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09 17:18: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篇1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2、《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4、《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10、《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1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16、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17、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22、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23、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26、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27、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28、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30、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题

15.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16.具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17.审美想像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18.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9.旦 净 丑

20.楷书 行书 草书

21.文艺复兴

22.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7.(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28.(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9.(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9.(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篇2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设计再也不是简单的符号表现,再不断的突破静态的标志设计后,单一的平面视觉已达不到人们追求的立意标新,需要新的形势打破历史给标志设计设定的框架,运动的物体总是能够在同样的空间、时间的维度下先进入人的视线里。这是人自降生的那天起就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这使标志设计体系不在局限于平面静态的形式,而是向三维立体和动态形式发展。

1?动态标志设计的概括

动态标志设计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兴标志设计形态,Flash和定格动画不断的冲击市场,标志设计也借助于这些新兴载体大量的运用于互联网络,Flash和定格动画对于现代设计并不新奇,但是如何使平面中的标志很好的展现动态美的魅力,这就使标志设计与二维和三维紧密联系起来。借助于动态载体将标志设计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使标志的概念有静态转变为动态,由简单的视觉感知转变为视听觉和互动性感知,充分运用媒介特殊属性将不仅仅局限于静态的标志,展现在动态的空间维度中。

1.1?动态标志设计的简述

动态标志设计可以说是通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等维度中可发生变化的进行运动的符号或者图形,表现其某一事物的特征。动态标志的本质是将静态的标志加上变化的要素在制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表现动态的形式。可以说动态标志是标志与动画的组合体。它汇集标志的简洁而不简单的符号表现形式运用在动画这种在视听觉这种极具吸引力的媒介中,促使企业更好的展现其品牌形象的魅力。

1.2?动态标志设计的特征

1.1.1?动态标志设计由单一画面向多帧画幅转变

传统的标志设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静止的图形,其标志中图形的变换只在一瞬间全部展现在受众面前。而动态标志则是通过运用FLASH等动画媒介工具,将一副标志图形添加了变化的要素转化为组帧的图形,根据标志设计所要展现的企业品牌内涵,可在一定的时间段不断的变化出能够充分表达企业内涵的多幅图形。

1.1.2?动态标志设计由固定的颜色转变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彩颜色

可以说标志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它并不会局限于二维空间中,传统标志设计中标志的颜色是固定的标准应用颜色,在规定的应用范围内设定了事先设计好的应用色彩。动态标志设计则突破了传统的固定颜色模式,通过在某一设定好的时间段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变化出不动的色彩。标志的颜色是随着时间的延伸在空间内变幻出丰富的色彩。

1.1.3?动态标志设计由时间和空间组合展现

传统的标志是将标志含义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受众者在接受到标志传达的信息后作出反应。动态标志是在加强了视觉吸引力,让受众者不仅在一个时间点上获得标志所传达的信息,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将标志的的信息通过在空间中做出的运动变化传递给受众者。动态标志在添加了时间和空间等要素,具备了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增强了标志的神秘性吸引受众认真的观看标志的变化,从而了解标志所表达的含义。

2?动态标志设计的应用

动态标志在遵循对传达标志本身的理念时也将标志的传播形式由二维、三维转向了具有时间纬度的四维界面。动态标志有了这种特殊的应用功能也必然要应用与特殊的载体中,而随着时代的进化网络媒介,电视媒介,手机媒介以及LED广告屏也成为了动态标志应用的首选载体。其应用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并能减少在应用时出现不必要的实物资源的消耗,以及人力资源浪费。动态标志应用在特殊的媒介中使其整个运做过程更加精致化,动态标志将光的效果以及弹出式的运动效果解构重组再配上相应的音效,这使标志将充满科技感,相对于传统的平面标志更加栩栩芦笙。

从动态标志设计的基本应用形式上说,动态标志的应用还是有局限性的,动态标志无法直接取代原有静态标志的使用,如显示区域与原标志相比过大,一般的标志动画在应用时重复播放性较差等等。

