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9 17:18: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资源利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乡土美术资源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的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众所周知,农村教育条件差,师资缺乏,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更是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现状下,农村小学该如何进行美术改革呢?大家都知道,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到小学的美术课堂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乡土美术教育。本文就农村小学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论述。
一、何谓乡土美术教育及其怎样与新课改结合
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①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②可以看出新课改重视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强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村教师要树立克服困难,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努力开发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大胆的进行创新。乡土美术教育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硬件设施缺乏,可以说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教学硬件较差,要什么缺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教学。例如教学平台、电脑、电视等教学现代化设备,在农村学校应用教学是非常难得的。这样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可以部分的克服这种硬件设施缺乏的弊端。
二、农村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小学美术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课程,是一个人观察生活、进入生活的门槛。当今,人们常说进入了读图时代,其实也就是说视觉语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重要渠道。而绘画、雕塑又与视觉语言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因此,在美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触觉能力,发展空间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充分掌握视觉语言的解读与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质上也是兴趣教育。引导孩子驰骋在他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当中,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审美的种子、创造的种子。有了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人就会在成长中,对生活、对艺术、对世界保持长久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带着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去生活,这是最重要的。而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审美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亲切感,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了解家乡的历史观念,增强家乡发展变化的自豪感,这也是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我们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非常丰富,以乡镇为单位,方圆几十里,哪里有乡土教学资源,对于本地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学生对这些资源也相当了解,用于教学当中学生不会感到生疏,也容易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农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利用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的分为四类:1)植物类。包括各种花草树木、蔬菜水果、根雕、编织、树皮画、木刻等;2)动物类。包括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3)矿物类。包括矿物的砂砾泥瓦、河砂河卵石、各种岩石等;4)废弃物。纸张布匹包括布贴、装饰、瓶瓶罐罐等。人文环境资源也可以分为四类:1)风土人情:节日、婚礼的对联、剪纸、刻纸、拉花、纸葫芦、灯笼、头饰、服饰、民族服饰等等;2)玩具用品:风车、风筝、鸟笼、蝈蝈笼、草帽、小玩具、等等;3)建筑雕刻:房屋、桥梁、水工建筑、景观、碾磨、碑刻、家具、等等;4)能工巧匠:书法、剪纸、刻章、绘画、连环画收藏、集邮、摄影、石刻、铁艺、木艺、编织、等等。可以看出农村的乡土美术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这就是农村教学比起城市教学的优势,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仔细观察来克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足与缺点。
三、如何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
目前,使用的美术课新教材鼓励教师自主对教材的开发性和创新性。当然,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正好给教师提供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的平台。我们知道教材是国家统一编的,不可能有针对性的编出每一个地区的乡土特点,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力,美术教师必须要利用当地的美术乡土资源。那么,教师该怎样利用乡土资源呢?
1.利用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应该有一定的度,适度相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个度在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不能太多运用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让学生切身体验过多,势必会造成小学生的贪玩,而忘记课堂任务。其次,也不能因害怕造成学生的贪玩,而不利用乡土美术资源,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应该先布置好每次课的任务,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什么是重点应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重点。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乡土资源。
2.乡土教育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配角和点缀,能够起到现代化教学起不到的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大胆革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亲身去观察,可以将美术课堂搬到野外,也就是美术学习当中的写生,虽然小学生达不到这种程度,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与观察能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除了使用经试验证实的乡土教材,还要对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应用。乡土美术资源有现成的,同时也有待美术教师去开发的。比如,教学生如何用树枝进行编织,如何用树叶做书签和贴画等。这些都可以使小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各地方有各自的乡土特点,可根据本地的特点来挖掘乡土美术教育资源。比如,南方地区多河流花鸟,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地方特点,而北方则可以利用古代遗址、风土人情等。当然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手去做。
