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农业结构

现代农业结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5 14:5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现代农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现代农业结构

篇1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必须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伊春市的农业规模较小,但幅员较大,全市从南到北积温和无霜期差别较大,因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千差万别,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全面促进农民增收。为了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人对伊春市政府所在地的伊春区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伊春区所辖耕地面积30125亩,周边农业属地郊农业,种植业以蔬菜为主,以满足市区人民“菜篮子”需求。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伊春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依托城郊农业的优势,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满足城区人民蔬菜需求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高效益的棚室生产

伊春区所辖三个农场(西城农场、青峰农场、对山农场),一个办事处含四个农业村(村、东升村、迎新村、青山村),伊春区有的棚室生产大多集中在对山农场的青峰农场、东升办的四个农业村,棚室生产非常少,大多数蔬菜生产均以露地栽培为主,亩收益500-700元不等,而且露地栽培蔬菜,供应市场时间相对较缺而且集中。针对这一情况,伊春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推广棚室蔬菜生产,促进和发展蔬菜提前延后栽培。每栋大棚一年可种植两茬作物,亩均收入在8000-10000元之间,是以前农户露地栽培蔬菜收入的8-10倍。近几年来,伊春区已在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青山村和迎新村,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新建蔬菜大棚38栋,种植大棚黄瓜、大棚番茄、大棚菜豆、大棚角瓜、大棚白菜、大棚苦瓜等作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延长了蔬菜供应时间,丰富了市区人民“菜篮子”。

同时,棚室生产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以及需要精细管理的一种生产模式,因而对这些农户还需进行科技方面的培训:一是利用“科普之冬”之契机,请省、市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专题培训;二是组织农民走出去参观学习、学习外地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以确保棚室生产稳产、高产,三是通过有组织的技术、技能培训,使每一农户都有一个种田明白人。

2.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

近两年,食用菌的价格特别是黑木耳价格不断攀升,经济效益显著,特别2007年在伊春召开的“全国食用菌生产论坛”上,伊春被定为全国生态食用菌生产基地,有了这样优良的前提条件,加之近几年来,伊春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黑木耳素质提升行动,在食用菌生产技能、品种改良和产业推进等方面成效显著,黑木耳品质有了快速提升,黑木耳价格得到提高,为黑木耳生产者创造了较好的商机。我们更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这两年全区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也由原来的三个,发展到七个,即:黑木耳、榆黄蘑、元蘑、平菇、滑子菇、香菇、灵芝等,目前全区已有食用菌100万袋,而且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

3.突出发展绿、特色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及浆果类果蔬生产,如大棚苦瓜、大棚丝瓜、沪瓜、大棚草莓、大棚葡萄等,同时倡导“南菜北种”、“山菜家种”等返季节种植蔬菜,既能丰实市场又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注重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伊春区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且拥有“兴安黑土”和“对山”两个蔬菜品种的商标,特别是市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区也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品牌蔬菜,创出自己的地方名牌,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4.适当发展窖贮,返季节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这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蔬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造成季节性供大于求;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部住进了楼房,居民冬季副食品需求全部需要市场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倡导农民发展窖贮生产,充分利用农民房屋院落宽敞的特点,发展窖贮生产,在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把蔬菜贮存起来到了秋冬季节蔬菜淡季再供给市场,从而增加返季节蔬菜的利润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5.着重发展观光农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应运而生。观光农业的产生,不仅仅满足在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区人民喜欢到农家体验质朴的农家生活,特别是伊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每年来伊春旅游的客人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休闲观光农业必将成为伊春农业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鼓励农民发展观光农业,既在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农家大院,设立“观光”、“采摘”等项目,接待游人或城区的市民,从而增加一项副业收入。

6.努力发展特色养殖,做好“笨”字头文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生活上追求返朴归真,讲究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因而,我们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养殖,在“笨”字头上做文章,如:发展“笨”猪,“笨”鸡等,既能丰实市场,还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7.加快培训农民经济人队伍

