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8 15:43: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的利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远不及对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科相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直接且明显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语文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学生更倾向于学习一些“速食”文化。在这几种因素的阻挠下,初中生必然会降低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不用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精华,需要祖国的花朵来将它们很好地传承下去。为了达到这个长远性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此重任,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本文就此具体的谈一谈。
一、创设带有传统韵味的教学环境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中可见,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不妨从创设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教学环境入手,如,在教师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的海报;在画黑板报时书写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小故事等。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将会耳濡目染地了解并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这远比传统式的讲授模式效果要好。
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提前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人民英雄的海报,或者在黑板报上书写一些人民英雄的事迹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熏陶后,当学生学到这篇课文时,他们就会更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而且正因为提前看了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学生讨论的热情也比较高涨,显而易见,环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丰富的相关传统文化读物
阅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可从阅读入手,在阅读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但教师要注意的是:不可强迫学生阅读哪本书籍或哪篇文章,但或许可以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去向学生推荐几本书,虽然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从教师的“强迫”到“推荐”,学生的服从度却是大大不同的。那么,除了教师的引导态度外,教师可根据需要,尽可能多地在教室的图书角和图书室投放丰富的传统文化读物,在读物丰富的情况下,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也会更加丰富和全面。
三、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语文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更是众多学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切记不可只限学生用语文的思维去思考语文问题,这样的局限性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僵化,会打破各学科的联系性。基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时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更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古人作诗多半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但在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看到的只是诗句,有的教师或许会让学生去联想,但这个过程较为短暂,这时教师不妨给予他们联想的时间,让他们以这首诗词为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一幅还原这首古诗,通过绘画,学生将会深刻地了解当时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古人用诗句传情达意的绝妙。这种将语文与美术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用现代的眼光来诠释传统文化
在很多学生看来传统文化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已成为“过气文化”,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拒绝学习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这一想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教师要想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那么怎么做呢?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参加一个叫做“传统文化PK现代文化”的辩论赛,将学生分为“传统文化优于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优于传统文化”两个阵营,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的论点找寻充足的论据。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明白一个道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各有利弊,不可一味推崇一方,也不可全盘否定另一方。通过自己亲自查找资料,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改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爱上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这里论述的是“渗透传统文化”,而不是“讲授传统文化”,那么既然是“渗透”,就要注意掌握渗透与讲授的差别,即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寻找渗透的最佳方式。本文提到的这几点措施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仅供各位教师参考。
关键词:双刃效应;全球化;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核心的,更是人类灵魂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并且也逐步地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传播之中。本文仅就文化的一个方面节日进行分析,根据当前的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多地接受西方的节日,并且作为重要的节日等进行庆祝,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则意识不够强。这明显表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何才能让大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对待西方文化的学习机借鉴作用,更好地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针对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双刃效应进行分析,为实现趋利避害提供了一些意见。
一、双刃效应
(一)积极效应
首先,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增强与西方友人的关系,能够促进和谐共处,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合作发展。其实,就是在庆祝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了自我的文化内容,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也不断地通过西方的文化借鉴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文化学习和发展,就比如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可以借此契机,将中西文化有效融合,增进感情的同时,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体现出文化中的优良品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
(二)消极效应
根据调研的数据也显示,有86.88%的人认为现在西方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了,这说明了在目前这个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的各种信息和形式、价值观等都会不断地涌入到我们得生活和工作中。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不利,会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不利于我国人民自身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分地关注西方文化,会丧失自身的优良文化,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西方文化,始终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行对待,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为我们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庆祝西方文化的时候,要加强对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促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去传承,因为我们需要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再来结合西方文化,不能够出现舍本逐末的这种现象,丢失了自身国家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同时我们需要自己主动地去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针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150个样本。主要是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调查填写,有效问卷为150份。本文首先是针对调研的数据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采用对比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采用SPSS的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的统计分析,进行西方文化的流行性与渗透性相关性分析、中西方文化的成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图1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情况 图2样本群体对西方节日的庆祝频率
根据图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大家对于西方节日的关注度很高,而且参与到节日的也比较多,除了万圣节仅占11.88%之外,愚人节和感恩节是在40%左右,而圣诞节、父亲节和母亲节则均在60%以上,情人节也占据了50%的比例。
根据图2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样本群体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程度很高,基本不过的占比为8.13%,虽然每年都过的占比最少,仅为4.38%,但是一般来说都过和偶尔过的分别占比为31.25%,56.25%,所以仅这两项占比就达到87.5%的比例。
从表2成对t检验和表3方差分析的检验可以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能够得到流行和传播还是因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和新鲜感所导致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就淡化了。
三、结论
在面对国际全球化的形式下,我们要充分地把握、加强和促进我国自身的优良传统文化发展,同时要有效地掌握好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做到趋利避害,不断地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西方,更多地学习、借鉴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目标。总之,有效地把握机会,将西方文化的双刃效应充分地发挥和把握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传承、传播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朝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自我超越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8,11.
