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乡村生态特色

乡村生态特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8 14:49: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生态特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乡村生态特色

篇1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有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这两个地级市。豫西地区地形较豫东和豫中来说较复杂,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个山峰,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在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窑洞这种独居特色的豫西传统民居。[1]豫西传统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积攒的文化财产,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是豫西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豫西传统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现代社会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013年农业部了美丽乡村的意见书,要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还指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2]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落实好农业部发出的相关意见,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恬淡的和谐乡村环境。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2 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仅仅从房屋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缺乏对农村房屋的整体规划,大多是对城市房屋的模仿,随意拆迁和改造传统民居,造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遗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好我国传统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传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与新时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共同发展。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建筑类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习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传统民居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河南民居浓重的人文关怀,表现了中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文化内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较多,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属于土构形态,主要形式是窑洞(见图1),窑洞的建造是与大地最大程度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度较好且廉价住所,同时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原貌,是建筑与大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窑洞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地区,最典型的是陕县庙上村的坑院。该村的坑院历史年代悠久,最长达400年以上,一些已经被开发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为向地下深挖,横向开凿,与我国传统建筑“堪天道,舆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远望只能看见树影,而看不到人家,走进才发现村庄在地平线以下的特点。河南省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将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突现出来。[4]

3 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经济的建设,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为依撑,文化建设也需要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豫西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理念和经验,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2 传承传统民居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生态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是豫西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中获得的,也是豫西乡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精髓。传承豫西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使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彰显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要求。

3.3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导致了很多村庄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加大了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困难,而且加速了传统特色的民居和技艺的流失,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时传承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能够唤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鸣,促进人民的回归,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4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对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了解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豫西传统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是几百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是豫西人民几百年来文化特色的彰显,是经过豫西人民几百年与自然相处得来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豫西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而来的,也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建设思路,采取多种共同发展的措施,建立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体系。[5]自然、纯真是乡村的最大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绿水下撒欢的牛羊都是乡村最亮丽的风景。乡村生态系统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乡村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的能力。乡村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4.2 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保存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是豫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关键。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表现出不同的风俗风情和人文面貌。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态建设人文环境。因此,打造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对于美丽农村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好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像豫西传统民居中窑洞这样的建筑,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就拿豫西陕县庙上村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村落来说,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语言特点、服饰特点等,都蕴含了庙上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因此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当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价值,积极吸收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第二,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例如豫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特色价值,不同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他们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与特色。[6]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因为他们得以传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蕴含的古老的生态原理,是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传统的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毕竟是在过去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是过去社会的体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文化内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注入,使建设出的乡村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相适应。例如豫西传统民居中对于庙上村坑院文化发展,错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历史超过了400年,陕县政府将这5座坑院开发为生态旅游度假村,赋予了这个村落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实现古老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完美结合。

4.3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民居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传承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例如,陕县庙上村将历史最悠久的坑院开发为旅游度假村的行为,就是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建设乡村文明。在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中,还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发展乡村绿色有机食品。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5 结语

文章对美丽乡村的概念、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牢牢把握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并注入现代的生态文化理念,切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营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2] 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a01):86-87.

[3] 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篇2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2013年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篇3

一、贵州省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观赏景点类。主要是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出发,满足游客新奇感、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需求,从游览中获得相关感官的。其中包含如下几种:(1)t望台、观景台、游览车、缆车等。如在著名的草海景点,建设观景台,观赏百鸟景色。(2)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尤其是珍稀动物和特有植被,建设相关特色观光基地。(3)民族性观光,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地区,设置相关的民族服饰、民俗、歌舞、祭祀、特色民族活动等展示。

(二)度假型旅游开发。结合本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大力宣传绿色空间、新鲜空气等优势,开辟休闲、避暑、度假、疗养、约会、绿色出行、运动等最佳的旅游新热点。其中可以考虑开发度假村、疗养院、运动基地等旅游项目。

(三)体验型旅游开发。邀请周边和过往游客参与到相关的民俗省会、农产品种植、收获、特色水果的采摘、养殖业、花卉业等。邀请游客的亲身体验,通过对其作品的保留为纪念品等多种形式,打造旅游吸引力,引发互动性的热情,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四)研讨型旅游开发。邀请各地专家学者,针对贵州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特有的民族资源,历史底蕴等召开相关的学术研讨、动植物标本采集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依托相关资源开展特色夏令营、特色摄影、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五)乡村绿色型旅游开发。根据贵州乡村村落布局特点,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相关的乡村绿色旅游。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乡村旅游。

二、贵州省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举措

(一)自我调研。在对自身旅游情况、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决策精准、不走歪路。建议召集相关专家学者召开针对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展开对旅游资源摸底分析、资源评估、前景研讨等。

(二)科学制定规划。科学制定贵州乡村生态旅游的专项指导性意见和旅游开发规划,在充分遵循全省旅游开发总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化、细化、量化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时间推进步骤、开发规模、开发程度,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要准确,可行性强,同时兼顾合理布局。在旅游线路制定上,要充分考虑观赏者、游览者的视觉冲击层次效果,体验积累程度,要打造让游客毫无视觉疲劳,让旅游感官体验一路越来越精彩的精品特色路线。一方面尽可能让游客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化,体验类型多元化,体验效果感官感受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展示贵州的历史人文特色,展示贵州特有的民族风情,将民族民俗的表现形式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联系起来,给游客以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空间。比如可以建设贵阳、平坝、安顺等地的旅游线路,并将喀斯特地貌旅游、苗族风情、布依族风情等结合起来,其中还可将九溪村的屯堡文化、安顺地戏及沿路的布依族石头村寨的乡村观光、与黄果树和龙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等联系起来,建设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三)加大旅游投入。进一步改善旅游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和乡村的基础条件太差,也造成特色资源无法走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的尴尬局面。由于前期投入的不足,很多地区本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不理想,地区和乡村宜居性不够,也造成了无法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硬件局限。尤其在交通上、居住周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上要下足力气加大投入,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保持景点的原生态特色,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特点的基础上,提倡绿色、乡村生态旅游。

(四)精心组织专题生态旅游。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的原则,结合贵州不同的地域特色、旅游资源特色,组织一批带有贵州固有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升天旅游。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寻根游”,“黔西北草海深秋观光游”,“黔东南(酸菜、酸汤系列)饮食与服饰文化节”,“三都水族风情游”,“黔北绥阳洞穴探险、疗养游”,“喀斯特绿色高原乡村避暑度假游”,“屯堡人家采风游”等乡村专题特色旅游,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文化层次和多种旅游需求。

(五)健全组织提高素质。针对乡村旅游的特点,着重健全相关的旅游协会组织,建设能够适应当前旅游发展的农民旅游协会,引导促进和教育农户提高服务意识,旅游综合素质,以提高旅客的旅游感受和体验效果。

三、结语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都具有自身特色,从乡村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开辟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