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统计学的缺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鹿衔草总黄酮;心肌缺血;一氧化氮;游离脂肪酸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tal flavonoid of Herba Pyrolae (TFHP) on the changes of ECG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Methods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pituitrin in rats, and ECG was record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the ligation of left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in rats, and serum level of nitric oxide (NO) and free fatty acid (FFA) was determined with spectrophotometrical method besides ECG.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odel controls, TFHP antagonized the decreased T wave by pituitrin and ligating coronary artery, and increased NO level and reduced FFA concentration in the serum of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Conclusion TFHP protects the myocardium from ischemic injury possibly through increasing NO release and decreasing FFA production.
KEY WORDS: 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l Pyrola; myocardial ischemia; nitric oxide (NO); free fatty acid (FFA)
鹿衔草(Herba Pyrolae)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植物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Andres)、普通鹿蹄草(Pyrola decorate H.Andres)或同属其他植物的干燥全草。目前,国内使用的中药鹿衔草以鹿蹄草为主,普通鹿蹄草为次[1]。传统中医认为鹿衔草和其他药物配伍可治疗虚痨咳嗽、肾虚腰痛、风湿痹痛、足膝无力、半身不遂、肠炎痢疾、疮痈脓肿、崩漏带下及结膜炎等疾病[2]。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鹿衔草有强心、扩张冠脉、降压、抗炎及改善冠心病症状、抗癌、抗衰老等作用[35]。
鹿衔草的化学成分国外研究主要以日本鹿蹄草、红花鹿蹄草、肾叶鹿蹄草为主,而对中国鹿蹄草属植物特有种研究甚少[6]。该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鞣质、多酚类、醌类及其他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鹿衔草植物中的主要成分,有广泛的药理作用[7]。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鹿衔草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Herba Pyrolae, TFHP)对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管灌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增加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和调脂降压等均有明显的效应[8]。本室以前的研究表明,TFHP可以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缩小冠脉结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冠脉结扎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9]。本文进一步观察TFHP对大鼠心肌缺血性心电图变化的影响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为鹿衔草作为一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雄性,体重180~22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材与主要试剂 鹿衔草购自陕西省太白县药材公司,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王军宪教授鉴定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TFHP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提取;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salvia drop pill, CSDP)由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1212;垂体后叶素(pituitrin)注射液由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生产,批号040301;硝苯地平(nifedipine)由山西汾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618;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检测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3 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80只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5u/kg,观察肢体Ⅱ导联心电图(ECG)T波的变化,选取60只对垂体后叶素敏感的大鼠用于实验(T波明显抬高或降低超过0.1mV)。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SDP,290mg/kg)、TFHP大(30mg/kg)、中(15mg/kg)、小(7.5mg/kg)剂量组。实验开始后,CSDP组、TFHP各组均按10mL/kg体重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同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1h以0.1mol/L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仰位固定,将3个针形电极按规定位置分别插入四肢皮下,除正常对照组舌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外,其余各组均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0.5u/kg,1mL/kg),连续记录注射垂体后叶素前至注射后10min的肢体Ⅱ导联ECG。测量注射前、注射后立即、5、10、30、60、300、600s时间点的T波高度。
1.4 结扎冠状动脉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硝苯地平,2mg/kg)、TFHP大(240mg/kg)、中(120mg/kg)、小(60mg/kg)剂量组。实验时,阳性对照组、TFHP各组均按10mL/kg体重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灌服同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1h,乙醚吸入麻醉大鼠,仰卧固定,将3个针形电极按规定位置分别插入四肢皮下,记录肢体Ⅱ导联ECG。沿左锁骨中线纵行切开皮肤约2cm,在第五肋间钝性分离肌层,打开胸腔,挤出心脏。在动脉圆锥与左心耳之间,距冠状动脉起点1~2mm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然后立即把心脏放回胸腔,迅速缝合胸壁,记录结扎后即刻的ECG。24h后用2.2mol/L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再次记录大鼠ECG。然后打开腹腔,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抽提比色法测定FFA含量。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经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结果均以±s表示,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TFHP对垂体后叶素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高度的影响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垂体后叶素后5、10、30s心电图T波高度显著降低(P
