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5 14:56: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化学的本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54-04
高中新课程理论指出:校本课程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能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作为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提高校本课程的人本性、适切性,凸显学生主体性成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尽管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新课程中提出的校本课程目标还是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一、源自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资料研究表明,目前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做得好的学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相对较好。这些学校的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为:在校本课程开发前期作为学习兴趣的被调查者;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作为受教者;在校本课程评估中作为课程效果的反馈者。这些学校中,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依靠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实际质量其实主要取决于教师。
由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有着不同的视角,所以学生真正的、大量的需求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因此学生常常以不选这门课、听课走神、厌学、轻视校本课程学习等来表达他们对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态度。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为了加强应试教育,部分教师把校本教材编成了学科知识的加深与拓宽,繁、难、偏、旧,使校本课程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兴趣,也成了不能落实的课程。
张雄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教师该如何当好这个媒体呢?
近年来,笔者试图大胆突破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局限性,尝试组织高中学生直接参与编写校本教材,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更大的参与权与话语权。基于重点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笔者连续组织三届高二年级生物选修班的学生,由他们亲自研发校本课程,通过创编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引发了校本课程研发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
二、学生创编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的价值思考
1.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思考
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把思考的权利、动手的权利、交流的权利、阅读的权利、质疑的权利、研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还要把参与权与话语权还给学生。所谓参与权是指,学生要有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个人话语权是指,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有言说的权利,即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基于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校本课程各方面的理解和建议,并且他们的话语能够真正地被发出、被听到、被重视。
对于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讲,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个性,他们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把他们培养、转化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主体,对增强校本课程建设的适切性、人本性是很有意义的。
2.对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编写价值的思考
资料研究表明,近年来,关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学校和教师正逐步增多,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内容主要局限于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生活化研究等等,而较为系统的生物学生活化校本教材相对较少。
生活化的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常常在课后饶有兴趣地讨论、提问,更多的是提出了大量与他们的生长、生活、学习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有一些是学生当前阶段敏感的生理、发育、健康等问题。不时会有学生亲自动手自主研究一阵子,有时还会不可避免地因为有限的生物学知识而误读生活与科学。这给笔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视角。
我们编写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属于学科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要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观察与理解自然;要能够引导学生遵循生物学规律与方法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用生物学的视角解读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要能够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生活的理念,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和技能。
3.学生创编校本教材之于学习方式转变的价值思考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学生将全程参与编写的各个环节做法,将为学生创造促成学习方式转变的极好机会。因此,笔者以让高中生物选修班的学生为普通班高中学生编写“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为抓手,开展了初步的尝试。
这里所说的“学生”特指笔者执教的高二生物高考选修班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首先参与尝试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比普通班学生掌握相对更为深入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所以直接参与研究与编写能促使他们“以学致用、致用促学”。另一方面,他们除了能以“表达兴趣与选择”、“作为课程实施的对象”、“反馈课程成果”等形式参与之外,还能以“学生兴趣评估”的组织者、校本课程构建者、课程文本编写者等身份,更深入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发中,因而成为研发的组织管理者和课程创建者。再者,学生直接参与调查、规划、编写的校本课程可能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兴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现代学生的阅读交流习惯,也将会更有利于本项校本课程的广泛实施。
三、 抓住学生创编校本教材的关键点,开展写作指导
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学习兴趣的保持、科学性的把握、创编经验的体验与积累等,都关系到创编的进程与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创编过程中的关键点,有效开展写作指导,才能使纷杂的创编过程转变为有效、持续的学习活动。
1.激发并整合两个兴趣点
笔者先从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入手。生物班学生的热门话题是: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在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学生特别感兴趣问题时,生物班的学生发现,用他们已经掌握的、或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青少年学生经常困惑的生物、生活、生命等问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且是他们有一定能力去尝试的事。于是,笔者组织生物班学生针对本校全体高中生开展一次“你对哪些生命现象好奇?”的调查,以摸清大部分高中学生生物学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点。
但是,学生显然对要把这些兴趣点编写成相对较为系统的校本课程学习教材心存畏惧。笔者通过向学生解释研究与写作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介绍编书的基本环节和技巧,客观分析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对策等,使学生的畏难情绪有所化解。同时,笔者通过一份热情洋溢的倡议书,进一步巩固学生研究与写作热情。倡议书的最后这样写道:“知识不是为考试服务的。在中学时代就尝试一次编书的经历吧,当你的名字变为铅字的时候,你一定会为自己骄傲的!老师希望你在这次尝试中的感悟对你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所启发,更希望这本书不是你此生唯一的著述,而是你著书立说的开始……”虽然这只是几句鼓励的话,但极大地激发了生物班学生的写作兴趣。
2.把握科学性这一课程内容的核心点
科学性是任何一本科学教材的根本和核心。有的生物学校本课程将植物标本的制作、竞赛的辅导、生物学实验等混杂在一起,就会使整个校本教材显得凌乱。也有一些校本教材在科学细节的严谨性上存在不少的漏洞。
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写作培训时强调了两项科学性要求,一是注意宏观写作体系中潜在的生物学体系与脉络的科学性,可以一条科学生活的脉络作为写作主线,使教材在科学体系上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不可东打一榔头西打一棒子,把相关生物学知识做简单汇总。二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与编写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踏实、严谨、细致的态度,努力做到对生活中生命现象的解读是科学的、准确的,从而保证教材在知识细节上的科学性。对学生提出了遣词造句应符合生物科学表达的基本规范,要能够传递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图例的选择要真实、准确,要与相关内容相匹配等要求。
