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2 14:51: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突破闭合式教学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用处,新教材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就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可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弥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做到了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始终处于在积极、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教学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联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联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联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反思一:走进生活,利用乡土,教学更具实效性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我市的工业园的布局和大安老窖酒厂的位置来分析有污染企业的布局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吉林的长白山理论上应为温带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气候上表现出了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某些特点,如:冬季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0℃,有积雪,植被类型有针阔混交林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反思二:民主和谐、平等参与,学生的思维更具活力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如上选修三《旅游地理》时,上课一开始就提一些交流的问题――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旅游中更尽兴吗?来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就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调度课堂,引导主动,学习更具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77
经过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觉得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中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本人就自己在长期教学中对地理教学反思的几个关键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践教学时,有时会发觉教学过程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设计教学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运用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有些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理解不深刻。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用了下列本地农业生产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学习的效果比原来好些。在复习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时,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气压带风带图画在左边,世界轮廓图在右边,可是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在第二个班时我调整了教W设计,我让学生把气压带和风带画在世界轮廓图上,这样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往往讲过多遍,学生仍然不明白,处于一种好象听明白了,但做题又是稀里糊涂了。去年我校把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比原来教师拿一个地球仪在黑板前演示大有改善,但仍不是十分理想。对此我们进行改革,在观看多媒体课件基础上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操纵教师所提供的特定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寻找、体验活动中得到的概念,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学生经过探索、获得经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