图1 TFHP对垂体后叶素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高度的影响
Fig.1 Effect of TFHP on T wave height of ECG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induced by pituitrin
2.2 TFHP对结扎冠脉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高度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心电图T波高度在冠脉结扎后即刻和
24h均显著降低(P
2.3 TFHP对结扎冠脉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NO水平降低(P
图2 TFHP对结扎冠脉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T波高度的影响
Fig.2 Effect of TFHP on T wave height of ECG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caused by coronary ligation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
2.4 TFHP对结扎冠脉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FFA含量的影响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血清FFA水平显著增高(P
3 讨 论
冠心病在我国已成为一种常见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对人类健康乃至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作为最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是心肌缺血、缺氧。因此,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研究采用两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探讨了TFHP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注射大剂量垂体后叶素可诱发动物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急性心肌缺血,与临床上人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心绞痛相似。且该造模方法简便有效、重复性好,多年来被广泛用于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而结扎冠脉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造模方法为研究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经典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具有缺血损伤直接、显著、局限的优点。本实验用于评价心肌缺血损伤的指标有电生理指标(如ECG)和生物化学指标(如血管活性物质NO和心肌代谢产物FFA),各有其病理意义。
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ECG变化可分为两期[10]:第一期,注射后5~20s,T波显著高耸或压低;ST段抬高,甚至出现单向曲线;第二期:注射后30s至数分钟,T波降低、平坦、双向或倒置;ST段无明显改变。结扎冠脉制作心肌缺血模型,缺血5min内ECG的ST段变化表现出三种形式:①缺血后ST段抬高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下降,然后又逐渐抬高;②缺血后ST段抬高逐渐增加;③缺血后ST段先下降,1~5min后出现ST段抬高。由此可见,无论是注射垂体后叶素,还是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缺血模型,ECG的T波都在动态变化,但T波的电压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可基本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同时,由于大鼠ECG 的ST段极短,几乎与T波融合,故本研究以T波高度作为评价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指标。本实验研究表明,TFHP能剂量依赖性对抗垂体后叶素和冠脉结扎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ECG的T波降低。
NO是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舒张血管物质。NO与细胞膜上的鸟苷酸环化酶结合,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系统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持续基础的NO释放,对于维持心血管系统恒定的舒张状态和冠脉的基础张力、保护血管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结扎冠脉可以导致大鼠血清中NO含量降低,而TFHP预处理可升高NO水平。说明TFHP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增加NO的生成和释放、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脂肪酸代谢紊乱也是心肌缺血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FFA是中性脂肪的主要分解产物。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时最早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代谢变化,其根本原因是能量供给障碍,当心肌缺血使心肌氧供减少时,心肌耗氧量和ATP生成的速率降低,能量的供应以糖酵解为主,从而导致脂肪酸氧化和乳酸再利用的减少,加上儿茶酚胺释放增多等因素促使血中FFA的含量明显升高。同时,FFA在心肌组织
大量蓄积,抑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腺苷酸化,使ATP产生和利用受阻,进一步加剧心肌缺血缺氧损伤[11]。本实验结果显示,结扎冠脉可导致大鼠血清FFA含量明显升高,而TFHP明显降低大鼠血清FFA含量。说明TFHP能促进FFA利用,改善缺血时的能量及脂肪酸代谢紊乱,从而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26227.
[2]李东,杨松,宋宝安,等. 鹿蹄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J]. 贵州大学学报, 2008, 25(2):188194.
[3]JEE HP, JEONG ML, SE NK, et al. Treatment with SI000413, a new herbal formula, ameliorates murine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J]. Biol Pharm Bull, 2008, 31(7):13371342.
[4]MU HL, JEONG ML, SUNG HJ, et al.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Pyrolae herba extract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and NO production [J]. J Ethnopharmacol, 2007, 112(1):4954.