[2]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以往众多学者的文化比较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对中国人而言,身处这样一个社会中,“面子”成了使用最广泛、含义最丰富的日常用语之一。“树活皮,人活脸”这句古话就很形象地表达了面子在中国人价值观中的地位。
一、面子文化及产生根源
“面子”根植于华人社会已久,即便时至今日面子的重要作用依然未发生质的改变。那么,面子究竟是什么?何友晖(1976)从社会学价值角度分析了面子。陈之昭(1985)则偏向从心理学意义去理解面子。后来的研究者慢慢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去界定面子的内涵,周美伶(1994)认为面子是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通过总结前人对于面子内涵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归纳出面子的本质:一是社会交换价值;二是尊重需要。
“面子”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专有品,但在西方文化中“面子”的含义远没有中国文化中来的丰富。这种显著的差异我们还得从中国式面子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来进行探究。
(一)儒家传统文化
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按照礼法行事,否则就会丢脸。成中英(2006)在考察儒家关于“礼”、“德”、“名”的观点后指出,“礼”是人行为的规范,它要求占据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人有一个与之适应正当的名,因此“名”成为社会行为的调整和约束原则。“德”是个人自我修养的结果,是个人的荣誉。而面子是个人之成就被认可的形象,它与社会声望和影响相关。
(二)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文化
社会取向是一种行为取向,它使人们的行为表现出顺从他人、不得罪人、迎合社会期望以及顾虑他意见等一系列特点。杨国枢把中国人的社会取向分为四大类:权威取向、关系取向、家族取向和他人取向。在他看来,在中国社会,社会取向文化对人们行为影响颇深。这些传统的社会取向文化使中国人总是关注规范、重视名誉、顾虑他人意见、顺从他人,以让别人感到他“很会做人”,让自己觉得是“有面子”的人。
二、面子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利弊
面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因素,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社会交往。在互动的社会情境中,面子毫无疑问地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控制和规范
儒家传统是中国人“面子”意识的文化本源,而儒家思想历来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面子的作用使人们努力去做到“温良恭俭让”。面子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机制说到底是一种荣誉感和羞耻感的作用,而荣誉感和羞耻感多来源于与自己内心的道德信条或他人的道德期望对比,因而追求面子让人们不但形成一种道德自律,而且感觉到“他律”。
(二)人际关系调节
林语堂先生曾说面子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给不给面子往往是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爱面子的心理使得中国人总是以他人或组织给不给自己面子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由此对彼此关系进行评价。
尽管面子文化对中国社会起着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子”经济
所谓“面子经济”是指人们在投资与消费等方面因讲究面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在现今的中国社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首先,炫耀性消费成为一种日益突出的消费现。另一个表现尤其突出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的公务消费。这些所谓的“面子”经济,直接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
2.权力游戏
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面子”很容易成为一种权力游戏。人情面子被用以开脱罪责,通过“关系”运作,法制让位于人情,律条让位于面子,最后导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权力的人就会产生寻租利益,导致权力腐败。
三、管理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面子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社会而言既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也有着消极的负向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管理对策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尽量消除其弊端。
(一)加快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面子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但很多人还停留在撑面子的阶段,追求的是一种外在的面子,缺乏一种自我尊重的内在价值和清醒的自我认知。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与传统文化衔接、与民众的心意相连,这样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快地构建起来,从而让那些病态的价值观失去生存的土壤。
(二)完善法制建设,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
消除人情面子下的权力寻租的关键在于完善法制建设,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削弱权力主体的人情运作空间。人治社会的制度规则重视情面,而法治社会的制度规则重视程序和法理,法制完善了,人情面子的运作空间也就小了。法制建设的其中一项任务便是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而这将大大遏制面子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Ho,D.Y,On the concept of fac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