这两项科学性要求,使学生创编的教材初稿中的科学性失误减少到了最低点。而教材科学性的全面把握还有待于教师对教材的修改与最终的审定。
3.有序落实编写过程中的操作点
笔者认为,抓住创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操作点,对学生开展创编指导,能够使学生逐步体会创编过程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从而真正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学习乐趣。同时也能使创编过程化难为易,有序开展。
(1)开展生物学校本课程学习兴趣调查。笔者先指导生物选修班学生通过学习兴趣调查,了解掌握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设计提问、发放问卷等形式,汇集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然后通过归类分析,选定了写作内容。这一做法使我们的校本教材编写能切合我校广大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成编写栏目,明确写作体例,开展小组学习与研讨。万事开头难,针对学生的能力也有差异的事实,笔者先组织了编写核心小组的同学,对收集来的相关生物学问题整理分类,确立科学写作的栏目。然后由编写核心小组的同学对全班同学按小组的形式进行写作分工,明确相对统一的写作要求。然后,各小组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文字写作、科学性审核等环节,完成各小组的写作任务。这一环节使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编写的机会,也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充分开展。
(3)编写核心小组审稿,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编写核心小组的同学相对学习能力更强,他们在汇总各小组的文稿后,要认真完成修改、审阅等任务,最终形成教材初稿。笔者发现,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互动相当生动,有退回重写的,有开展科学性争议与讨论的,有商榷配图的科学性的等等。这一环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化,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4)教师对教材科学性的终审。以上前三个环节通常历时三——四个月的时间,当这些学生进入高三学习时,笔者便会接过教材科学性的最终审核任务,这也是保证教材科学性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还会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对教材进行包装,如设计封面、作序、署名等等。
四、 成果与感悟
三年中,笔者共组织学生创编两册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一本书名叫《高中生健康实用手册》,已由内蒙古出版社正式出版;另一本暂时定名为《生命—生活—生物》,正在创编中。学生首次创编的校本教材从内容上看虽然相对浅显,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形式也相对生动活泼,比较符合当今学生的阅读口味。笔者清晰地记得,学生第一次拿到他们编写的《高中生健康实用手册》一书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看到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编者栏目里时,他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18-02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很多学科都有交叉渗透,已经成为生物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1]医学生学习好生物化学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化学不但内容抽象复杂,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时少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已成为基础医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生物化学绪论是纵览和把握生物化学基本内容的一个提纲,是对生物化学整本教材甚至生物化学整个学科的一个说明,通过绪论学习能使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化学的整体结构。因此本文在阐述绪论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讲好绪论的方法。
一、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绪论作为开篇之首,它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讲好绪论课对学生大有裨益: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系统认识,消除陌生感。绪论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生物化学的内涵、发展史、研究内容、与医学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绪论的教学内容可谓涵盖了生物化学的方方面面,能够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度上纵览生物化学的全貌。其次,它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生物化学对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医学紧密结合,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另外,生物化学也能够为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也并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它是在生活和看病过程中都能用到的一种实用的科学。学生认清这一点后,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追求。再次,绪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甚至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门功课,对于以后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另一方面,讲好绪论对教师本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是教师树立良好教学形象的有效方式。绪论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就会觉得空泛;若教师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所有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认可,甚至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重。这样无形中教师就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形象。
俗话说“美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生动讲解绪论这个好的开始,不论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都是一件好事,是营建双赢局面的必备法宝。
二、绪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绪论的讲解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教师不注重绪论的教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学时的限制,另一个就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以前生物化学理论课时多在100学时以上,但是现在多数院校将其压缩至70几个学时。教师要确保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妥善、合理地安排时间。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将绪论非常粗略地带过后直奔具体章节的讲解。这样做妨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学生难以前后贯通。还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觉得绪论可有可无,从而忽视了绪论教学。而研究证实,详尽讲授绪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生物化学整体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2]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绪论的讲解不够生动。若只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会使学生感觉生物化学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趣索然,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同时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形象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可能是有些教师只是将绪论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其实讲好绪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平时要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在课前做精心充分的准备。其二就是教师虽然知道绪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但是却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达不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物化学绪论的教学方法