[5]王树梓,边全禄. 鹿蹄草扩张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草药, 1989, 10(10):473.
[6]王军宪,张莉,吕修梅,等. 普通鹿蹄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草药, 2003, 34(4):307308.
[7]张成伟,周亚球,陈磊. 金丝桃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安徽医药, 2007, 11(11):961962.
[8]KAGAWA K, TOKURA K, UCHIDA K, et al. Plateletaggregation inhibitors and inotropic constituents in Pyrolaeherba [J]. Chem Pharm Bull, 1992, 40(8):20832087.
1.1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谱的改变未引起临床教学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中,以往一直以糖尿病(消渴)、甲亢(瘿病)、痛风(痹病)等病证为中医内科临床教学重点。但近年来,代谢紊乱性疾病呈不断增高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代谢综合征、代谢性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这类疾病除了存在一定的遗传基础外,与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学基础,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血压升高、血尿酸升高、血液聚集性和粘滞性升高等。但遗憾的是,这种疾病谱的改变尚未引起内分泌科临床教学足够的重视。近年新出版的一些《中医内科学》教材已不存在肥胖这一病证,而对于代谢综合征、代谢性肾病,也找不到相对应的中医病证。
1.2某些缺乏主症的病证是临床教学的难点辨病是根据疾病的若干特定证候,对照各种病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疾病病名的诊断过程。辨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的证名。可以说,辨病是认识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都基本取决于望、闻、问、切四诊资料。而如今许多疾病,特别是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如代谢综合征、代谢性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往往无明显的症状或缺乏主症,导致无证可辨。如代谢综合征早期仅表现为超重和胰岛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无明显的不适或仅表现为轻微乏力;2型糖尿病早期或前期表现为血糖不适当升高而无明显多饮、多食、多尿,也无消瘦或体重下降;代谢性肾病早期仅仅表现为尿蛋白增多,无明显的不适。对中医临床医务工作者来说,这类疾病难以通过望、闻、问、切“辨病”,而只能依赖于西医诊断仪器、化验以及病理检查等,从而作出诊断。而事实上,临床基本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对于严重依赖望、闻、问、切四诊的中医辨证来说,疾病主证的缺乏无疑是医生临床教学的难点,也缺乏很好的方法去指导学生。
1.3对于病证的治疗,临床教学拘泥于经方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理论教学,用药往往是拘泥于经典古方的应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基于古代医家对疾病认识所创立的方剂并不都适用于当今的病证。当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野生的中草药越来越少,人工种植的中草药又难以与野生的比拟,很多相同的病证都难以用经典古方取效,而往往要对古方的药味、药量、比例等进行精心的再配伍或基于辨证论治创立新的配方才能取效。然而,在内分泌代谢系统病证临床教学中,部分带教医生还是拘泥于教材的经方和古方,未能务实传授实际的用药经验。
1.4学生临床实践主动性有待提高在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临床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不愿意开口发言。除了可能与教师临床教学方法有关外,还与学生求知欲望不足,自觉性不高有关。
2对策
2.1与时俱进,认识和纳入相应疾病谱进行临床教学在疾病谱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谱的改变,适时给临床实践的学生阐述内分泌代谢系统新纳入的病种,如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代谢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发病隐匿,发病率较高,以代谢紊乱为特征,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学基础[1],治疗上也重视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这类疾病从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范畴。临床教师要与时俱进,对这些新纳入的病种进行临床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固有的消渴、瘿病、痹病等,切实将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向学生进行阐述,并指导临床工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
2.2务实求真,不拘泥传统辨证,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水平在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谱中,依赖于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疾病早期辨病已成为可能。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里,无论是住院病案还是门诊病案都要求有中西医诊断,实际上就要求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辨病,因而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有了统一的诊断标准。但是,有些疾病的早期阶段往往无明显的症状或缺乏主症,导致无证可辨。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那些“无证可辨”的早期疾病将会越来越多。而早期治疗又是这类疾病治愈或控制并防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如果仍然固守望、闻、问、切,固守单纯的“辨证论治”,将会感到束手无策。对于这类疾病的辨证,关键是对其发展病理过程的准确把握,依赖于对同种疾病有证可辨积累起来的治疗经验以及中医药的研究成果。例如,糖尿病的发展一般遵循“燥热,阴虚,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夹痰夹瘀,阴阳两虚”的病理发展过程。而糖尿病前期,即糖调节受损期虽然无明显的症状,但可根据糖尿病的病理过程和既往的治疗经验可辨证为“阴虚”“、气虚”[2]。再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尽管也无证可辨,但依据既往经验与当前的研究成果,其往往是因脾化失司,气化不及,痰、瘀、湿聚而不散所致[3]。脾运功能正常,甚至于亢进,但吸收的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消耗掉,而化为湿、痰、瘀积聚于胁下肝脏,这也正是中医理论对胰岛素抵抗的一种认识[4]。治疗当以运脾化湿、活血化痰为法。因此,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勿受制于教材,拘泥于传统的辨证论治。