篇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产业优势。昌邑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带动作用,在项目、资金支持上向合作社倾斜,立足“特色”抓“产业”,并逐步引导主导产业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向发展,促进优势产业集群。2012年全区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2100公顷,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400公顷,专用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公顷,全区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达到了16户。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昌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以东福米业、国泰米业、雄霸米业为主的全区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水稻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以吉得利公司、元泰公司为主的全区甜粘玉米种植企业年加工甜粘玉米5000万棒以上;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积极帮助企业做好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工作,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龙头企业2户。

加大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已开工建设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共有12项,计划总投资5.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项,3000万元以上项目10项,目前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

围绕区域资源科学布局,全力打造昌邑区特色产业。昌邑区主导产业由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畜禽产品、农业旅游观光、水产品、食用菌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等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使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粮食高产创建有声有色

2012年,全区建立5个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其中:孤店子镇孤店子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0022亩,桦皮厂镇东胜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0650亩,桦皮厂镇崔屯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1731亩,桦皮厂镇漂洋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2031亩,土城子乡油坊村高产方水稻种植面积11115亩,全区落实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田总面积55549亩。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带领农民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昌邑区农水局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2012年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全区累计达到79家。

4.农村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农村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2012年5个乡镇主要开展了以乡路绿化、村屯亮化、村屯净化、庭院美化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全年植树40万株,绿化乡路100公里,共栽植花苗85000株,美化庭院100户,农村主要道路两侧和重点村屯农户房舍周围栽植了花草,环境得到了美化。全区乡镇、村共清运垃圾、残土1000余吨,清理边沟2.4万延长米,新建垃圾场3处,扩建农贸市场2处,新修围墙、围栏23000延长米,改造排水设施15000延长米。

篇3

今年以来,洋马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培优药材主业,积极深化联耕联种,不断促进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

一、注重高点规划,聚集调整方向

主攻三大产业。主攻药材产业,重点围绕“扩面积、引品种、提质量、创品牌”上下功夫,通过与南农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解决中药材工厂化育苗、提高抗病虫害等环节的技术难题,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主攻设施农业,突出发展设施药材、设施水产、设施保健蔬菜,新建设施农业园3个。主攻休闲现光农业,挖掘中药文化内涵,重抓十里菊香,开发洋马宝瓶岛,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休闲观光链。

建设三个园区。以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追求。注入旅游元素,完善修编园区总体规划,加快建设鹤乡菊海现代农业园区,秋播前一期4200亩土地流转到位,在450亩核心区启动建设3200平方米公共服务平台、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和5万平方米的连栋大棚,抓紧招标建设,力争年前完成70%以上工程量。全面提升建设“百药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增加投入,加快推进“十里菊香”旅游景点建设,提升园区景观品位,开发旅游项目,拓展园区休闲观光功能。招引建设稻鳅种养特色示范园,开创农业发展新模式,挖掘生产潜力,当前抓好园区规划和土地流转等前期工作,力争快建快抢。

打造三条特色带。集中力量打造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特色药材观光带、新洋港沿线临河旅游观光带、公交路沿线菊油两花观光带,加大沿线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彰显药乡特色,集中布局发展药材产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临海高级公路沿线种植观赏、月季、玫瑰、波斯菊和二月兰等观赏药材花卉品种,打造观赏药材品种特色带。在新洋港河沿线,依托自然优美环境,深入挖掘以“河”为载体的文化底蕴、打造涵盖观光、水上运动、养生、养老、垂钓、休闲为一体的临河旅游观光带。

二、突破关键环节,形成调整特色

深化推进联耕联种。围绕“完善、提升、扩面”,重抓联耕联种扩量提质,创新完善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2016年联耕联种推进面积6万亩,着力打造4个整体推进村,建设一个万亩示范匡,2个5000亩示范方,推进“联耕联种”向“联管联营”发展。

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规范化的土地股份合作,全力支持本地能人大户带领群众组建合作社,充分调动农业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今秋和明年计划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000亩,总面积30000亩以上,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0%以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