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19 14:52: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现代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发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在政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同时也是全部观念和看法的汇总,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象的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企业职工,对其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增强企业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其次,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它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完善企业资源管理制度。最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具体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沟通和交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企业员工进行因材施教[3]。

二、开展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发展奖励三种管理方法,其中精神奖励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我国关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曾明确指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影响员工的经济和政治能力以及行为,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企业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4]。”由此可见,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使其热爱自己的岗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到塑造人、教化人的积极作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员工的意志品质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强调人力价值资源方面的管理,企业员工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价值,更重视要的是其爱岗敬业的意志品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员工思想的教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利益的需求,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企业员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人事调整、奖励福利管理,这些内容都是企业中的敏感话题,如果管理实施的不恰当,势必会引起员工的消极抵制情绪,不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将企业政治思想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缓解员工的负面心理和情绪,化解企业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三、目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确定了一定的成效,收到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在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认为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并且不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得不偿失,往往忽视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发几本关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书籍,没有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导致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衔接不到位,导致员工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出现思想断层的情况,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了集体利益。第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教学内容方法落后、单一,企业员工没有形成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5]。

四、利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力资源(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篇2

马克思说:“我们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完善,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对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场合的特点,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能够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使理论的表述具有审美性、感染力、独创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真正实现上述的艺术效果,我们就应该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修辞学中的修辞格以及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传播学是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就是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众多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两级中的一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有时受众也将直接参与到传播活动过程中。关于受众,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求论、社会参与论五种。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这种观点认为:传播者在进行传播前应该考虑受众个体的性格、爱好、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满足需求论,也叫“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能动的媒介使用者,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公民及其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倾向等因素,以保证传播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来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犹如传播活动的两级,好比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不无裨益。

2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领域,迄今不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关于语用学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归根结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②语境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境,简而言之,就是言语理解和表达的环境。语境这个概念,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将语境分为两类:一是“情景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二是“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费斯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这个术语规定了以下范畴:参与者的有关特征;有关的事物,非语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语行为的效果。语境的功能体现在对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语境的功能也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它是参与、协助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从说话人角度看,语境的作用表现为:根据交际目的,确定说话的大体内容;根据交际场合,确定说话方式;根据交际条件,确定交际渠道。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境的功能包括确定指称对象,消除歧义,充实语义。③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如何使桥梁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借鉴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充分考虑到“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不同语境形式,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手段和表达内容,尽可能使听话人确定指称、消除交流中的歧义、充实语言表达的语义。

3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西方对修辞学的研究路径不同,特点各异。在西方,由于古希腊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为各种形式的演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民聚会、礼仪场合以及法庭辩论等,都需要进行口头陈述和争辩,言辞应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事物的成败。④因此,人们开始了对话语论辩术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对修辞学有系统性研究的当数亚里士多德,其专著《修辞学》和《诗学》都是代表性的学术作品,对后来修辞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辞格,是修辞学的主要内容,又称“修辞格”,或“修辞手法”,是语言重要的表现手段。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修辞学,都以辞格的研究为终级情怀。自古以来,学者们对辞格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通俗来讲,辞格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而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现代汉语中已被人们认知并定义的修辞方法共有63大类,78小类,我们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语、排比、对偶、顶真、拈连、双关、移觉、通感等等。辞格是使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使语言表达通顺、准确,而且要使语言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强烈、爱憎分明、内容深刻、富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⑤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修辞方法。好的修辞手法将赋予语言信息和美感双重价值;好的修辞手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跨过逻辑的局限,让思维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辞手法可以突破旧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组合形式。学习并掌握修辞学中的修辞手法,并将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这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加新颖、灵活、富有个性,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会调动起受众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学是以播音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播音创作发生发展的规律。播音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有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和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被某一学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广播电视播音中主持人优美动听的语言,让人们喜欢听、愿意听,甚至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在表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富有节奏,声情并茂;体姿相助,通俗易懂的问题。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是播音创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创作活动的重要环节。有声语言是由发声和表达两大要素构成。发声要素包括: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归音。气息是发音的动力,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都与气息关系密切。用胸腹联合呼吸的气息方式,给说话者较稳健的语言状态提供保障,避免发生情感激昂时“读破音”的现象。有利于丰富情感表达时的不同需要,同时对说话者的嗓音起到保护的作用。口腔既是有声语言的构字器官,又是语言用声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状态,可以为说话发音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制造场和良好的共鸣环境。吐字归音,关系到字音的清晰、响亮、完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言风格。平时有些人“口齿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现象,都是因为吐字归音存在问题。有声语言的表达要素包括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外部技巧的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清晰准确,生动具体,情感丰富语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动态美感。内部技巧有:情景再现、内在语及对象感。情境再现,是创作主体的二度创作过程,能够激发表达者的内心真实感受,调动表达者的丰富情感,是对内容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除了有声语言之外,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人们的表情、眼神、体态、服饰等副语言,也都传递着信息,表达着情感。“副语言”或“无声语言”,在传播学中也被称作“非语言符号”。它是指语言以外,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受到的姿态、笑貌、颜色、气味以及其他所有传播符号的总称。副语言大多是以其辅助、伴随功能与有声语言表达一起来传递信息的,对有声语言表达具有补充、强调、调节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亲切感,用紧锁的眉头表示愤怒,用大幅度的手势表达诙谐幽默等。副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的效果。运用好副语言,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够起到强化、丰富、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运用得不好,则会弱化或干扰信息的传递。