5.结果评价。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平时要经常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用贴五星、贴笑脸等方法来鼓励学生。这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美术课的特点。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应用乡土美术资源,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为美术课堂创设一种轻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样更能保证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课堂导入教学,就仿佛一首乐曲的“引子”,可以达到集中注意力、明确目标、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导入的精心设计,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师提出具有激趣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直接进入兴奋的状态,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一堂课而言,课堂导入是关键环节,教师是否能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导入的好坏,并且在课堂之中也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利用乡土资源来导入新课,就能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加贴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即将学习的知识能够与已学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唤起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合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的知识点,让学生拥有挑战困难的自信心。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的时候,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三、利用农村空闲区域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由于农村地区本身的教学仪器、教学资源的限制,所以,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就可以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小学科学教育。因为是小学阶段,学生拥有一定的课外实践,并且在农村之中也有很多空地。如果学校周边拥有空地,就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开辟一个“科学小菜园”,在里面种上西红柿、青椒、大葱等蔬菜,教师在指导学生根据教学来进行分类并且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活生生的、丰富的教学材料,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材料缺少,而无法亲自观察的问题。另外,如果种植的蔬菜有剩余的,还可以将其带入食堂,丰富学生的饭菜,让学生享受一下自己种植的蔬菜。通过“科学小菜园”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引导小学生直接参与,培养自己心仪的植物,并且通过科学实验基地,可以开展嫁接、土壤分析、植物成长等诸多方面的教学,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四、持之以恒,合理挖掘家庭资源价值
很多小学科问题,都需要家庭的帮助与支持,家庭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家长就是第二任教师。他们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科学课上,很多实验是无法立即得到结果的,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青蛙、蚕的一生,种子的发芽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家长配合,帮助学生种一种、养一养,以便学生能够随时观察与探究。家校合作,不仅是农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农村能够利用的优势。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辟出家庭这一课堂,合理利用农村家长这一资源,对于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探究是非常有利的。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19
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文化的限制,很多时候美术课程无法被充分利用、实施,使学生享受美、创造美受到了阻碍。在我读小学时就根本记不起有美术课,隐隐约约记起有美术课时已经上初中了。那时的美术课对教师来说就意味着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对学生来说,也仅仅是铅笔加橡皮和图画本罢了。如今,农村的学习、教学条件和城镇已相差不了多少,更是多了乡土资源可利用。我认为这是农村教学的优势,只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将会魅力无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文本教材断然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而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创作。
我个人认为的确如此,“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的缩影,应该是“我手画(制、贴、作……)我心”。农村学生相比城里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他们和大自然靠得最近,对生活的感受较深刻,了解“审美的第一材料”也很丰富。如果美术教师能恰当地开发和利用那些有利资源,将对促进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以及实现素质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
充分利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利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去观察、去体验。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创作对象。如通过看那“锄禾日当午”辛勤劳作的农民(其实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感受劳动美(多时可亲自参加);听那树林里“百鸟朝凤”感受自然美;观察“水中月,雾中山”,欣赏山水风光美……
在教二年级《和妈妈在一起》一课时,我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领学生到离校不远的小河边去上课。河滩上遍地都是粘性强、可塑性好的红浆泥。我先教学生自己动手采泥、摔泥,因为摔好的泥才有可塑性,然后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玩泥,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恰巧沿河有一老人在放羊,其中就有两只母羊和它们各自的小羊羔在一起吃草,小羊羔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躺下打滚,真是其乐无穷。趁此机会,我便指引学生画面就在跟前,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赶快捕捉住创作灵感。有些学生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经过我的指导、大家激烈地讨论后,他们很快便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就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作品:猪妈妈安祥地平躺着,四、五只圆滚滚的小猪崽正在哼哼着抢奶吃;吃饱的羊妈妈安静地和小宝宝卧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不停地反刍食物;劳累了一天的黄牛妈妈正细心舔着小牛犊;鸡妈妈则率领着孩儿们在草丛中觅食;驴妈妈喝足了水正在含情脉脉地望着狂奔乱跳的小毛驴……我简直被孩子们创作的一个个“奇迹”陶醉了。
在农村,自然景观气象万千、五彩缤纷,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恰当引导,就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巧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材料
定西是全国干旱的地区之一,但盛产马铃薯,有中国署都之称。当地老百姓习惯称马铃薯为洋芋。从商业或实用的角度看,越规则一致的洋芋越受人欢迎,个别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营养不良或受虫害等因素导致成为奇形怪状的洋芋往往受人鄙夷,市场上不会被收购,但就是这些“坏”洋芋,却有奇妙的艺术效果。我充分利用洋芋资源设计了《丑洋芋不丑》一课。洋芋是定西人的命根子,定西农村的孩子对洋芋是很熟悉的,他们跟着家长种洋芋、收洋芋,几乎每顿饭不离吃洋芋,学生对洋芋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们在以前已学过泥塑等造型艺术的知识,已经有了造型设计和创作的基本能力,本课试图把洋芋的自然造型和雕塑的基本原理与造型教学相结合,营造问题情境,通过启发生成,使学生完成具有创意与美感的洋芋造型作品:小猴浓浓的母子亲、机灵的小老鼠上灯台、威风凛凛的小猫、憨憨的小狗、笨笨的小猪、可爱的小白兔、嘎嘎叫的小鸭子、啄尾的小鸡……真是让人拍手叫绝。
这些动物形象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只要教师善于发动学生,激励学生,在农村可供美术创作的材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树叶粘贴、布毛线娃麦秆、雪娃娃、苹果摆的猪八戒、蛋壳人、泥塑、土墙上的家园玉米棒树根、各种蔬菜瓜果、妙趣横生的花石头、植物籽粒大聚会等都是美术创作的好材料。
三、充分挖掘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