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经济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06 14:51: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农业经济,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农业经济

篇1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市,下辖三市六县一区。近年来尽管绥化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绥化市所辖的10个县(市)区资源差异很大,使得绥化市内部县市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马太效应”。既有肇东、安达这样的全省“十强县”,又有兰西、明水这样的全省“十弱县”。异地经济发展思路就是在绥化农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条件下产生于基层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实践活动,2006年,绥化市下属安达市太平庄镇镇长陈福义向投资商宣传安达市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投资商出于市场辐射半径的考虑,没有看中距离市区较远的太平庄镇。但在安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商最终把项目建设安置在安达工业园区,税收由太平庄镇和园区按比例分成。这个变通,不仅改变了太平庄镇的经济发展命运,而且开创了安达市乃至整个绥化市异地经济的新样本。而后得到上级的重视、推广和运用。2011年初,新任市委书记朱清文在基层调研中充分肯定了太平庄镇的做法,并针对绥化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资源与项目结合途径矛盾突出的情况决定将太平庄镇的做法加以推广,提出在绥化市范围内无论谁引进的项目,都可以放到该市的任何地方落地建设,享受当地的所有优惠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全市优势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优势地区强势发展,劣势地区借势发展。异地经济的精髓就是针对行政区域内农业发展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的实际,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经济内优势资源共享。如今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思路已作为经济战略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写入文件,并号召该省条件具备地区推广异地安置招商引资企业的做法。

2传统文化与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2.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传统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是衣食之源,只有衣食无忧生存才有保障。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弱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今后很长时期内还是要搞好农业经济发展。当前在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绥化市农业经济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还要有更大的发展,这为传统文化与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保障。

2.2提倡勤俭精神

儒家文化强调的“使民以时”、“节用”等勤俭思想,养成了国人勤劳、艰苦奋斗、节约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但成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囿于农业大市特殊发展环境,绥化人坚持发扬“吃苦耐劳、豁达乐观”的绥化精神,促进绥化加快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成为绥化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节约经济发展成本,实现异地经济战略的思想根源。异地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不同市县降低项目投入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共享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更好的服务环境。

2.3忠诚守信的处事原则

“忠诚守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传统文化关于忠诚守信的教导与当前绥化市大力发展异地经济的形势要求相一致。在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中,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在项目引进、收益分配上要通过协议、合同来保障和约束各自的行为,尤其是优势地区要重合同、讲信誉,充分协调好资源配置的利益关系,才能共谋绥化的大发展。2.4和谐的价值观追求传统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并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但“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是说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当前,绥化市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域内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发展,劣势地区则需借助优势地区发展,而异地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绥化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提升劣势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优势县市、乡镇之间的差距,达到绥化农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终极目标的“双赢”。

2.5注重人际关系交往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割舍的亲情、乡情、友情、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这些中国社会的基础网络。从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中国社会的基础网络可以看成是一种可以利用而且必须加以利用的资源,比如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来看,除了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法则外,充分利用国内甚至国外可以利用的亲情、乡情、地缘等纽带来发展绥化市的经济就是很好的条件和机遇选择。

3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的途径

异地经济战略实施主体是绥化市内的各级行政单位,尤其是经济发展弱势区域的行政单位更是积极引进项目,落户合适地区,来尽快发展本地区经济。但是当前这种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引进只是异地经济战略发展的初始阶段,下一发展阶段应当由政府主导向区域内的企业主导转变,这将是异地经济发展战略升级到更加市场化的合理要求,这一转变对经济弱势区域而言困难很大。因此,上一级政府的帮扶仍然必不可少,甚至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便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异地经济的这种发展动态,借助传统文化来促进异地经济发展,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3.1维护权威、重义轻利、调控经济

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就其合理的方面看,在处理国事家事上,必须树立一个“纲”,即权威,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必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带来的经济发展弊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就绥化市当前发展异地经济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域内各级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从而借助政府的行政工作力量,来为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维护好政府的权威和引领作用,政府在有关发展异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廉洁自律,重义轻利。这里的“轻利”,不是说政府不重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是说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公开、公平和公正,真正做好异地经济发展领路人和裁判员的角色。正如董仲舒所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作为政府一定要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摆正义利关系,使政府的行为与道义相符,不与民争利,而是要为民谋利。