2.3以疗效为导向,提高学生临床论治水平历经数以千年的沉积,一些经典的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白虎加人参汤、消渴方等在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现今也依然作为中医内科学重点推荐的代表方。随着环境气候、饮食结构改变和人类社会发展,单纯依赖于古方很难取得更好的疗效。基于辨证论治理论,以疗效为导向,任何组方合理的中药方剂都是可用的。另一方面,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开放性科学,对任何具有更好疗效的现代医学疗法,都可采取“拿来主义”[5]。就糖尿病降糖治疗来说,在目前情况下,中草药降糖效果都无法与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比拟。但在改善脂肪肝病理、降低中心性肥胖、减少尿蛋白方面,在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又不致增加体重方面,在改善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低度炎症状态方面[6-7],西药又是不可与中药同日而语的,复方中药以其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的特点又优于西药。因此,在内分泌代谢系统病证的临床教学中,要以疗效为导向,指导学生配伍组方合理的中药方剂,认识中药的优势,努力提高学生辨证治疗能力。
(作者单位:胶南市消防大队)
【摘要】近些年中小学生在上下楼时造成的拥挤践踏事故频发,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9年我国中小学发生的践踏事故达20多起,死亡20多人,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平时走的楼道、楼梯在遇到灾难时,就成了逃生通道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教学楼时,确实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这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探讨;逃生通道;缺陷;践踏
【Abstract】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trampling down the congestion caused by accident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2005 to 2009 occurred in violation of school more than 20 accidents,killed 20 people,the lesson is profound.We usually go to the corridor,the staircas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it becomes a part of means of escape.We are in the design of school buildings,the existence of some fatal flaw,which is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Key words】Study; means of escape; defects; trampling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114-02
近半年来,世界连续发生四次大地震,海地、智利、新西兰的地震哀伤尚未散去,3月11日日本又发生了9、0级地震,并已造成了11232人遇难,这些自然灾害带给我们人类无穷的痛苦,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我们在建筑房屋时,能否建设的更坚固些,构造更合理些,避免人为造成的伤害呢?如中小学教学楼的设计问题,我们能否设计的合理些,避免学生疏散时造成的拥挤伤害呢?在四川汶川地震时,由于汶川中学的楼道设计过窄,使逃生的孩子死伤达70余人,教训是深刻的。
中小学教学楼疏散问题,即使在没有地震灾害时也时有发生,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发生一起严重的践踏事故,造成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这次事故距湖南湘乡育才中学发生的导致8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的践踏事故不到一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中小学共发生校园践踏事故20多起,死亡20多人,受伤3000多人。尽管每一起事故都呈现出一定的偶然性,但每一次事故几乎都是以相同的情节又一次地重复发生。这告诉我们,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原因。
践踏事故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楼梯间,追究事故原因,除了学校管理措施不当、教师责任心缺失等管理方面的责任外,校园和教学楼的规划和疏散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呢?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教学楼的建筑设计完全符合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施工质量也通过验收,如此合乎规范的教学楼仍然发生了事故,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对现行中小学的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审视。
一、对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的审视
198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总则,选址和总平面布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各类用房面积指标、层数、净高和建筑构造,交通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与教学楼疏散设计相关的内容主要是第六章“交通与疏散”。
1、校园规划分散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多采用分散模式,即校园一般由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组成。这些单体建筑看似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但实际上存在着导致学生人流高度聚集的极大危险性。例如:当学生从一栋多个安全出口的单体建筑(如教学楼)集体向另一栋建筑(如食堂)进发的时候,急于到达目的的心情会导致学生选择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楼梯间和安全出口,这势必导致学生人流的高度集中。如湖南湘乡育才中学教学楼平面呈回字形,四边均设有一个楼梯间和一个通向室外的安全出口。事发时,学生为避雨,几乎都选择了教学楼与宿舍之间最近的一个楼梯间。如此一来,四个疏散通道实际上只用了一个,导致事故的发生。
