为一种严重的违纪行为,每次扣除10分,教师要详细将上述情况记录在考勤表上,直到100分扣完为止。②课堂笔记:每学期教师至少检查对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次,如果学生笔记记录的板书内容齐全、书写工整,整体质量高,则按100分计,如果笔记书写不工整,内容缺失较多,则按60分计,若该生无笔记,则此项成绩为0分。③平时作业:作业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书面一般结合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形式,从现实出发,对热点焦点事件,作出评论或者给出相关建议。口头作业一般以小组形式完成,对于大班授课,可将学生按照10人一组的标准分组,由每小组编辑、播报新闻,并且上交PPT。每小组成绩共享,具体负责的小组成员单独加分。④课堂互动:教师尽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包括讨论、提问、辩论等。学生只要能够集中精力听课、比较积极的参加课堂互动并给予反馈,就可以得到基本分60分。在此基础之上,每有一次积极的表现就可以加10分,直到100分加满为止;而每出现一次消极的表现就减10分,比如上课不停地说话、瞎起哄、破坏正常的互动活动等,直到60分扣完为止。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课堂互动活动,其成绩即由该小组成员共享,但是若该小组成员没有出勤则记为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