3.2借文化体制改革之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素相结合,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绥化市目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相对薄弱,但自从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绥化市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重要性已经提高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大力培育支柱型文化产业,辟建文化产业园,提升原有文化产业基地,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等。当前将传统文化中的和、信、义、忠、仁、廉等思想精神融入到这些绥化市发展与繁荣文化的措施中,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绥化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豁达乐观、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绥化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绥化人合力谋发展、倾力干事业,开创异地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注入不竭的动力。

3.3落地企业要借助传统文化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由于异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各类落地企业。因此,落地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要加强落地企业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因素就可以被借鉴,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在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其次要建立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强调“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但企业却不能唯利是图,这对新落地的异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重义轻利才能为落地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后要做到以仁为本,服务社会。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后,要以部分利润回报社会,更好地构建异地经济发展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谐,这是传统文化“仁”和“和”的要求,同时也能树立落地企业的权威以及更好地促进落地企业与本地社会的融合。

3.4落地企业借助传统文化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和数量足量,童叟无欺。在异地经济发展中,无论是新落地的落地企业,还是已经落地较长时间的落地企业,为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应该严格生产环节,生产出货真价实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绥化市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放大共享优势、缩小发展差距的异地经济发展目标。

篇2

我国农村牧区对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在农户实施的“四位一体”生态家园工程,在农户庭院有厕所、猪圈,温室内建沼气池,种植业促进养殖业,养殖业带动沼气建设,沼气供给农牧民生活用能,沼渣(液)供给绿色植物营养所需,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种模式。

为了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转变传统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在农牧业生产中应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二、加强领导,通力合作,把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摆上重要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订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借智生财、借财生财,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大发展,让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形式

(一)减量化生产形式

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用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农用能源和其它化工类农用资料,或使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它农用资料,可以减少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物。

(二)再利用运作形式

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在生态农牧业综合开发中,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工程,可将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牧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也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又一重点内容。

(三)再循环链接形式

一类是农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牧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源来源。如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次等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牧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四、打造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如以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五、构建循环经济型农牧业体系

(一)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消耗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型农牧业转化

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二)种植业要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积极推广玉米、春小麦结合马铃薯、豆类、向日葵、胡萝卜等蔬菜组成的多种立体种植模式,改造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

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三)畜牧业要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原则,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

牧区畜牧业,稳定牲畜头数,加强草原的保护,采取围建草库伦、划区轮牧、封育、以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农区畜牧业,围绕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粮草种植结构,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在城郊区、水资源富集区、玉米集中种植区建立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场。

六、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牧业循环经济载体

(一)搞好循环型农牧业工业园区建设

制订农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

(二)做好农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出口农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七、进一步探索农牧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牧业向精准农牧业的转变

(一)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养殖优势,提高规模效益。

篇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而因其是在几千年的对自然界依赖非常大的农业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使得儒家文化从开始就崇尚“稳定”,即人与自然的稳定、人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稳定,不仅对国人的伦理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也形成了其自身的精神内核:“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重和谐轻征服,重人世轻鬼神”[1],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通过社会长期发展的积淀,以“和”、“义”、“忠”、“信”等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出来,并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思路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市,下辖三市六县一区。近年来尽管绥化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绥化市所辖的10 个县(市)区资源差异很大,使得绥化市内部县市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马太效应”。既有肇东、安达这样的全省“十强县”,又有兰西、明水这样的全省“十弱县”。

 

异地经济发展思路就是在绥化农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条件下产生于基层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实践活动,2006 年,绥化市下属安达市太平庄镇镇长陈福义向投资商宣传安达市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投资商出于市场辐射半径的考虑,没有看中距离市区较远的太平庄镇。但在安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商最终把项目建设安置在安达工业园区,税收由太平庄镇和园区按比例分成。这个变通,不仅改变了太平庄镇的经济发展命运,而且开创了安达市乃至整个绥化市异地经济的新样本。而后得到上级的重视、推广和运用。2011 年初,新任市委书记朱清文在基层调研中充分肯定了太平庄镇的做法,并针对绥化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资源与项目结合途径矛盾突出的情况决定将太平庄镇的做法加以推广,提出在绥化市范围内无论谁引进的项目,都可以放到该市的任何地方落地建设,享受当地的所有优惠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全市优势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优势地区强势发展,劣势地区借势发展。异地经济的精髓就是针对行政区域内农业发展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的实际,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经济内优势资源共享。如今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思路已作为经济战略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写入文件,并号召该省条件具备地区推广异地安置招商引资企业的做法[2]。