借鉴受众理论、语境理论、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语境和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掌握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表达技巧,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艺术性。

作者:徐丽颖 单位:辽宁文化艺术职工大学

注释

①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崔应贤.修辞学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⑤曹艳伟.政治语篇中的辞格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篇3

1.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指导思想的重新建构

主体间性尽管对灌输的理解存在分歧,但毫无疑问,传统的灌输教育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的,即将客体置于从属地位,过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作用。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主体性的空前凸显,这种单向灌输的困境促使我们不得不转变思想,将目光转向主体间性视域,以寻求更好的灌输效果。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是在反思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将主体间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践中把握两点重要原则:一是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对师生关系的旧认识,确立新认识。即改变原有的将教师与学生定位为主客关系的认识,变为主客关系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把学生视为可以探讨问题的平等主体,重视学生自我思想的表达,即主体性的体现。其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关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共在,将教育实施的重心放在寻求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引发两个主体共鸣的方式或手段上。主体间性视域的引入,不仅契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

2.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践方式的转变———“对话”

(1)“对话理论”的内涵及实质以主体间性哲学观为指导,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对话理论”进行了探讨。于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对话思想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到达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一致’的交往合理化理论”。[2]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对话旨在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平等交互,而且“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3]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实现了对话由哲学观念向教育观念的转变。弗莱雷批判了传统的“储存式”教育,倡导通过对话的实践,赋予学生话语权,唤醒学生反思与批判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对话式教育在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公正》课上得以成功地实践。[4]概括而言,作为理论的“对话”即“对话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观,认为存在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对话”和交往中的共在。作为实践的“对话”即“对话方式”,是将“对话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学科实践而产生的教育方式。即通过构建平等的主客体间的“我-你”关系,促成“我-你”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激发受教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主体间独立思想的自由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获得,以及价值观念的灌输。(2)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开展“对话”的关键戴维•伯姆认为,开展对话的关键首先在于要破除我们思维假定背后潜藏的种种束缚。戴维•伯姆的观点切合当前一个重要的名词———解放思想。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中开展“对话”的关键在于打破灌输主体和学生主体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师生定位”,这是基础也是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对话实践中,我们追求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构。因此就必须首先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消解教师权威,明确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及话语。正如戴维•伯姆所阐述的,“教师在对话中更多时候应当扮演“辅导者”的角色,为对话提供主题和创造环境。”[5]而消除教师权威,需要作为灌输主体的教师破除传统的权威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将自己从内心到实践都置于同学生平等的位置。立足于通过思想的交锋赢得知识的传递与价值的传承,而不是通过统治式的威慑。这一目的的实行,既需要教师群体教育思想的转型,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就学生层面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对话”的良好心态。这里的良好心态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也需要解放思想,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打破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权威”,根除学生教育受体对自我的定位,才有可能打破学生主体的沉默,激发学生主体对课程“对话”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构建对话准则的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话”心态,保障“对话”的顺利实践。对话准则基本点应该有三:一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对方谈话不仅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摆脱当前思想教育实践困境的必由之路。二是,实事求是。“对话”是一种思想交锋,只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心态,才能真正保障这种“对话”的意义和效果。三是,乐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也要乐于改正自己的观点。乐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体现的是思想独立意识的增强,而勇于更正自己的观点,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刘秀峰 包晓峰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