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药行业新技术

医药行业新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14:51: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行业新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篇3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迫切追求,对自身身体状况加以重视,这就对西药制药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药行业关乎民生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在西药制药工作中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加大其生产力度,提高其生产质量,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西药的需求,促进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西药制药工程中所采用的制药技术与工艺

目前,随着我国节能环保正则的进一步实施,医药行业也开始将绿色节能理念运用在制药行业当中,无疑给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各项先进的制药工艺的应用,经过实践表明,其疗效非常好,对于人们身体健康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还需要清楚的知道,在西药制药工作中,由于化学物品过多的使用,导致其对外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极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西药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及药品污染加大了重视力度,开始采用各种先进的设备来预防药物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使环境污染得以有效控制。

二、医药制取新技术、新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医药行业也引入了大量的技术手段,促进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微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等。在对药物生产的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西药药品生产的质量,我们必须要保证采取的原材料以及外加剂无毒无害,通过先进的化学手段,在良好的客观环境当中对其进行反应与合成,最终生产出优质的、高效的西药药品。目前相关研究者已经开始对全密闭式生产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有些制药企业已经将该系统应用在实际药品生产当中,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医药行业当中,通过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手性合成

所谓手性也就是某物体与其镜像不同,且其镜像又不能够与该物体相重合,是一种重要的对称关系。在生命体系中,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构件都是以这种手性化合物而存在的,例如药物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药物的对映体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参与到其他结构中进行反映,这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目前,相关研究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手性在医药行业中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以保证人们的健康,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

四、医药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重视。尤其是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但是国际上并没有对绿色食品的概念进行统一,只说明在食品当中添加剂没有或者含量少的食品都属于绿色食品。虽然这一类食品的价格要比普通食品要高很多,人们也愿意在该食品上消费。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西药制取新技术与新工艺也开始朝向绿色环保的方向不断发展。

五、新技术、新工艺在西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虽然当前我国经济与科技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增大,人们为了抵抗各种各样的病菌,大量使用抗生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很多病菌具有抗性。此时人们对于西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制药行业在制备药物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剂等材料,并且还通过拆分外消旋混合物而生产出西药成品,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对于外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外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的新技术与新工艺进行全面研究,并将其应用在医药制药工程当中。

1、不对称催化氢化 有不对称催化氢化是第一个在工业上使用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山都(Monsant0)公司就成功地应用不氢化合成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L一多巴。Pf等设计合成了手性双毗陡麟配体的钉配合物,对2一(6’一甲氧基一2一萘基)丙烯酸和酮醋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具有极高的对映选择性,可用于制备非+

2、不对称催化氧化 1980年Sharpless报道了用手名过氧叔丁醇对烯丙醇进行氧化,成功地实现了经济不对称环氧化的过程,这一方法的出现促进了实验有机合成和工业有机合成的发展。比如用认为,来合成尽受体阻断剂治疗心脏病药物s一心得安。

3、酶催化拆分异构体 心血管病药物心得安的药效主要在于(鲁)异构体;(R)一异构体则可以用作一种避孕药为了分别得到单一异构体,Lagos等发展了化的方法。最近,丛方地将脂肪酶PSL器赔固定化生物反应来代替酶粉应用于该中间体的拆分。结果发现其催化活性是同质量酶粉活性的10倍,得到了95%e.e.的(R)一1一氧一2一丙醇,并进一步合成、结晶得到99的手性(s)一心得安盐酸盐。

4、“洁净”的反应介质 目前在药物生产以及合成研究中大量使用的有机溶剂存在有毒、易挥发、易燃易爆等诸多缺点。随着绿色化学成为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无毒无污染的合成技术(包括环境友好的“洁净”反应介质)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六、结束语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西药制药工程中通过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药品的生产质量,保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通过上述,简要分析了西药制药工程中各种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相信大家已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性依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