3?动态标志设计的发展

动态标志设计作为品牌形象传播的一种手段,它不再是以一个图形独立承担品牌形象或企业形象的代言任务了,VI系统的应用,使标志形象的概念延体到了标准色彩辅助形。品牌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标志图形,它涵盖了与标志图形相关的辅助形、辅助色等。这为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人们在对标志的识别过程中,也不只局限于对单个标志符号的认识,特定的色彩或色块组合、标志形态的延伸,而且传播的力度更强、范围更广、涵义更深。[2]动态标志设计中的动态化视觉元素在各种媒体中更能争抢受众的注意力,而动态标志带来的趣味性,在同一宣传媒介中要比平面标志更能有效的吸引用户,也更有效的传达信息。动态标志所承载的信息再不是简单的告知受众,而是主动的与受众交流沟通,将大量的企业信息、属性、特征更便捷的提供给受众。可见动态标志在未来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并且将在数字媒体中占领一席之地。

4?结语

探究动态标志设计目的在于更好的开拓设计思路,丰富设计形式。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平面设计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就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用发展的思维进行创新设计。[3]由传统写实风格向现代抽象符号演变,现代动态标志设计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新的设计理念,但新的形势的产生不会马上将传统形式代替,这就需要新旧形式呈现一种共存的状态,同步发展已达到最好的设计效果。运用各种媒介相互协作、相互融合整合借鉴。使动态标志设计与传统的标志协作发展,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孙鹏 浅谈数字时代的动态媒体与动态标志设计 科技资讯 信息技术 2011. NO. 27 12~13

[2].刘冉 现代标志设计的数字化趋势 学位论文 青岛大学 2006 13~14

篇3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学前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诸多教学媒体的运用中,信息技术整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环境中,能够起到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家校共育、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内涵

(一)幼儿教育的内涵。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幼儿的年纪普遍偏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情感、加强幼儿的身心以及认知发展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应加强对“大教育”理念的认识,即不把幼儿教育限定在一个实体幼儿园领域内,须突破课堂教育的诸多限制,把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当做是幼儿教育的良好平台,把社会、家庭等都纳入幼儿教育的系统中来,从而使幼儿教育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

(二)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是实现幼儿教育效果的最优,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及手段,美国著名学者Frick指出:“在教学中技术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它发挥作用的地方应该是在学校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应坚持通过幼儿教育教学获得强化幼儿教育及促进其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二者整合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坚持实效原则,对具体实践服务时注重信息技术的实效、稳定性,而不必追求技术的复杂及尖端,当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正确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后,则会其表现出便利高效以及合理科学的特性,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是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灵活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并在实际实践中,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加强家园共育、营造幼儿园文化等方面充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教育中的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宜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探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幼儿园区文化。

1.利用校园网络的信息资源,加强园区文化建设。建设园区文化时,可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平台开展幼儿乐于参与的节目和活动,创造一个幼儿成长的和谐、活跃环境。如可以在幼儿院内举行歌唱、跳舞比赛,选出歌唱的好或者舞跳得棒的幼儿给与语言上或者实际行动(如给幼儿小红花)的表扬,锻炼幼儿能力;在校园广播站内进行科普知识、幼儿新闻的广播,组织幼儿定时收听,增加幼儿见识等。

2.将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园电视平台进行整合,增强联动教育效果。 把上述几种资源进行整合,联动教育则发挥重要作用。当对幼儿进行专题教育时,实现校园节目广播宣传、在线收看电视节目等,如把园区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在网上,可以起到宣传的效果,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分析教学中科目的特性来进行教学媒介的选择。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媒介时应依据科目特性而定。由于幼儿接收科学课程内的知识的水平是有限的,学校可根据幼儿对直观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为幼儿建立了一个浅显简单的世界,幼儿可以直观的接受课程内科学事物的声音、图像,这可以为幼儿带来愉快的教学体验。

2.合理选择教学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包括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认识事物等,应该让愉快的、朝气蓬勃的氛围包围着幼儿。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媒介的选择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上作用事半功倍。如利用计算机媒介进行听音乐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的深入中不自觉地跟着学唱起来;在认知事物环节中,通过把事物的具体形态以及与其他事物比较的异同以图片等形式在计算机等媒介中展现,可以让幼儿构成思考和获得启发。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灵活有趣,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幼儿认知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上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