 

2传统文化与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2.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传统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是衣食之源,只有衣食无忧生存才有保障。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3]179。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弱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今后很长时期内还是要搞好农业经济发展。当前在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绥化市农业经济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还要有更大的发展,这为传统文化与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保障。

 

2.2提倡勤俭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的“使民以时”、“节用”等勤俭思想,养成了国人勤劳、艰苦奋斗、节约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但成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囿于农业大市特殊发展环境,绥化人坚持发扬“吃苦耐劳、豁达乐观”[4]的绥化精神,促进绥化加快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成为绥化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节约经济发展成本,实现异地经济战略的思想根源。异地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不同市县降低项目投入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共享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更好的服务环境。

 

2.3忠诚守信的处事原则“忠诚守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5]196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6]112传统文化关于忠诚守信的教导与当前绥化市大力发展异地经济的形势要求相一致。在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中,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在项目引进、收益分配上要通过协议、合同来保障和约束各自的行为,尤其是优势地区要重合同、讲信誉,充分协调好资源配置的利益关系,才能共谋绥化的大发展。

 

2.4和谐的价值观追求传统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并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但“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7]470“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7]472是说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当前,绥化市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域内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发展,劣势地区则需借助优势地区发展,而异地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绥化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提升劣势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优势县市、乡镇之间的差距,达到绥化农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终极目标的“双赢”。

 

2.5注重人际关系交往“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8]203而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割舍的亲情、乡情、友情、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这些中国社会的基础网络。从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中国社会的基础网络可以看成是一种可以利用而且必须加以利用的资源,比如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来看,除了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法则外,充分利用国内甚至国外可以利用的亲情、乡情、地缘等纽带来发展绥化市的经济就是很好的条件和机遇选择。

 

3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的途径

 

异地经济战略实施主体是绥化市内的各级行政单位,尤其是经济发展弱势区域的行政单位更是积极引进项目,落户合适地区,来尽快发展本地区经济。但是当前这种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引进只是异地经济战略发展的初始阶段,下一发展阶段应当由政府主导向区域内的企业主导转变,这将是异地经济发展战略升级到更加市场化的合理要求,这一转变对经济弱势区域而言困难很大。因此,上一级政府的帮扶仍然必不可少,甚至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便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异地经济的这种发展动态,借助传统文化来促进异地经济发展,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3.1维护权威、重义轻利、调控经济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就其合理的方面看,在处理国事家事上,必须树立一个“纲” ,即权威,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必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带来的经济发展弊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就绥化市当前发展异地经济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域内各级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从而借助政府的行政工作力量,来为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维护好政府的权威和引领作用,政府在有关发展异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廉洁自律,重义轻利。这里的“轻利”,不是说政府不重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是说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公开、公平和公正,真正做好异地经济发展领路人和裁判员的角色。正如董仲舒所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9]269。作为政府一定要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摆正义利关系,使政府的行为与道义相符,不与民争利,而是要为民谋利。

 

3.2借文化体制改革之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素相结合,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绥化市目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相对薄弱,但自从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绥化市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重要性已经提高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大力培育支柱型文化产业,辟建文化产业园,提升原有文化产业基地,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等。当前将传统文化中的和、信、义、忠、仁、廉等思想精神融入到这些绥化市发展与繁荣文化的措施中,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绥化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豁达乐观、顾全大局、团结奋进”[4]的绥化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绥化人合力谋发展、倾力干事业,开创异地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注入不竭的动力。

 

3.3落地企业要借助传统文化发展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由于异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各类落地企业。因此,落地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要加强落地企业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因素就可以被借鉴,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的”[10]。在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 “诚者,圣人之本”[11]1;“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11]2。其次要建立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强调“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12]42 。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但企业却不能唯利是图,这对新落地的异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重义轻利才能为落地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后要做到以仁为本,服务社会。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后,要以部分利润回报社会,更好地构建异地经济发展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谐,这是传统文化“仁”和“和”的要求,同时也能树立落地企业的权威以及更好地促进落地企业与本地社会的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