既然讲好绪论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第一,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物化学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只按照书上的定义来讲解,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对这一概念形成一个有形的认识。若从概念内涵出发,以多姿多彩的生命表象来抛砖引玉,让学生们讨论躲在生命表象下的生命本质是什么,就可以以这种方式引出生物化学实际上就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1]以这种方式给出生物化学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再介绍生物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虽然内容丰富繁杂,涉及面广,但是其研究内容可以大致高度概括为:生物体基本组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变化,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在讲解研究内容的过程中可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生化现象。如剧烈运动后为何感觉肌肉发酸,吃糖过多为什么会长胖等,这些问题都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知识,在以后的授课中答案会一一揭晓。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通过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 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有许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介绍他们的工作和事迹。如胰岛素的发现者加拿大人F.G.班廷,为了筹集实验资金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他不顾一切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并最终将胰岛素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救治。他也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甚至产生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美好愿望。
第三,讲述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论在农业、航空航天事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是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生物化学具有更特殊的意义。首先,学习生物化学可以增加对治病机理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人处于病理状态往往是由于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紊乱而造成的,如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1相对于LD2升高是心肌炎或心脏受损的标志,[4]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多地依赖于生化指标的测定。其次,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生物药物的基本成分为氨基酸、蛋白质、酶、辅酶、糖类、脂类、核酸等及其降解产物,它们都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在制药行业和医药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在讲解生物化学绪论的过程中,还要跟学生讲解一下生物化学的难学之处,对于这些难点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生化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就是三大物质代谢,其中会涉及很多代谢反应,如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和尿素循环等,对于这些代谢反应的学习,应让学生把握住三点,一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应,即这个反应的生理意义是什么。二是要知道发生这个反应的部位,发生在什么组织,什么细胞器。最后就是要抓住这些反应的关键点,如起始反应物和终末产物各是什么、耗能或产能步骤以及受调控的步骤都有哪些。要掌握这些内容就要学会归纳总结,多比较不同的反应特点,加深印象。
只有将绪论讲好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主动并信心十足地把生物化学课程学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查锡良. 生物化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知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但同时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好生物化学要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2]。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一名教师,笔者将在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浅谈如下,以求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1老师的教
1.1上好第一堂绪论课
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是绪论,有时甚至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因此,上好第一堂绪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发展、研究内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堂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们都熟知人、物、事入手,比如酵母发酵引出酶学、DNA双螺旋结构引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甚至分子生物学时期等等,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究竟是什么有个整体的概念,对后续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浅显的了解。医学生物化学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通过绪论的学习,让学生对人体的生物化学充满好奇,也就良好的完成了绪论的教学任务。
1.2不可忽视每节课的导入
生物化学的每一节课都有自身的重点和难点,好的导入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环节。问题导入法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上课过程中解决问题,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结构时用毒奶粉事件做问题导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不法分子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讲维生素时用夜盲症、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什么引起的做导入;在讲糖代谢时用糖尿病做导入,让学生去思考糖尿病到底是由于我们体内那种物质代谢出现障碍引起的;在讲脂类代谢时用减肥药左旋肉碱做导入,让学生思考左旋肉碱这种减肥药是否一定能够减肥等等。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这些问题做导入,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能够用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听讲,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1.3注重课堂上的细节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生化基础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3]。因此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选取与临床上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既能够联系实际,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用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来讲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用痛风症的病历来讲嘌呤核苷酸循环;用肝性脑病的病历来讲蛋白质代谢中氨的代谢;用黄疸症状来讲胆色素的代谢等。通过这些临床上常见病的讲解,不仅能够将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好的传达给学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未来在临床上会见到的病症有一定的了解。除了与临床相关的例子,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课堂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有本质的认识,能够充分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为什么用酒精消毒;鸡蛋为什么煮熟再吃;一氧化碳中毒原因;为什么不提倡过度淘米等。
1.4重点总结
每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样,每学完一章节内容也要进行总结。总结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将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内容串联起来。
2学生的学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对于化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学习生物化学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才会让生物化学的学习事半功倍。
2.1循序渐进,注意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中心内容是物质代谢,但要学好这部分内容首先就要学好前面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充分掌握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后续与这些物质密切相关的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才能更容易理解记忆。而物质代谢部分自身又是前后紧密相连的,学习完三羧酸循环后,我们体内的蛋白质以及脂类物质代谢最终都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注意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
2.2细心比较,找出异同,构建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比较,在脑海里留下清晰的印象,把握课程内容的本质特征,找到规律,找出异同,构建起知识模块,在围绕主线向外延伸扩展,这样不仅便于记忆,更有利于对整个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学习完糖代谢之后,要求学生把糖代谢的各个途径总结成一个图,将糖代谢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各个代谢途径也更加清晰明了。生物化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事关医学人才的培养,但这门课程的内容多、难度大,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用心讲授,而学生也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查锡良.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