2、教学楼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净宽度的确定不完善。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6.2.1条对教学楼走道的净宽度做出规定:教学用房的,内廊不应小于2100,外廊不应小于1800;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不应小于1500。显然,第6.2.1条只给出了教学楼内廊和外廊净宽度的最小值,对于具有复合的教学楼走廊而言,缺少在各种不利情况下的具体标准要求。
3、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要求有缺失。
在中小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环境中,特别需要制定防滑设计标准,但《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对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要求有缺失。《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6.7.8条规定楼梯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第6.12.2条规定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这仅仅是对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做了定性要求,而无定量要求。
4、教学楼走道疏散距离的确定有缺失。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对教学楼走道安全疏散距离的设计要求有缺失。《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第5.3.13条对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做了规定,但却是以建筑类型进行分类的,并将学校作为一个类型进行了限定,并未考虑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智能和体能以及人体尺度等各方面的差别,并以此确定不同的疏散距离。
5、教学楼层数和每层总面积的确定有缺失。
过高的人流聚集是践踏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楼层数决定着楼内总人数的多少,楼内总人数的多少决定着疏散时人流聚集的密集程度。《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5.2.1条规定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中学、中师、幼师的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当前,世界各国都对中小学校的建筑层数做了严格规定,如日本的学校建筑不能超过三层。
另外,无论是《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还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都没有对中小学教学楼每层的面积作出限定,从理论上看,似乎只要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3条的要求,安全疏散就有保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限定教学楼每层的总面积,有利于减少学生人流的高度聚集。
二、对教学楼的设计进行技术性改进的建议
1、更新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从颁布至今已经过去20多年的时间,我国也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实力、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水平来看,还是从国民教育、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来看,其变化都是巨大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的滞后性显而易见。校园践踏事故的频繁发生除了与管理不当有关外,也与现行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GBJ99―86》的不完善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校园规划宜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
校园践踏悲剧基本上都发生在学生们从一个空间向另下个空间转移的过程中,这与我国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所采用的分散模式相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均已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所有教学功能都安排在一栋建筑内。这样,学生们就不用进行大规模的转移了,避免了人流的高度聚集。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逐步改变分散模式,采用教学综合体模式
3、新规范应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差别。
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年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差别又导致了其智力和体力的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又转化为在人流高度聚集的教学楼内进行疏散时的不同的应对能力。我们在更新现行《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时,应该考虑这种差别,应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5.3.17条规定的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门的各自总宽度要求为基础,结合教学楼走廊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智力、生理特点,进一步明确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净宽度要求。
4、定量确定教学楼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防滑设计标准。
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已制定了楼地面防滑设计标准。虽然各国的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标准的安全摩擦系数,以保证楼地面能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当前建筑材料业发展迅猛、各种新材料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可在借鉴国外长期研究的先进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学校特点的防滑设计标准。明确哪些材料可以使用,哪些材料不能使用,可以使用的材料的安全摩擦系数必须达到不同学生群体的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